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不断前进,而在这前进的道路上,总有一些人和事值得我们回忆和铭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工程,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激励引领广大青少年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实践者,方志敏中学特推出“方志敏的故事,我来传颂”专栏。
第三期
九19班舒心同学带来的《“南伟烈”永志》
故事内容:
1921年秋,方志敏来到南伟烈学校就读,这是一所美国美以美会办的教会学校,原名“同文书院”,位于九江市中心,濒临甘棠湖傍依能仁寺,大胜宝殿在校侧巍然耸立。一栋栋洋楼掩映在绿荫丛中,风景秀丽,环境优雅。
为了学好英语,方志敏学习非常努力,每天天未亮,方志敏就到甘棠湖边做“八段锦”体操,然后读英语。
有一天,方志敏正朗读着英文,一位洋人好奇的走过来用英语问道:“你为什么如此用功学英语。”
方志敏也用英语回答道:“人总是应该多读点书的,学好英语就可以看外文书籍,多学点知识。”
洋人听了十分高兴,用赞赏的目光上下打量着方志敏。
从此,这位洋人也常到湖边来辅导方志敏学习英语,帮助他校正读音。由于方志敏坚持勤学苦读,特别用功学习英语,进步极快。次年春,就能阅读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开始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探索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奥秘。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方志敏成立了“读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由于方志敏不做礼拜而信仰社会主义,又一次遭到张校长的传讯,并受到警告和开除威胁。
1921年11月至次年2月,法、英美、意等国为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分配问题召开“九国会议”。
会议期间,北京政府不惜出卖主权,训令我国出席会议的代表,在解决因德国战败而遗留下来的山东问题上,向日本做出让步。
消息传来,全国一片震惊。
九江学生迅速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由于“读书会”所产生的影响,方志敏也就成了这次爱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有一次,方志敏意外获得在甲工分手后到上海《民国日报》社从事校对工作的洪罗曼的来信,洪罗曼在信中说,他和一位江西籍的穷朋友邀方志敏在假期,到上海去看看,并随信寄来一份《先驱》报。
《先驱》报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方志敏如获至宝,读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尤其对该报提出的团结民统一战线,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主张,方志敏深表赞赏,他情不自禁发出了内心的呼声:我要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此时此刻,方志敏心里亮起了一盏明灯,一盏照亮他追求光明,追求革命的指路明灯。
1922年6月底,方志敏离开九江前往上海,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请欣赏音频
九20班邵钰俊同学带来的《我去了,心还是革命的 ——郑绿蓉临终要穿红军装》
故事内容:
郑绿蓉是个苦命人,这在她家乡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江冲源村是出了名的。她年幼时饥一顿,饱一顿,长得矮小细弱,家人唤他“细姩”。9岁那年,父母便忍痛将她送给别人家当童养媳。
1927年底,弋横暴动轰轰烈烈地展开,绿蓉加入了打土豪、废田契、平债分浮财的运动。为了支持红军,苏区许多村庄都成立了妇女慰劳队,绿蓉也当上了湖塘村妇女慰劳队队长。从此,绿蓉常常带领妇女们夜以继日地为红军做布鞋、缝袜底;红军队伍路过湖塘村口时,她组织妇女一道去送茶水,送扇打扇,缝衣补袜,一直忙到队伍离开为止。
婆婆见绿蓉成天忙得饭不按顿、睡不按时,心中十分担忧。婆婆望着儿媳日益焦黄的脸劝道:“你也不晓得歇歇,脸色多难看啊!万一你累倒了,这个家怎么办啊!”
绿蓉淡然一笑:“我当了干部,就该为大家多做点事情。那些战士为革命流血牺牲,我做点事又算什么呢!”有时,绿蓉反而向胆小怕事的婆婆宣传起革命道理,说妇女工作的重要性,向婆婆介绍方志敏对妇女工作的关心和重视,鼓励妇女干部多为革命作贡献。
根据地红军医院成立了,绿蓉被调到医院当护士,从此就更加忙碌了。别人还在睡觉,她就早早地起床了,扫院子,倒尿桶,烧水煎药;等伤员们醒来时,她已将洗脸水、药汤送到了伤员床边。绿蓉对伤病员无微不至的关心,使许多同志深受感动。尽管她年纪不大,但大多数红军战士都亲切地称呼她“绿蓉姐”。
1929年8月的一天,绿蓉争着要带着担架队去前线运送伤员。酷热难当,奔波疲劳,她中暑了。绿蓉一个趔趄又扑倒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
昏迷中的绿蓉醒来过一次。她喊着:“同志们,快杀敌人哪……”不一会,她断断续续地说:“我要穿军装,戴军帽,打绑腿……我去了,心还是革命的!” 绿蓉终于闭目匆匆而去,时年27岁。
红军医院按照她的遗愿,从红军被服厂找了一套红军制服、军帽,替她穿戴整齐,埋葬青山。
请欣赏音频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红色的记忆,每一位英雄都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志敏学子们从红色革命故事中汲取革命精神感受坚定信仰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