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孩子们在度过了一个超长的寒假后回到了幼儿园。这学期是孩子们在幼儿园度过的最后一学期,然而在刚开学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发现孩子们的时间观念变得淡薄了,有的孩子吃饭磨磨蹭蹭,有的孩子整理玩具的时候边整理边玩。于是,“还有一分钟的时间哦!”这句话成了老师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直到有一天,一个孩子问:“老师,一分钟是多久?”跟随孩子的问题,我们探究时间的故事开始了。
第一站:用行动诠释时间的长短
一分钟到底有多久?
馨妍:我知道,一分钟就是60秒,时钟上最长的秒针转一圈就是60秒了。
心怡:一分钟很短啊。
梓源:那我们一分钟能做什么呢?
……
一分钟,能做些什么呢?基于孩子的问题,我们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规划活动和所需材料进行一分钟有多长的探索和实践:“我想试试一分钟能跳多少个绳”、“我想看看能拍多少球”、“数数一分钟能数多少个呢”......一分钟大比拼开始了:
孩子们的活动总结如下:
魔尺组
有的孩子拼好两个造型,有的孩子拼好一个。
篮球组
最多的孩子拍了112个,最少拍了75个。
画画组
有的孩子能完成一幅简单的简笔画,有的孩子才刚刚开始。
数数组
数了82 个数字。
跳绳组
最多跳了95个,最少65个。
孩子们将一分钟具体做到某一件事,并把这个“一分钟”的游戏延续到了家里:
一分钟可以洗完一双袜子,一分钟可以背三首唐诗,一分钟可以系一双鞋带,一分钟可以做9道算术……
岩析:老师,昨天跟妈妈去跑步觉得一分钟过的有点长,但是玩魔尺的时候又觉得太短。
雨驰:看动画片的时候觉得一分钟不够,但是写数字觉得很久。
宇航:当我做一件事觉得累的时候就会感觉一分钟很慢,但是玩游戏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快。
祉伊:我觉得重要的事情就得快点做,这样时间就不会来不及了。
娇娇:就像我们整理区域材料也要快一点,不能边整理边玩。
……
思考与解读:
《指南》中指出:教师引导幼儿充分利用实际生活机会,通过操作、实践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断积累经验。时间对成人来说是抽象的,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具体的。在倾听孩子童真的话语中,追随他们探索的方向。平平常常的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呢?孩子通过实践,体验到一分钟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这些活动让孩子们不仅理解了一分钟的具体时长,还知道了要珍惜宝贵的时间。
第二站:走近古人的智慧
探索一分钟的活动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孩子们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幼小衔接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认识了时钟的整点和半点,于是他们又有了新的话题:“现在的我们可以用钟表来记录时间,那以前的古时候的人也有钟表吗?他们怎么知道时间呢?”孩子们开始了讨论:
治钦:我知道,古时候的人是听公鸡叫了,就是天亮了,要起床了。
伊果:用沙漏来看时间,我在电视上见到过。
小陆:看太阳,太阳出来就是白天,月亮出来就是晚上。
欣池:那如果是阴天,就没有太阳啦?怎么办呢?
睿睿:我们可以上网去查呀,网上什么都能查到。
孩子们最终决定,回家后请爸爸妈妈一起百度搜索古时候的计时方法,并把它们记录好再到幼儿园分享。
思考与解读:
《指南》中指出:幼儿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能运用收集信息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且能用图画、数字、符号等方式记录调查结果,这是幼儿探索历程与认知发展真实客观的呈现。通过查找资料孩子们了解到计时工具的变迁,从人们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古代的日晷、漏刻、夜晚打更、手表、钟表、手机计时……丰富的历史知识将孩子们带到了有趣的时间的故事里。
第三站:操作中生成思维
1.影子的秘密
根据“日晷”的原理,孩子们又开始探索早、中、晚影子的变化,与同伴相互合作摆出各种有趣的影子造型。还利用教室里的低结构材料将影子的大小、形状拼搭出来,在自主游戏的过程中积累新经验。
小陆:你看,我的影子好长啊。
然然:我摆个造型来看看,哇!影子也跟我一样。
宇航:咦?我明明转身了,影子怎么没跟我一起转个方向呢?
奕蒙:我见过,中午的影子小只有一点点,早上的影子长。
鹤伊:那我们到中午的时候再来看看影子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午吃完饭,在几个孩子的要求下,我们来到操场继续早上的探索:
宇航:你们看,影子在我的脚底下,比早上小了好多。
然然:早上影子在我的右边,现在影子在我脚下面。
鹤伊:我知道了,到了下午影子肯定在右边了。
孩子们发现了早中晚的影子蕴藏的秘密:早上的影子很长很长,太阳在东边边,影子在西边;中午的影子短短的,和我们的身体几乎重合;到了傍晚的影子又慢慢变长了。
2.有趣的水漏
孩子们在大班上学期已经有过学做沙漏的经验,这次在探索时间的活动中,很显然,他们遇到了老朋友。只不过这次他们的关注点放在了水漏上。
梓源:上次我做了沙漏,沙子老是流不出来,可能沙子太粗了,我想试试做个水漏,水肯定能流出来。
雨驰:我也想做个水漏,可以做计时器来用。
诗函:我家里有一个很漂亮的水漏,我想自己做一个。
海轩:我知道,用两个瓶子和水就可以了。
羽彤:我觉得要先准备查资料,然后画出制作步骤、设计图,就像我们做水枪一样。
说干就干,孩子们准备好了材料和自己的设计图开始了第一次尝试:第一步,先把两个瓶盖用胶枪粘好,第二步,在粘好的瓶盖中间戳一个洞,第三步,在其中一个瓶子里装好水,最后用瓶盖把两个瓶子连接在一起。
问题一:水漏不漏水
孩子们做好水漏后立刻发现了一个问题:水漏不漏水,想象中把瓶子倒过来转过去,水就会流下来的现象并没有出现,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团讨。
宇航:一定是洞太小啦,水流不出来。
祉伊:不对,水是液体,再小的洞都能流出来。
艺如:用手挤一挤不就好了么。
岩析:不行,水漏不能用手挤,它是要自己流出来才算的。
梓源:可以插根吸管在里面,水顺着吸管就能出来了。
星宇:对对,生病挂水的时候,那个装药水的瓶子就有管子,药水不是留下来了吗?
于是带着发现,孩子们开始了第二次尝试,祉伊给她的水漏进行了修改调整,她剪了一截吸管插在了瓶盖中间的洞上,重新把瓶子连接好。水终于流出来了,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问题二:水漏间歇性断水怎么办?
在第二次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在瓶盖的小洞里插上了一根吸管,刚开始水流还比较顺利,可是中间却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尝试了几次都出现了同样的情况。一直独立探索的孩子们把问题抛给了我。
雨池:老师,为什么水漏插了吸管还是会流不出来呢?
祉伊:水也不是完全流不出,有的时候会停一下。
宇航:老师,既然水能流出来,说明插吸管是对的。
师:两个瓶子,一个装了水,那另一个呢?
祉伊:另一个是空的。
雨池:不对,另一个里面有空气,只不过我们看不见空气。
师:我们把水漏倒过来的时候,这个瓶子里的水流到了另一个瓶子里,那么另一个瓶子里的空气去哪了呢?
宇航:应该跟水交换位置,它到了水的瓶子里。
雨池:我知道了!一根吸管是给水的通道,空气也需要通道啊,我们应该再给空气做条通道。
祉伊:那我们给水漏插两根吸管不就行了。
带着猜想孩子们又开始了水漏的第三次尝试:
问题三:自制水漏怎么样准确计算时间呢?
水漏制作成功,孩子们都很兴奋,他们都希望能把水漏用起来,在哪里用?怎样用?又成了他们讨论的话题。
智盛:我们用水漏来计时,自己就能看到啦。
岩析:可以在我们区域整理倒计时的时候用。
小陆:可是我们不知道水漏流完一次是多长时间啊。
治钦:那试一下,看看流完一次水要多少分钟,就是多久呗。
哥哥:好!我们的电视机有计时器,就用那个记录吧。
在孩子们的要求下,我们进行了尝试,用计时器来记录一个水漏的具体时间,记录结果为:1分36秒。孩子们联想到之前的“一分钟大比拼”活动,想要把滴漏准确到一分钟,那多出来的36秒该怎么办呢?
弟弟:我们可以让水漏滴快点不就好啦。
哥哥:对呀,换一根粗的吸管就行了。
祉伊:可吸管都是一样的。
雨驰:这简单,把水倒掉一点不就行了。
最后大家一致同意雨驰的办法,行动起来了:水倒少了,再倒掉一点,水倒多了,又再装回去一些,这样反反复复五六回,终于把水漏调整到了一分钟。接着孩子们又做出了不同时间的水漏,18秒的,1分钟的,3分钟的,按照孩子们的意愿,我们的水漏计时用在了每个活动衔接的最后倒计时。
思考与解读: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途径的,我们要创造条件支持幼儿通过观察、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小小水漏看似简单却也深奥,孩子们从“不插吸管水漏不出水——插一根吸管水漏会间歇性断水——插两根吸管水漏顺利出水”这样一个发现、实践、再发现、再实践的过程得出结论:水漏仅仅只是通过一个小孔漏水的话是无法实现的,需要空气对流,利用吸管实现重力和气压的交替才能顺利漏水。孩子们能通过观察从自己身边的事物获取经验,敢于挑战,在一次次操作探索中感受先人的智慧,体验到自豪和满足。而在此过程中一直是幼儿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直到第三次尝试孩子们遇到了瓶颈,教师及时的介入。由此可知幼儿的学习虽然是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但是教师适时的介入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站:生活中形成计划
晨间活动时孩子们制定自己的游戏计划,还想着制定时间跨度更大的周末一天的计划。我们及时捕捉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将问题转化为谈话活动:《我的周末》,通过谈话引发幼儿对合理安排时间的思考,并逐步延伸到尝试安排自己周末一天的活动。
我的感悟:
此次课程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更好地认知了时间,认识各种记录时间的工具和方式,还让他们形成了初步的时间观念,并且尝试规划自己的时间,这种能力是孩子从中获取的宝贵财富。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也是有能力的思考者。在活动中他们基于需要调整自己的活动,尤其是制作水漏时,从发现问题,到寻找材料,再到解决问题,看似简单的小制作,却在他们的讨论、实践中逐渐丰富、完整起来。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追随孩子的兴趣需求,支持孩子的学习,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并适时给予有效支架,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关于“时间”,还有太多的话题,等待着孩子们去发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