红源到腊子口300公里,来到下午4点了。长征中著名的腊子口战役发生在89年前的1935年9月16日至17日。
腊子口位于甘肃省迭部县东北端,是川西北进甘南的关口,素有“天险”之称。其山势险要,易守难攻。崖河上只有一座小木桥,与东侧崖壁下的栈道相通,抬头只见青天一线,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当年红军到来时,面临的是左侧有卓尼杨土司的上万骑兵,右侧有胡宗南主力,如不能很快突破腊子口,就会面临被敌人三面合围的危险。毛主席毅然决定立即夺取腊子口,并争取了卓尼杨土司杨积庆的暗中帮助,打通红军北上通道。红一军红四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带领下,通过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剿的战术,经过两天的激烈的浴血战斗,击溃甘肃省军阀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早已部署好的守军,于9月17日凌晨全面攻克腊子口天险。
腊子口战役的意义在于它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也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最关键的一仗。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陷入困境。这一仗打出了红军的威风,显示了红军战士智勇双全,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就矗立在战场遗址路边的小广场上。当年国民党守军那座碉堡还保留着,成为长征中那场关键生死之战的实物见证。
下午5点半,赶到了陇南市的哈达铺镇。它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地处宕昌县西北部。哈达铺原名哈塔川,明代在哈达川设铺,故称哈达铺。被称为“陇南第一镇”。
红军长征途中,曾两次到哈达铺,在该地制定了挥师北上的战略决策,被誉为长征“加油站”和“决策地”。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长征,都经过哈达铺。1935年9月18日,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到达哈达铺后,从当地邮政代办所国民党报纸上获得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做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同年9月23日,中央率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北上。
我们去镇上的红军街参观一圈,这里有中央红军领导人的旧居,还有许多的中药店铺。据说周恩来同志在长征中落下的顽症,就是这里的老中医给治好的。所以这里的中医远近闻名。
第二天早上,赶往甘肃会宁,中午11点到达会宁县红军会师纪念馆。
红军长征会师终点一共有三次,分别在三地,时间跨度一年。第一次是1935年10月陕西延安吴起镇会师;第二次是1936年10月9日甘肃会宁会师;第三次是1936年10月22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因为哈达铺离会宁顺路又近,我们就先去参观会宁会师纪念地。
会宁县,甘肃省白银市辖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素有“陇秦锁钥”之称,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张国焘推行分裂路线,两军在懋功会合后旋即分开,红四方面军南下,然后中央红军单独北上。南下途中,张国焘另立“中央”。后来张国焘被迫取消伪中央,再与红二方面军一起北上。
1936年9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兼程北上,企图在一带切断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道路。中革军委命令红四方面军阻止胡宗南部,但张国焘心生胆怯,不执行北上命令,而要西渡黄河夺取宁夏。1936年10月9日,红军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的带领下,与四方面军历经艰难跋涉,冲破重重险阻,在这里实现胜利大会师。这是长征中第二次大会师。
接着在1936年10月22日,红二、四方面军在静宁以北的将台堡(今属宁夏西吉县)同红一方面军完成了三军胜利大会师。这是长征中第三次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自此,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画上句号,中国革命开启了崭新篇章。
有些资料介绍长征会师终点在会宁,这是不错的。可是三个方面军同时会师在一起,是在宁夏将台堡,这在时间上也是最晚的。将台堡距会宁一百多公里,但我们没走到那边。
往前走几十公里,就是界石铺镇。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甘肃省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次途经和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区之一。
在整个大会师期间,界石铺既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联络枢纽和纵横穿插的便捷通道,也是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有利"中心基点"。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中央领导曾在这里宿营扎寨,召开干部群众大会,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纪念馆院内还有老井、石磨、石饮马槽、毛主席战马纪念塑像等。
旧居后院的那座毛主席战马纪念塑像,讲述了"白马救主"的动人故事。据毛主席警卫陈昌奉回忆,1935年10月5日凌晨,主席的战马在马棚里好像受了惊吓似的忽然刨动前蹄,嘶叫不停,陈昌奉把这一情况报告了毛主席。
毛主席披衣走出屋外察看情况,他感觉到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便立即下令部队撤离界石铺。在撤离后不久,国民党毛炳文军三个团从西南方向十五里外追来,结果扑了个空。伴随毛泽东转战南北的这匹白马,革命胜利后被精心喂养直到老死后,被制成标本收藏于军事博物馆。
下午5点多来到了六盘山脚下。在景区附近正在兴建许多旅游观光设施,我找到一处还没投入运营的露营基地,这儿合适搭帐做饭。前天在草原上被雨淋透的帐篷,可以在这儿晾晒一下。
六盘山是我国最年轻的山脉之一,逶迤200余公里,海拔3000米左右。它以磅礴的雄姿,横贯陕甘宁三省区,既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岭,黄河水系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均发源于此。六盘山景区很大,而主打的还是红色长征纪念地。
我们乘坐摆渡车直接到了山顶纪念馆,刚进景区门口,碰到一个红军后代重走长征路旅行团,里面还有好几个山东老乡。大家兴高采烈,交流长征路上体会。这样的团队一路之上遇到好几个了,真是长征路之缘分。
如果说瑞金是共和国摇篮,那么六盘山就是革命的胜利之山。
六盘山地处陕甘宁交界,是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最后一座高山,因沟壑纵横,山势险要,须经六重盘道才能登顶,因此得名。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率领下,经过艰苦斗争,经宁夏隆德县,翻越了六盘山。
为阻止中央红军北上,敌人调重兵在六盘山一带重重设防。当时,中央红军前有围困,后有追兵,情势严重,环境险恶。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临危不惧,运筹帷幄、指挥若定。
7日早晨,毛泽东等人向青石嘴方向急行。恰在此时,敌军运输物资的两个连,正在青石嘴休整,挡住红军前路。毛泽东获悉后,当即部署突袭青石嘴,一举消灭了敌人。六盘山战役红军以很小的代价,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并缴获大量武器装备,俘获了100多匹战马,成立了红军第一支骑兵连,由梁兴初任连长。
在六盘山上,回顾长征艰难历程,展望革命光明前景,毛泽东即兴吟咏了一首《长征谣》:“天高云淡,望断南归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这便是后来名扬四海的《清平乐·六盘山》一词的雏形。
行驶400公里下午4点多到陕西延安吴起镇,现在叫吴起街道,是吴起县政府所在地。
吴起镇会师,是红军长征第一次大会师。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领由红一方面军主力第一、第三军团,到达陕甘根据地边缘的吴起县吴起镇,与陕甘根据地刘志丹、习仲勋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随后又同徐海东、程子华领导的十五军团红军胜利会师。至此,中央红军了历时一年,胜利完成了纵横11个省,行程2.5万里的长征。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战略决策,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从而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开创了党中央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的新的历史时期。
吴起镇会师纪念馆虽然不大,但里面旧址保存完好,馆内历史文物也很丰富。但时间仓促,我们没能细致参观。
(本文图片视频来自行走长征路队友,有关资料采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