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7日,青田县初中科学名师工作室第6次研修活动在东源中学举行,县初中科学教研员单俞刚、工作室全体导师和学员参加本次活动。
《制作简易地球仪》——邱祎微
工作室活动中,邱祎微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制作简易地球仪》一课。邱老师通过巧妙的任务设置,将地球仪的经纬线知识落实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是将工程实践与科学教学相结合的一次有效尝试。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进行展示评价。在动手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会基于已学知识发散出很多奇思妙想来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如利用细线固定水笔实现在曲面上画圆,同时学生们也能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很有效地提出改进方法。
在“三新”背景下,科学课堂注重给学生带来更直观更真实的知识情境,例如工程实践问题,它能帮助学生有效串联利用已学知识。通过邱老师的有效尝试,我也将为构建科学与工程融合背景下更能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课堂而努力。
——陈迦勒
听了邱纬微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制作简易地球仪》一课,收获颇丰。邱老师以真实情景引入,提出驱动型问题,地图是如何准确定位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制作地球仪的过程中,邱老师提前在球上确定了北极与赤道位置,降低了制作难度,给了学生学习的台阶,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同学们在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的过程中,不仅深刻认识到地球仪这一地理学习工具的原理和妙用,也体验了从平面到立体的快乐,更拓宽了地理学习的途径,增强了地理学习的现实感、立体感、主题感。
——陈蓉蓉
《体温调节》——失温自救——王昕慧
今天在王昕慧老师的课堂上,有幸聆听了一堂关于《体温调节》的精彩讲解。
课堂上,老师首先通过生动的实例(失温),引出了体温调节的重要性。随后,详细讲解了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包括产热和散热的过程、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以及体温调定点学说等。这些内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让学生对体温调节有了全面的认识。
除了内容丰富之外,这堂课的形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PPT展示、视频播放、小组讨论等,使得整个课堂生动有趣,充满活力。
在学生活动环节,所有同学一起运动,体会运动的体温变化。通过讨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体温调节机制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这堂课也让学生学到了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系统,每一个生理过程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
总之,这堂《体温调节》课让学生受益匪浅,作为教师,也学习到了新的方法。
——邓乾
在听完王昕慧老师的《体温调节——失温自救》这堂课之后,我收获颇丰。
整堂课的主题十分贴合实际生活,让我深刻认识到体温调节以及失温自救知识的重要性。王老师开篇通过列举一些因失温而导致危险情况的真实案例,瞬间抓住了大家的注意力,使我真切感受到失温现象可能就在我们身边,不容忽视。
在知识讲解环节,王老师对体温调节的原理阐述得清晰明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的图表,将人体复杂的体温调节机制展现出来,无论是产热过程还是散热途径,都讲解得细致入微,让我轻松理解了这一原本有些抽象的生理过程。
而关于失温自救部分,更是这堂课的重点和亮点。王老师不仅详细介绍了失温的不同阶段表现,还针对每个阶段给出了具体且实用的自救方法。从如何判断自己或他人是否处于失温状态,到应该采取的紧急保暖措施,比如添加衣物、寻找遮蔽物、利用身边可取暖的物品等等,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极具操作性,仿佛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生存技能课。
教学方法上,王老师善于引导我们主动思考。通过设置一些与生活场景紧密相关的问题,让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其中有一个亮点,让学生一起跟着视频运动,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也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
总之,王昕慧老师的这堂课让我对体温调节和失温自救有了全面且深入的认识,学到的知识不仅能丰富自己的认知体系,更在关键时刻可能成为保障自身及他人生命安全的有力武器,实在是受益匪浅。
——郭焕敬
《体温的控制》——叶微针
在本次工作室活动,我认真听取了关于叶微针老师《体温调节》的内容,收获颇丰。这堂课不仅让我对体温调节的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让我体会到了科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课堂上,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有趣的学生体验活动,向我们展示了人体体温调节的复杂过程。在实验环节,叶老师通过利用不同粗细的水管模拟高温和低温两种环境下的体温调节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分析了体温调节的机制,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实验在理解理论知识中的重要性。此外,叶老师强调科学的现实价值,举例体温调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分析如何面对爬山失温的情况,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科学实验是理解科学概念的重要途径,它能够让我们更加直观、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会更加重视科学实验,积极参与课堂实验,通过实践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季烨苗
今天参加初中科学名师工作室,受益良多,其中叶微针老师的《体温的控制》课堂教学印象尤为深刻,我对于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课堂上叶老师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表,引领我走进了体温调控的神秘世界,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科学的魅力。
首先,人体的正常体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37摄氏度,而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波动。这种波动既受到体内生理活动的影响,也受到外界环境温度的干扰。通过叶老师的表格,我直观地看到了不同状态下体温的变化。在探索体温调控机制的过程中,对于骨骼肌在产热方面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战栗时,骨骼肌会收缩并产生热量,以维持体温的稳定。而在安静状态下,骨骼肌虽然不如战栗时那么活跃,但仍然在持续不断地产生热量,为人体提供温暖。这让学生意识到,骨骼肌不仅是人体运动的重要器官,更是体温调节的重要参与者。此外,课堂中还通过测量耳温的变化,展示了运动对人体温度的影响。通过观察图片,我发现运动前后耳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进一步证实了运动对于体温调节的重要作用。同时,课堂还提到了不同温度下血管口径的变化,更加深入地让学生理解了体温调控的生理机制。在模拟实验部分,叶老师通过对比分析,理解了各部分模拟的对象和意义。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让学生对体温调节机制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理解。
总之,叶老师《体温的控制》的课堂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体温调控机制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更让我对生命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
——毛阳升
《内能》——邓乾
邓乾老师的《内能》这堂课在导入、重难点突破、学生活动体验和解决实际问题上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示范。
1. 导入环节:
邓老师用煮茶视频导入,在优雅的音乐中观察茶壶中的水煮沸后,壶盖不断被顶起的现象,这样的导入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从而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2.重难点突破:
内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学生难以直接感知。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邓老师通过层层追问、从宏观中抓微观,通过大量的生活体验和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内能的概念。在理解和区分增加内能的两个途径:做功和热传递上,邓老师借助两个现象对比明显的实验,引导学生在观察宏观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微观实质,突破了教学难点。
3. 学生活动体验: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邓老师设计一系列的讨论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思考,对现象进行抽丝剥茧地分析,学生课堂参与度高,高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 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邓老师就举例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如让铁丝的温度升高的途径讨论,让学生在应用知识中内化科学观念,同时获得学习科学的成就感,获得内驱力。
——王昕慧
内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工业生产中的燃料燃烧、交通工具的动力来源,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供暖和烹饪,内能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转化规律,不仅有助于他们掌握物理知识,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培养科学思维。所以这节课的开头,设置了一个相当巧妙的情境化问题,利用茶壶烧水顶开茶盖的案例,在解决具体问题来理解内能的概念。从结果现象分析能量变化,反推内能的存在,逻辑上自洽。
然而,在实际的内能教学中,因其微观本质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直观感受到分子、原子的运动和能量的转化。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微观抽象的知识放大至宏观可感知的层面,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内能的清晰理解。所以这节课用了压缩空气燃烧酒精棉的实验,让学生看到分子内能的变化。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手搓热掌心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感知角度体验内能的转换。
其次,这节课当中通过测量温度变化、观察热传递过程等,帮助学生理解内能转化的实际过程。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或者实验,学生不仅能直观观察到内能带来的物质状态变化,还能在具体操作中理解热能的传递和转化,从而加深对内能的认识。
总之,非常感谢工作室这次提供的机会,让我对内能的理解和学习更上一个楼梯。
——吴策策
《科学实验点亮科学思维》——叶贞利
在科学教育的殿堂里,科学实验如同一把钥匙,为学生们打开了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它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成也科学实验,败也科学实验。当科学实验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对老师的课堂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对老师的专业能力就有较高的要求,要能够从中分析出失败的原因。从叶贞利老师的讲座中,我感受到她对科学实验的苦心专研,深度了解实验背后失败的原因。这正是我所欠缺的一种能力。
科学源于探索,错误的现象背后可能就藏着许多未知。所以教师更加需要加强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大量的练习不断熟悉每一个实验的操作步骤,发现实验当中出乎意料的部分,寻找其背后的原理。同时要求自己能够对实验过程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整理,思考实验达到的效果、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改进和创新。把自己的实验心得进行文本整理归纳,防止遗忘,并为今后的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最后用叶贞利老师的一句来结尾:无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还是家庭实验。能开展起来就是好事,能坚持下去就是突破,能物化成果更是锦上添花。
——叶俊泽
听了叶贞利老师的讲座,我收获良多。身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始终记住实验是科学学习的一大法宝,平时在教学中,要善于在细节中找原因,在设备中找方法,例如从前做酸的性质,我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中的方法,使用试管给学生演示,但是这样互动性比较差,只有前排可以看到,后排学生看不清楚,从没有想过点滴板,叶老师采用点滴板加投影仪的组合,将画面放大,让所有学生都能一目了然的看到,这种小细节累积起来,会让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在日常教学中,绝不能只会死板地照搬,人比教材灵活,才能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叶微针
《欲善其事 先利其器》——单俞刚
近日在工作室活动中聆听了初中科学教研员单老师题为“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的讲座,这不仅加深了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更为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讲座中,单老师强调了教师个人成长与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的“器”不仅是教学技能,更包括教育理念、知识储备等多方面。只有不断磨砺自己的“器”,才能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远。
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初中科学教师,我不仅需要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教学,更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从而提升教学技能。同时我还需要保持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最重要的是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次讲座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信念,也为我未来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我将把所学所感融入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为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嘉琦
今天,我们参加了工作室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其中,教研员单俞刚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的精彩讲座。在讲座中,单老师分享了青田县的老师们在近几年的辛勤付出与丰硕收获。单老师还鼓励我们在接下来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积累和总结,更要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比赛,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教学能力。此外,单老师还特别提到了目标的重要性。她指出,要明确了自己的成长目标,有目标才能有方向。她也希望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当作一份工作,更要当作一份事业来对待,在工作中注入热情。听完单老师的讲座,我深受鼓舞。我深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任。因此,我将更加珍惜每一次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也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金鑫
听了单老师的讲座《欲善其事 先利其器》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把握机会,磨练自己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在竞争中获得机会。并且每次机会的实践都是磨练自身的过程。因此,今后我会认真听讲,把握机会,努力增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二、钻研课标,落实理论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时刻关注课程标准。在平时的上课中积极钻研课标,落实课程标准中的每个学习目标,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意识到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三、深思教材,落实实验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和依据。新教材中有许多探究实验或活动,教师要先深入研究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上课体验感,注重学生思维的提升,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想法,教师认真钻研,会有不同的收收获,在发展学生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发展。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收获良多,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