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而磨课研课,就如同照亮我前行道路的明灯,引领我一步步成长。
选题
接到赛课通知,我们几个赛课的老师便开始选课。经过商讨后,选定《坐井观天》作为讲课内容。一节好课的背后离不开静下心来细细解读教材。我认为精彩课堂的基础是深入钻研教材并抓住教材核心内容,这样才会有序的去组织语言,顺利地进行余下的准备工作。
《坐井观天》选自小学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1篇课文。本单元以“思维方法”为主题。其中《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
理清教材内容后,我没有着急去设计教案,而是搜寻全网的名师课例,观视频、翻课件、看实录,试图寻找讲课的灵感。经过两三天的焦虑学习,我初步确定了自己讲课的思路,接下来就是准备教案,制作课件,等待第一次试讲。
第一次磨课
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是回顾旧知,明确青蛙和小鸟争论的问题;学习第二次对话,明确各自的观点,并通过理解“无边无际”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中的“一百多里”来理解天很大;学习第三次对话,品读青蛙和小鸟的“笑”和纸筒实验,找出双方说法不一致的原因。试讲前,我仍然忐忑不安,因为我发现我的思路还是很混乱。因此,整个试讲不如人意,教学时间拖沓、重点不突出,教学目标没有完成。不过好在李东芝老师、王洁颖老师、曾秦丹老师、刘岳娇老师、伍小雁重新为我指点迷津,一点一点地指出不足和改进方向。我改变了设计思路,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对天的看法不同的原因上……他们真诚地提出建议,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让我感受到了团队的温暖与力量。
第二次磨课
经过一个晚上的“挑灯夜战”,第二案新鲜出炉。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为:复习导入,提取观点;通过“一百多里”“无边无际”,小鸟站在井沿的这个位置,以及理解“天天”、圆筒实验、反问句,梳理青蛙和小鸟对天有不同看法的原因;揭示寓意,分享收获。这一次我没有了昨日的兴奋与激情,教学中变得瞻前顾后。试讲过程中,我不自觉地加入了一些词语的理解和朗读的指导,生怕学生理解不了课文内容。结果又是拖了六七分钟。值得肯定的是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操作的任务。这一次,老师们又一次客观而真诚地指出优点与不足,每一句评价都如同珍贵的宝藏,让我清楚的看到自己的进步空间。
第三次磨课
又是一个晚上的“挑灯夜战”,我在三小李巧丽老师的帮助下,一字一句仔细斟酌,在保证用词准确的基础上,逐字修改了教案,使教学语言更加精简准确。在教学设计上,我删掉了在第三次对话中找小鸟的理由,删掉了理解词语和朗读指导等环节,并调整了青蛙和小鸟找理由的顺序。第三次试讲,又一次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的答案在我的预料之外,这是没有充分备学情的结果。我反思:不同班级的学生,其性格特征、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千差万别。因此,课前就要有多种预案,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和灵活性,当遇到不同答案时,就可以自然切换到与之匹配的教学方式,这样方能实现灵活应变的效果。
正式赛课
正式赛课那天,我还忙着背稿子。上场后,王洁颖老师等人帮我带学生进场、拿翻页笔、录视频、提示时间……那时的我紧张到顾不上感动。遗憾的是,因为对学生学情把握不够准确,课上得不太理想。20分钟的片段教学这一方式我从未尝试过的,我在20分钟里把40分钟的内容压缩,对学生来说确实是强人所难。我应该做好减法,继续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引导。
反思
每一次试讲,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暴露问题和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也是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优化的过程。在磨课的过程中,不断试讲、倾听、评议,修改、否定、重构,对于执教者都是一种历练。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在教学中我们应当立足学生,贴近生活,深挖课本,走进实践。磨课如磨人,不吝赐教的前辈,虚心学习的后辈,在“千淘万漉”中提高能力,在“吹尽狂沙”后收获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