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四期

和光同尘读书苑
创建于11-1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读书心得分享

六玄

三十四章,感悟


这一章,让我想起了一个人物: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本是一个孤儿,后来出家了,走哪都背着一个布袋子,性格乐观诙谐,说话言语随性,去化缘时,被人骂了还笑呵呵的,给他东西了,就装进布袋子,然而袋子总是空空的,瞌睡来了,他枕着布袋子,冰天雪地里都能睡得着。


有人向他请教佛法,他就“放下”布袋,那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继续追问,他提起布袋就走了,一边走还一边捧腹大笑,走到一片稻田旁,看见农夫在弯腰插稻,蓝天白云倒映在水面上,布袋和尚作了一首偈语:


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站在道的视角,方向远远不止四面八方,前后左右只是人的视角,要想接近道的从容和无限,只能在六根清净上面修,然后便是自然而然。


生而不辞,功成而名不有,人在放下之后才能看空,从付出了而不居功的可名于小,到功成了而不自傲的可名于大,然后连小和大都放下了,道给与人的奖励,便是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我们轻易所见的只是水中天,真正的蓝天白云在万丈苍穹之上,俯视着,覆盖着,我们不能总是低着头,执迷于眼前的成败得失,梦幻泡影,当六根逐渐清净,身心逐渐放空时,才有机会真正感受到,什么是终不为大而成其大,原来退步是向前。


或许,等到了那般境界,小,大,退步,向前也不是这般意义了吧。

徐宁

道德经第34章的解读与感悟: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无为”和“无私”的哲学理念,认为只有无私无欲,才能成就伟大。‌


这一章通过描述“道”的特性,阐述了“道”对万物的滋养和成就,但“道”并不以此自居,反而显得“小”。然而,正是这种无私和不自大的态度,使得“道”能够成就其伟大。具体来说:


‌大道的广泛存在和无私养育‌:大道广泛存在,无处不在,万物依赖它生存而不被拒绝。大道养育万物,却不以此自居为主,显得渺小。


‌无私与伟大的关系‌:大道无私无欲,不占有名声,反而显得伟大。万物归附于大道,但大道并不以此自居为主宰,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使得大道显得伟大。


‌治国之道和为人处世‌:老子通过描述“道”的特性,实际上也是在阐述治国之道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无私无欲、顺其自然、不争不取,反而能成就伟大。


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保持谦逊和无私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目标。

杜建刚

第三十四章感悟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这个左右不是掌握的意思,这个左右是指方位,上下左右。这句话的意思说道,左右逢源,无处不在,就像水滋润万物一样。第41章讲的道是大象无形,大象无形形容道更准确,道就像风一样,虽然我们看不见风的样子,风的形状,但是风却是真实存在的。后来,道家的第二号人物庄子就讲,道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存在道,学习有学习之道,读书有读书之道,车有车道,动物爬行有爬行之道,书法有书法之道,唱歌有唱歌之道。道是万事万物成长的决定性的力量,所以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大道如江河,无处不在。


其可左右,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道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工作中,生活中都离不开道的指引。高维度的人为人处事,以为人处事之道办事,遵守自我发展的规律。感悟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分析问题时会使用系统化思维,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万事万物都在矛盾中生存和发展。人生有好有坏,在人生的旅途中,不管我们遇到什么事,坎坷的,快乐的,幸福的,痛苦的,悲伤的,我们都要宠辱不惊,以坦然的心态面对,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坦然去接纳他,不要去抗拒问题。分析问题时不要情绪化,不要带有自己的喜怒去分析问题,要遵从因果系统论。


两个人谈对象分手了,分手只是一个结果,我们要淡静的去分析分手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这样去做,也许结果是成归于好,也许还是分手的结果。在因果关系中,我们着重点在于在因上下功夫,创新一些因的因素,以期达到更好的结果。


那么低维度的人为人处事时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站在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与人沟通时,总是从自己主观的角度和人交流沟通。他从来不客观的分析问题,总是幻想可能的事发生,他们不接受既成的客观事实,从不站在因果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要知道,所有的结果是很多原因长期积累的结果。总之,低维度的人是弱势文化印在骨子里,弱势文化是被动的文化,强势文化是主动的文化,强势文化是赚钱的强者。强势文化是资源整合的文化,强势文化是不断的向资源靠近的文化,有资源,我们就要努力的去靠近它,直至资源为我们所用,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与资源为伍,与资源同行。做资源的朋友,一个人要想获取财富,获得成功,你的点点滴滴都要做好向资源的靠近,做好与资源相匹配的各种元素,链接各种资源并共享它,是我们成长变得强大的不二法门,当你链接资源时,打开迎接资源的这扇门时,资源才会与你共享,资源才会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


学习道德经后深刻反思,人越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了不起,越会让自己日益渺小。越是觉得自己聪明,工于心计,斤斤计较,越是算   错账。越是刻意去追求名利,不顺其自然,结果越是糟糕。相反那些谦虚低调做人做事接近大道的人,人生反而越来越顺,工作事业会日益变得美好。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无道之人,自己夸自己,自己抬高自己。有道的人,心中装着别人,体谅别人,懂得别人的内心需求 ,欣赏别人,于是别人反而更尊敬更拥戴他。


如果你是得道之人,一定没有功夫在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强大,把在别人面前吹牛和表演的功夫用来提升自己的灵魂拯救之道,这才是正经之道。忘我,一心一意修观道,听道,思道,重点在于干道。

胡小进

《道德经》第34章  只管做事,莫问前程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普遍存在,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靠它生存而它不推辞,成就了功业它也不据为已有。它养育万物而不主宰万物,永远没有私欲,可以说它很渺小;万物归附它,它却不自以为主宰,又可以说它很伟大。因此圣人始终不以伟大自命,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这一章论述了“道”的作用。“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而“道”又不主宰万物,完全顺任自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则提倡“天人合一”思想。“道”可以名为“小”和“大”,从这“小”、“大”之中得出了“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的结论。无欲、无名、可小、可大,“道”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虽然耳、目、触、嗅等感觉器官都不能感受到它,但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自然界,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的精神性概念。


本章还用“不辞、不有、不为主”消解占有欲、支配欲。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阐释大道无所不在和“道”的人性化,它恩泽如海,无所不至,普施天下。“道”伟大之处在于有功而不自恃,更不占为己有。功成不必有我,建功必定有我。


对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但《道德经》的思想,却能超越时代而永驻。在这熙熙攘攘人世间,我以为我无非是要弄懂一些道理,过明白我这一生就算成功,但这并非易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一直追求金钱和物质、进步和效率,最终还是要只管做事,莫问前程,不能改变就要适应。


这世上有好多东西,一定要等到年龄大了才能看得见,要拥有一定的智慧才能看得见。幸福没有标准答案,繁花灿烂,心路漫漫,自己喜欢的模样就是最好的答案。

杨鸿斌

道德经第34章心得及感悟。


大道至简: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简单和朴素往往最难。过度繁琐和复杂只会带来更多问题和挑战,而简单却能让我们更容易掌握事物的本质。


执政者应谨慎行事:执政者在权力的巨大压力下容易被人左右,失去自我。因此,他们应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和言辞,确保符合社会公义和道德真理,以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治国之道在于顺应自然:治国者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尽量不去改变和扭曲它。因为在大自然的引导下,人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和社会。


守住内心的平静:只有平静的内心才能对外界事物保持客观和冷静的态度,不被情绪所左右。

刘利强

心德体会:大道无边无际,犹如水那般


一切顺其自然,要始终保持谦逊和低调,不追求过多的名利和权利,要像道一样包容万物,养育万物才能实现真正的伟大。无私奉献自己,造福他人,一切顺其自然,不要有过多的欲望。


真正的成功不在于荣耀和财富,而在于内在的成长和提升。

逍遥子

道德经第34章  不自为大


如果我说我对道德经的解读为天下第二,没人敢说天下第一,你们肯定会一齐同声的说打他打他。这就是典型的自大,目中无人,不知天高地厚。


本章开篇即讲大道是非常广大广泛的,没有左右,没有前后,没有大小,你说它大不大?万物依靠它生长,它却从不对万物指手指脚,瞎指挥。养育了万物却从不以主人自居。我们和道比起来,是不是太太渺小了?


日光、空气、水被人看到很小,我们的生活也一刻离不开它们。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阳光,也就没有白天和昼夜的区分,我们还能生活吗?我们每天呼吸着免费的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还能活吗?我们可以几天不吃饭,但是几天不喝水行吗?无欲无求可谓小,它们其小无内。但是它们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大的,人们离不开它。


一代伟人毛教员,为了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有五六个亲人为革命付出了生命。他没有一丝的怨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可谓真正的大。


君王圣人们去人复天,返身全道,然后就能与道合一,与天合一,这样的圣人君王们就和道一样大,和天一样大。而我们普通人,吃尽尝遍了生活所有的苦,却不愿吃一丁点的亏,值得深思呀!

李翔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学习心得体会分享


学习本章后有所感悟,感觉其中表达了一个观点。“当你什么都不想要时,世界都为你所用”。我们一出生呱呱落地,光屁股而来,什么也没带来,死时也是带不走一片树叶,唯一留给世界也就是一道流星。我们走向社会,总想着拥有更好的房子,车子,地位财富权利甚至更多,到头来却发现是一场梦,一场空。人生幸福不是拥有,而是无病无灾无痛苦,可惜物质欲望世界,已经无法停止前进的脚步,像洪水一样,时刻推着我们前进,迷茫痛苦无助,有智慧的人问天问地问自己,人生有何意义。当他们在物质欲望中痛苦挣扎时,内心潜在智慧被解开了封印,人间宇宙的奥秘,像潘多拉魔盒一样被打开了……

李欢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感悟


这章所描绘的大道,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


大道如广阔河流般滋养万物而不居功,这种谦逊的品质令人敬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急于表现自己,渴望获得赞誉和回报,却忽略了谦逊的力量。真正的成就往往来自于默默的付出和奉献,如同大道一般,不张扬却有着无尽的价值。


无私无欲是大道的又一重要品质。我们总是被功名利禄所诱惑,陷入无尽的追逐之中。然而,当我们过分追求这些外在的东西时,内心往往会变得疲惫和空虚。只有放下功利之心,以平和的心态去付出,才能收获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有限,以敬畏之心对待万物和自然规律,更是我们应该铭记的道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只是渺小的存在。我们不能肆意破坏自然,而应尊重它、保护它,与自然和谐相处。


让我们以大道为榜样,保持谦逊、无私和无欲的品质,用敬畏之心对待世界。在付出中收获成长,在奉献中实现价值,不居功自傲,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成就更加美好的人生。

安心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心得


这一章主讲一个“大”字。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个人有三点心得:


1、博大的胸怀,无私的精神。“道”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所不容,就象每当我爬上大山,眼前辽阔无隅,云淡风轻,俯视深遂的山谷时,走进田野,看到广袤的原野时,心情豁然开朗,被大自然所征服,个人在山川旷野间如此渺小,正如“道”存在于天地宇宙之间,无声无息却包罗万象,无论是绿水青山还是雾霾满天,好的它接纳,坏的它包容。如此胸襟,正是我学习的方向,放下小我,打开胸怀,接纳一切为我准备好的未知,不在梦幻泡影的世界中追逐名利,不在人际关系中苦苦挣扎,不纠结,不矛盾,在自悟中提高,当遇到不好的事时,克制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慢慢变的无私而心胸宽阔。


2、功大弗居,谦逊待人。“道”在精神层面上是伟大的,不藏私,不居功。在生活中我总是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的成绩,以为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其实这只是自己一相情愿的想当然,岂不知在别人眼中我是那么的浮浅和无知,尊重别人的选择,不背负别人的因果,谦逊的对待每个人,自谦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3、不自为大,提升境界。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也是一步步经历了坎坷和磨砺,才获得了当前较为稳定的生活,每每想到自己还算安逸的生活,小我在内心膨胀,总是有一种骄傲和自豪溢于言表,但近几个月来通过《道德经》的学习,我逐渐意识到我在这个大千世界里如一粒尘埃,没有什么可骄傲的,身边的任何人都强我一头,也让我逐渐明白了“以其终不自为大”的含义,做人始终要保持谦虚和进取的精神,不自以为是,提高格局,谦虚的向每个人的优点学习,向“道”学习,让它时刻提醒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平衡,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净,同时,也告戒自己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外在的荣耀和财富而在于内在的成长和提升。境界高了姿态就会变的低了,就会更加接近于“道”,更加接近自己学习的初衷。

 和光同尘读书苑

使命:弘扬国学,修身正己

愿景:持续传递阅读价值,让世界充满爱与力量

2024.11.0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