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摄于山东。
曲阜孔庙,初建于公元前478年,截至2011年,孔庙南北长1000多米,东西宽150多米,有殿、庑、阁等建筑466间,门坊54座。历史上曾有12位皇帝亲临曲阜致祭,并将孔门弟子和历代儒学大师172人配祀孔庙。
金声玉振坊,进孔庙的起点,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建,三间四柱式石坊,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上,各蹲踞一个独角怪兽“辟天邪”。坊额“金声玉振”四字,笔力雄劲,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
泮水桥,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单孔石拱桥,,宽4.45米,长7.38米,桥两边各有一株圣柏,后人又称此为“二柏担一孔”。 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祭拜孔子,称为“入泮”,祈求考试入围成功。
棂星门,孔庙大门,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六楹四柱,铁梁石柱。古代传说棂星是天上的文星,以此命名寓有国家人才辈出之意,因此古代帝王祭天时首先祭棂星,祭祀孔子规格也如同祭天。
太和元气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坊额由时任山东巡抚曾铣所题。“太和”二字取自《易经》“保合太和,乃利贞”,“和”是中华民族的最高精神追求。
至圣庙坊,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原坊额篆刻“宣圣庙”,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建时易名“至圣庙”。
圣时门,建于明代,有三间门洞,形同城门,前后石陛御道有明代的浮雕二龙戏珠,图中的游龙翻江倒海,喷云吐雾,气势不凡。
弘道门,孔庙的第二道大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明初时孔庙的大门。清朝雍正年间重修,乾隆皇帝题写的“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大中门,孔庙的第三道大门,金元时期孔庙的正门,高9.5米,宽20米,进深7.5米。门上“大中门”匾额系乾隆皇帝题写,“中”指儒家中庸思想,“中”之前加“大”,更加强调了儒家中庸思想的重要性。
弘治碑,立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此碑原有碑亭,后因失修倒塌。碑文为正楷书写。
永乐碑亭,立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毁于火灾,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立。现存碑亭为民国年间重建。
同文门,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宋代孔庙的第一道正门,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同文”二字出自《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意为统一语言、思想、文化,使整个人类思想都统一到儒学上来。
奎文阁,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改建。阁内部有二层阁,中间夹有暗层。上层是专藏历代帝王御赐的经书,暗层专藏藏经板,下层专藏历代帝王祭孔时所需香帛之物。
大成门,始建于宋崇宁三年(1104年),因大成殿而得名,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语意。
先师手植桧,位于大成门内东侧,石碑由明万历年间杨光训手书。古桧挺拔高耸,树冠如盖。据记载,古桧原为孔子亲手所植。今存桧树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于古树桩下复生的新枝长成的。
东庑,始建于北宋年间,与西庑对称相应,明清两次毁于雷火,均又重建。东西两庑用来祭祀历代先贤先儒。
杏坛,始建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金代在坛上建亭,大学士党怀英篆书 “杏坛”二字石碑立在亭上。相传是孔子讲学之所,周围环植以杏,命名为杏坛,以纪念孔子杏坛讲学的历史故事。
大成殿,孔庙主体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32米,长54米,深34米,殿正中供奉孔子塑像,七十二弟子及儒家的历代先贤塑像分侍左右。历朝历代皇帝重大祭孔活动就在大殿里举行。
前檐十柱深浮雕云龙纹,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似脱壁欲出,精美绝伦。
殿下巨型须弥座石台基,高2米,占地1836平方米。
殿前露台,旧时在此举行祭孔 “八佾舞”。如今每天上午11时,在这里举行祭孔展演活动。
孔府,孔子嫡长子孙府第,即衍圣公府,1377年(明洪武十年)始建,是中国较完整的明代公爵府。孔府大门上悬挂“圣府”二字,相传为明相严嵩手书。
二门,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门,建于明代,“圣人之门”竖匾,系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
大门与二门之间庭院。
大堂,衍圣公迎接圣旨、接见文武员、审理重大案件、举行重大节日仪式的场所,是整个孔府权力的象征和宗法统治的中心,堂内两旁及后部陈列正一品爵位的仪仗。
二堂,又称退厅,是衍圣公大堂礼毕奉茶小憩之处。室内正中挂着“诗书礼乐”大匾,两旁慈喜太后手书 “寿”字、“九桃图”、“松鹤图”等石碑,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衍圣公孔令贻专程赴京为慈喜祝寿时赏给的。
连接大堂和二堂的“工”字形建筑叫穿廊,内有两条明代红漆靠背长凳。明嘉靖年间权臣严嵩跋扈骄奢被弹劾,来孔府请求衍圣公为他求情时曾在此凳等候衍圣公接见,衍圣公对其避而不见,所以这两条凳子被称为阁老凳,又称 “冷板凳”。
三堂,也叫退厅,衍圣公处理家族内务和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正上方悬挂“六代含饴”匾额,为乾隆所赐。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四次来曲阜朝圣,见孔氏家族已六代同堂,其乐融融,生活像吃了饴糖一样甜,遂赐此“六代含饴”匾。
内宅门。内宅门以内属于内眷住的地方,儒家讲究克己复礼,内宅控制特别严格,任何人不得擅自逾越。
内宅门西侧特制水槽“石流”。据说孔府里面没有井,水都是从孔庙的井里挑来的。因内宅重地成年男子不能进入,所以挑水夫只能把水倒入石流,再由佣人分布到各用水的地方。
戒贪图。画中动物名字叫做“犭贪”(音贪),其贪得无厌,除了占有“八仙过海”八位神仙的宝贝外,还妄图将太阳吞入腹中占为己有,最后葬身大海。衍圣公将此图安置在内宅门里,是提醒孔氏后裔要重义轻财,不可贪得无厌。
前上房,衍圣公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内客厅。中堂寿字是慈禧太后为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之母、一品夫人彭太夫人写的。“宏开慈宇”匾额,是几个县的绅士献给孔令贻夫人陶氏的。陶氏重金优抚当地驻军,从而避免了干扰乡民,绅士献匾以示感激。
前堂楼,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是衍圣公燕居之处。“松筠永春”匾,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寄寓孔氏家族长盛不衰,永保生命活力而写。
后五间,原为衍圣公读书处,亦名枣槐轩,清代建筑。
内宅夹巷、过道。
后堂楼,原是衍圣公府内眷居住处。1936年12月16日,最后一任衍圣公孔德成和孙琪芳成婚,新房就设在后堂楼,现在仍保持原貌。
后花园,始建于明代中期,清嘉庆年间,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重修时,置入铁陨石数块,故又名铁山园。
“五柏抱槐”。柏树一树五枝,中间长出一枝槐树,五枝柏树围绕四周,因此称作“五柏抱槐”。此树恰好寓意和而不同、万众一心的文化内涵。
园内后花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