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林书彬老师在高二(9)班上了一堂“海南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课,课题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一、导入
在导入环节,林书彬老师引用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疫情爆发,海南医疗队援助湖北的相关内容。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疫情期间,全国团结一心对抗疫情,初步感受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延续,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出上课的课题。
二、作者作品
引入上课的课题后,林书彬老师带着学生解读了文章的标题,也介绍了“钟华论”的相关内容,强调了其文章的特点——有高度、有深度和有温度,即网友点评的“既有政治高度,又有思想深度,还有人性温度”。这也是本堂课的三个环节内容。
三、任务一:理清思路,把握高度
在这一环节中,林书彬老师设计了一个活动任务:让学生阅读文本,找出每个章节的关键语句,并对其进行内容概括,从而给每个章节拟写一个小标题。
林书彬老师巡视学生的思考
学生作答
四、任务二:结构文本,掌握深度
通过上一环节对文本高度的把握之后,本环节通过解读文本的内容,掌握作者写作时思考的深度。
这一环节主要设计了三个问题:
1、这八个部分的内容能否对调,为什么?
2、作为一篇通讯,本文以事实为基础,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党中央领导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体现出高屋建瓴,气魄宏大的特点,请概括全文分析了哪些原因。
3、本文体现了哪些抗疫精神,试简要概括。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先从逻辑层面去把握写作写作的逻辑思维,体会思考的严谨性和深刻性;其次从原因层面再次提炼抗疫取得成功的内核所在;最后提纲挈领地将“抗疫精神”总结出来。分析上层层深入文本的核心,把握抗疫精神是新时代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红色精神的内涵。
五、任务三:赏析语言,感受温度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找到文章中让自己体会到温度的语句,并进行分析,从而升华学生的情感。
赏析: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赏析:我们的白衣战士,奋力帮助患者跨越生与死的距离,却默默承受着与亲人的离别,甚至是,一别竟成永诀
赏析: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在学生赏析完上面的一段后,林书彬老师引入海南在抗疫过程中呈现该语段中表现“苟利国家生死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加深对疫情期间,大家团结一心,舍生忘死等精神的领悟。
六、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设计为以湖北市民的身份给驰往湖北援助的海南医护人员写一封感谢信或慰问信。通过写作,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抗疫胜利的来之不易,也让学生深刻体会红色精神,从而继承和传承红色精神。
课题组成员听课并记录
课后研讨与点评:
桂月玲老师:
本堂课以高度、深度和温度串联课堂的内容,比较流畅。在讲解的时候以海南的红色文化资源来引入,紧扣课题研究的方向。查找文章章节的关键语句并拟写小标题花的时间较多,后面的讲解略显仓促,可事先安排学生完成,或者只找关键语句,提炼关键词,再归纳概括小标题,这样能节省时间。其次,通过引导来总结归纳抗疫精神,并指出其是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延续,是课堂的亮点,如果能辅以一些海南本土抗疫的资料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会更好一些。再次,温度可以作为课堂的重点去突破,但教师讲解温度的时候引导不足,学生难以从文字当中体会到人性的温度,建议以抗疫精神为导向,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抗疫精神的语句,先诵读感知,再赏析体悟,效果会更好一些。最后,海南本土抗疫的红色资源可以缩小到临高本土的,这样学生更能有切身体会,讲解起来会更有效果。
符诗华老师:
开头从海南医疗队前往武汉支援的相关例子导入课题,中间重点解析文章特点,“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并以此贯穿全课,设计巧妙,在层层深入后,学生总结抗疫精神,老师指出,抗疫精神是红色精神的发展,红色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内涵不同。在赏析语句,感受新闻温度时,老师也紧紧扣住抗疫精神,更加透彻地解读红色文化精神。最后的作业布置,“湖北市民给海南医疗人员写感谢信”,此环节呼应开头的导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活用红色精神。总之,本节课围绕课题,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设计环节环环相扣,有的放矢。师生互动很好,课题气氛活跃,一起解读了教材中的抗疫精神,并高度理解活用了红色精神文化。
刘鹏老师:
本课聚焦课题任务以海南抗疫资料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读文本中领会红色文化的内涵,并结合本地抗疫感人事迹进一步了解红色文化精神。在后面的作业环节将本节课感受到的抗疫中的温暖转化输出,达到活学活用,而且环节的安排形成回环。
林燕老师:
本堂课将抗疫精神和红色精神联系在一起,体现了红色精神在现实中的延伸和丰富。教师在讲解时结合身边的抗疫事件,比较贴近生活,能让学生较好领会红色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符玉丹老师:
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抗疫精神与红色文化的联系,与本课题的主题相符。
课后反思:
本堂课以海南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为文本解读材料,在课堂中渗透海南本土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并传承海南红色精神。
在导入环节,为了更贴合课文的内容,我选择与疫情相关的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即疫情爆发期间,海南医疗队驰往武汉的相关材料,让学生了解疫情的严重性,初步感悟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舍生忘死的红色精神品质,让学生在思想层面得到一定的熏陶。
通过导入引出了上课的主题——《在民族复兴的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在分析了课文的主副标题,明晰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写作内容后,介绍了“钟华论”的相关内容,了解钟华论的写作特点——有高度、有深度和有温度。以此引出上课的三个环节。
环节一,理清思路,把握高度。该环节以梳理文本内容,给每个章节拟写小标题为任务,检查学生速读文本,提取并归纳信息的能力,从总体上去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为后续环节展开做铺垫。环节二,解构文本,掌握深度。这是文章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这一环节主要设计了三个问题:1、这八个部分的内容能否对调,为什么?2、作为一篇通讯,本文以事实为基础,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党中央领导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体现出高屋建瓴,气魄宏大的特点,请概括全文分析了哪些原因。3、本文体现了哪些抗疫精神,试简要概括。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先从逻辑层面去把握写作写作的逻辑思维,体会思考的严谨性和深刻性;其次从原因层面再次提炼抗疫取得成功的内核所在;最后提纲挈领地将“抗疫精神”总结出来。分析上层层深入文本的核心,把握抗疫精神是新时代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红色精神的内涵。环节三,赏析语言,感受温度。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温度,能让人温暖的语句,通过诵读与赏析,进一步感受文本体现出来的人性的温暖,升华学生对抗疫精神的领悟。最后以导入的内容为材料,要求学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以此再进一步去感受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延续。
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比较顺畅,环节环环相扣,紧扣“钟华论”的社论特点展开。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融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丰富的课堂的容量,也达到潜移默化地传播海南红色精神的目的。但仍有些不足:
其一,课堂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环节一梳理文章思路花了大半节课的时间,造成后面环节的时间相对紧张,学生的思考不够深入,学生的赏析不够全面;
其二,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匮乏。在备课环节中,为了切合课题及文本内容,查阅了许多资料,都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陈述;多是客观叙述,少了主观表达。因此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整合归类,提炼出与文本内容相关的信息,才能够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本堂课中,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文本内容的补充较少,不够全面;
其三,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在课堂中的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本堂课中主要以文本材料为主,缺少多种感官的审美体验,如音频材料、图片材料、视频材料等。学生就无法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深入把握文本的内容,体会文章所呈现出来的抗疫精神和文字的温度。如能有更多的类型丰富的材料进行课堂支撑和熏陶,相信学生更能领悟其中的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