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私语(A Comme Amour)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分享

Dl.
创建于2024-11-10
阅读 68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红星照耀中国》

有这样一个人,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30卷胶卷,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有这样一本书,使中国万千青年走上革命之路,使加拿大的白求恩医生毅然奔赴抗日前线,这个人就是埃德加·斯诺,这本书便是《红星照耀中国》。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年7月19日-1972年2月15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著名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国》。他于1928年来到中国,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后人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主要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该作品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

阅读感悟

当今,无论是许多年前的那些战争 ,还是如今日渐强大的新中国,一颗璀璨的红星一直都在我们心中散发着希望的光芒。最近,一本《红星照耀中国》,再次点亮了人们心中的那颗红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长征的认识仅停留在《七律长征》,《老班长钓鱼》和《朱德的扁担》上。直到我读到了书中的第五篇《长征》,它对于第五次“围剿”的各种战略以及当时蒋介石的军事行动,江西苏区共产党的对策记录都非常详细,长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严密封锁线,然而面对敌人的穷追猛打,红军是采用了巧妙的战术突破的围困,摆脱险境。书中渡江这一环节就写的十分惊险,长江边的渡船早就已经被敌人损毁,但知道这件事后,红军奇迹般的走了85英里,穿着国民党的军服,冒充敌人来到对岸解除武装。红军在没有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成功度过了长江。

长城万里,用古代劳动人民的血肉筑成,而中国现在,又何尝不是?战场上红军战士,不畏不惧,冲锋陷阵。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埋骨何须桑梓地,人人生无处不青山”正是,忠骨处处来,战士悔愿无。

红军的队伍里面有许多少年先锋队员,他们在活跃在部队里面,充当号手,勤务兵……尽管他们的出身不同,但是身上的刚毅令人叹服,他们对红军的忠贞不二,坚定如一是一样的,高扬着的革命精神和对未来充满希望也是一样的 。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安宁,是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红军。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共产党领袖,事情,一心为人民生存,为祖国未来不断拼搏奋斗的年轻人,更看到的是中国的希望,是中国的精神。让我深刻了解了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能得到中国革命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因——一切为人民之幸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就是红军气概。恰如斯,他们才走完6000英里的长征路,虽然坎坷崎岖,但是他们终是看见了“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那“正西风落下长安,飞鸣镐”的战争年代,他们知道“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但是“1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是毛主席的誓言,也是红军战士的誓言。

苦难是勇敢者的游戏,是乐观者的炼金石,是智慧者的沿途风景。当今中国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 不骞不崩,只有努力向前,直面苦难,挑战自己,才能创造辉煌。

阅读 68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
简篇-美篇工作版

模板中心 同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