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其中·搭出精彩》人和街道中心幼儿园第一分园中一班积木搭建活动

不纹不汶
编辑于2024-11-24
阅读 33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观察背景

户外建构区的积木搭建活动对幼儿的空间认知、想象力、合作能力等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次观察起源于周二的一节语言领域活动课《幼儿园在哪里》,其中一条目标是幼儿能说出幼儿园附近的建筑、机构、设施。孩子们对本节课兴趣意犹未尽。课程结束以后,丁云熙小朋友提出来想画一画我们美丽的幼儿园,孩子们也都问老师什么时候能去大厅搭一搭幼儿园。于是一场由孩子们自发提出的搭建活动开始了。

观察目标

    1.观察幼儿在积木搭建幼儿园过程中的合作互动情况。

    2.分析幼儿的建构技能发展水平,如对称、稳固性等。

    3.了解幼儿在搭建过程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现。

观察对象:

丁云熙、孙佳凝、韩盛翊

‍观察时间:周三 (11月6日)

当孩子们进入建构区后,对搭建幼儿园这一主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几个小朋友围坐在一起,开始讨论幼儿园的样子。丁云熙说:“幼儿园有大门!”孙佳凝接着说:“还有滑梯呢!盛翊说“幼儿园还有楼”在讨论之后,孩子们开始分工,丁云熙负责搭建教学楼,孙佳凝和盛翊负责搭建幼儿园内部设施。

幼儿园大门由正方形积木和一块长方形薄木板组合搭建成高大的门框,三个圆柱体积木当作柱子立在薄板上面。半圆形状积木巧妙地拼成最上面部分,大门由丁云熙和孙佳凝搭建完成。在搭建第三层时,丁云熙发现半圆形积木有些晃动,她尝试用圆柱体积木进行支撑,以增加稳固性。孙佳凝则提出可以在第二层多增加一点圆柱体积木。这样会更牢固。丁云熙采纳了孙佳凝的建议,第二层用了三个圆柱体积木。丁云熙把最粗的圆柱体积木放在了中间位置,两根一样细的圆柱体放在了两边。她们在搭建过程中,还注意到了对称性这一点。

盛翊拿起了长方形的积木,也开始搭建教学楼的底部。他将长积木一块一块整齐地排列好。这个时候孙佳凝拿来了一个较长的木板当做滑梯,放在了大门的外面,朵朵一把把木板拿了起来“滑梯是在幼儿园的里面”。

00:13

教师分析

《3~6岁儿童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指出幼儿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三个小朋友在活动开始时能够积极讨论,明确分工,这表明已经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在搭建过程中,他们也能相互配合,如递积木、共同解决问题等,体现了较好的协作能力。

当出现问题时,如积木晃动半圆形积木不好固定、滑梯应该搭建在哪里等问题,孩子们能够一起商量解决方案,这有利于培养她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搭建滑梯时,朵朵拿着较长的一块木板放在了架子上,可欣拿了和朵朵不一样长的木板也但在架子上,两块木板并排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斜坡,但是长短不一。两个小朋友进行比较

盛翊拿来一块较短的木板把长板替换下去,比较再次发现拿来的木板还是不合适,长短不一差很多。

三个小朋友一时间没了主意,可欣不再进行研究,拿了积木去搭建滑梯前边的教学楼。坐在一旁的萱萱看见她们遇到了困难,加入了此次搭建。萱萱把最短的木板撤下来,去取了一个长板,这次对比发现两块木板是一样齐的,滑梯完成。

时间:11月15日  二次观察

三个小朋友来到大厅建构区,根据上周的搭建经验,她们很快把大门搭建起来。这次她们选择先搭建攀爬半球和教学楼。萱萱“半球是半圆的”。可心“我们的楼有三层,我们得搭三层” 孩子们拿来几块半圆形的积木排列在一起就变成了攀爬半球。又拿来四根细的圆柱体当支撑柱,准备搭建教学楼。

新的问题出现:四根柱子距离太近,导致第二层的两块木板放不上去,始终不平。

其中一块木板掉落下来,可心细致观察寻找原因

一旁的朵朵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四根柱子离得太近了,得往外挪挪”她把两根柱子往外拿开了一点 然后重新把两块木板放在柱子上边,这次发现四根柱子离得有点远 两块木板没有拼在一块。于是萱萱和朵朵再次调整四根柱子的距离。

经过三个小朋友的共同努力,终于调整好柱子距离,第二层的底搭建出来了,可心拿来一根圆柱体积木放在底的一角 朵朵拿来一块正方形积木。想用正方形积木当支撑。发现圆柱体和正方形积木高度不一致。于是正方形积木换成了圆柱体积木。

可心拿来两块长方形积木放在柱子上面,发现两块木板中间有缝隙,这次她没有去调整四根柱子的距离,而是拿来两块正方形积木把中间的缝隙盖住了。

第三层孩子们没有用到圆柱体当支撑,拿来两块长方形积木当做墙。三层教学楼搭建完成。

有了上一周搭建滑梯的经验,可心很快把滑梯搭出来了。于是这个幼儿园里有了大门、有了攀爬半球、有了教学楼、有了滑梯。朵朵拿来一根长的圆柱体积木和三角形积木,组合成我们幼儿园的国旗。

表征环节

教师分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幼儿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注意物体形状,感知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感知物体基本几何形状,理解空间关系的相对性。幼儿能用常见几何形体有创意地拼搭物体造型,感知物体的空间位置。

例如孩子们‍知道大门是用积木架空的方式去搭建,知道我们幼儿园的攀爬半球可以用半圆形积木组合排列完成。我们幼儿园教学楼可以用圆柱体积木和长方形积木组合搭建,当积木空间距离较远时,通过一次次的调整柱子距离,从而完成目标。朵朵还想到了我们幼儿园的国旗可以用圆柱体积木和三角形积木组合完成。幼儿园的大门、攀爬半球、教学楼、滑梯 国旗 孩子们在搭建的过程中考虑到了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关系。

观察时间:11月20日(第三次观察  当纸杯和积木组合搭建)

搭建之前,我带领孩子们集体观看并分析了别的幼儿园是怎么搭建幼儿园的,借鉴她们的想法,孩子们发现纸杯和积木有可能进行组合,并向试一试,于是我们把教室里的纸杯搬到了一楼大厅建构区。

 这一天朵朵和萱萱来到大厅建构区,萱萱拿来两根细圆柱平行立在地面上,朵朵在圆柱上面搭了两块木板,大门搭建完成。

我看到盛翊在搭建的时候,并没有和两个小女生产生交流,而是一直低头平铺木板。在另一边萱萱搭起了教学楼,地面和教学楼各占了一半位置。

朵朵和萱萱并不知道盛翊的想法,她们四个自己搭自己的。于是我问盛翊:“盛翊,你这是在搭什么”盛翊“这是地面”  旁边三个小女生听到盛翊的回答以后,把搭建的教学楼木板全都推倒,拿来一筐纸杯,用纸杯代替圆柱体积木,竖在了平铺的木板上。

 纸杯当做柱子,平板支撑在纸杯上就这样一层一层搭建起来。 在三个小女生搭建教学楼的过程中,盛翊独自把另一边的地面平铺完成。过程当中没有说过一句话。

攀爬半球换成两个四分之一圆积木进行拼接,滑梯也简单搭建完成,四个小朋友这一次把重点换成了用纸杯搭建幼儿园的墙。

‍三层纸杯摞在一起组成围墙,盛翊直接拿来一大摞纸杯立在搭建的幼儿园地面上,然后拿来三块板子放在一摞纸杯上,组成幼儿园国旗。

教师分析: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分析,在四个小朋友共同用积木搭建“幼儿园”时,,出现一名小男生与其他三人毫无沟通交流的状况,从幼儿语言领域发展视角来看,有许多值得关注之处。

一、语言发展阶段差异表现

此年龄段幼儿大多处于语言飞速发展期,乐于分享想法、交流计划。盛翊不沟通,或许正反映其语言运用自信不足。可能处于语言发展相对迟缓阶段,在词汇储备、句式运用上较同龄人薄弱,怕表达不清遭伙伴误解,故而选择沉默,以独自搭建回避社交式的言语互动。像其他小朋友热烈讨论“教学楼怎么用纸杯和木板组合搭建,”“幼儿园里还有什么设施”,他虽内心有想法,却因表达障碍难以参与。

二、社交语境下语言功能性缺失

正常搭建游戏中,语言是协作“工具”。其他三人频繁交流分工、创意,像“你来搭围墙,我负责里面的滑梯🛝”,能高效推进搭建。而盛翊不交流,体现他没发挥语言在社交里组织协调、表达需求功能。对分享观点、寻求帮助或给予建议这类言语行为不熟练,只沉浸个人搭建,不懂借语言之力融入集体、丰富搭建成果,长此以往会阻碍其社会性与语言协同发展。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适时引导,鼓励盛翊表达想法,安排简单协作任务,逐步帮他融入交流,推动语言与社交成长。

编辑:赵静文

‍校对:赵倩

初审:朱刘敏

复审:谢倩倩

审发:杜丽丽

‍单位:人和街道中心幼儿园第一分园

阅读 33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