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初冬,天气微凉,聚而论道,教研情暖。11月8日,我有幸和同事一道来到实验小学参加全区一年级新修订教材教学研讨会。一整天的活动安排紧凑,讲课和讲座穿插,内容丰富深入,收获良多。
第一节是来自环官山小学徐丽老师带来的《对韵歌》,整堂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将识字的目标落实得扎实高效。
徐老师在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中渗透识字方法,针对有相同特点的字,她归类总结,有课题中随机识字(如:对、歌)、利用偏旁识字(例:红、绿)、字理识字(虫、雨、风)、联系生活识字(清 桃)等,使得识字教学既能免于零碎,又能避免笼统空泛,每一个字都扎扎实实地记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由基础识字转到对子歌文本的理解上,同样自然而生动,老师不急不慢,引导孩子们找出每句中重复出现的字“对”,归纳“对”字前后字数一样,然后随着孩子们圈找出对子中的事物,老师贴板画,自然而然发现同一类事物对应的特点,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地理解这种文本体裁的特点。接下来在师范读、学生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合作读以及师生合作读中,熟读涵咏,感受文字的奇妙和汉语言的魅力。
第二节是来自中楼的贺英老师带来的《语文园地四》,在“乘坐拼音列车,畅游拼音王国”的兴趣激发下,整堂课练习、巩固、拓展拼音单元的学习,让孩子们学好拼音的基础上,用好拼音。尤其是孩子们各自做的姓名卡,介绍名字里的声母和韵母,发现身边潜在的拼音,拉进孩子与拼音的距离,熟悉拼音,进而让拼音为我所用。
另外有一点小建议,在讲授“巧辨析”部分时,大屏幕的PPT中出现了复韵母的发音规则,字多而且复杂,这页规范的陈述对孩子们来说是无效的,甚至有干扰,不妨化为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可以以老师伸出双手示范,“请看老师,右手是字母i,左手是字母e,此时两手距离远,随着两手的靠近,同学们逐渐加快读的速度,开始——”,孩子们便会“i——e——,i——e——,i—e—,i—e—,i e ,i e ,i e ,i e ,ie ie!”随着两只手的并列,同学们一下呼出“ie”的读音,由他们自己感受复韵母的发音是从第一个音快速滑到第二个音,生硬的规则便会化为他们自主认读复韵母的诀窍,ei iu ui等的发音也是如此。贺老师的教态亲切自然,语音温柔自在,在课堂开始的节奏如果再慢点,整个效果一定会更精彩。
第三节课是我校付玲老师带来的口语交际《交朋友》。
付老师通过“自我介绍”“认识新朋友”和“交到新朋友”三关的设置,激发孩子们主动表达、大声说的兴趣,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吉祥物珠珠的上台,再次将孩子们主动表达的热情掀动起来,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乐。
付老师评价及时,引导到位,灵活地利用课堂生成,比如“看着对方的眼睛”“脸上带着笑容”等这些交流的重要因素,启发鼓励孩子们大胆表现自我,尤其是让孩子们走出座位甚至走下舞台的互动,让孩子们有了充分的实践锻炼,当堂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学科特点。
听课的过程中,师生练习交际的频次很多,课堂气氛活跃,就是教学环节有没有体现有梯度的层层提升,一堂课后给孩子们口语交际方面拓展了哪些最近发展区的范围,真正提升了哪方面的能力(也可能口语交际的练习本身就是能力的提升),另外对“认真听”的学习目标是如何达成落实的,还待细研究。整体来看,这是一节很新鲜的口语交际课,不错!
岚山头杨校长做了《科学实施4+1 幼小衔接更顺利》的报告,讲述了岚山头小学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三个层面为科学过渡幼小做的努力和成果。
区实验中学小学部崔霞主任做了《注重一年级朗读指导 提升语文学习内驱力》的讲座,从课标对朗读的要求、课本的编排变化入手,分析目前一年级朗读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朗读指导,特别有用,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朗读指导,明确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下午,实验小学的孙萌萌老师带来了阅读单元整体教学说课——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紧扣新课程新理念,从单元大情境开始,由宏观到微观分解单元任务,使我们用整体的眼光看待单元教学内容,用联系的方法连接前后学习内容,我想这对学生思维整体性、关联性和逻辑性的训练一定有不小的作用。
实验小学的张婷婷老师带来了阅读课《秋天》,这堂课的任务设置展现了新课程新理念的思路。通过“敲响秋的大门”“寻找秋的足迹”和“记录秋的收获”三个任务,来达成本课目标。
“读准‘一’的变调”是本课的重点之一,重视朗读是这节课的亮点。朗读,不仅仅在于读懂课文,更在于语言经验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如果仅仅是读懂课文内容,那么一篇课文读上两三遍基本就可以了,但是要积累语言经验并形成语感,就必须反复朗读,读得滚瓜烂熟,读到基本能脱口而出。课堂上,张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读、同桌读、指名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学生要做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且读得有滋有味。于永正老师认为,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是“保底工程”。他说:“书面语言是怎么学来的?是读。语感是怎么培养的?还是读。在这方面花时间是值得的。初读课文不达到正确、流利的目标,决不罢休。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只要我们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多多鼓励,人人都可做到。”这一点张老师确实做得很好。
教无涯,研无止。杨丽红主任和崔霞主任针对四节课分别进行了评课,她们视野宽,着力点稳,建议中肯,十分有见地,让我对展示课二次受益,真真体会到了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得益于教科研中心的精心安排,一天的课,类型不同,选题各异,让我有多方面的思考和收获。四节课各有特色,她们的精彩也呈现出共同的亮点:
1 教师角色定位准。四位老师充分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甚至合作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循循善诱,呈现出融洽热烈的师生互动氛围,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成长。
2 充分联系生活,创设生动丰富的情境。四位老师努力将文本勾连生活,将生活作为学习的外延,充分发挥语文工具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如词串的拓展;交朋友要介绍自己的哪些信息,怎么介绍;名字里的声母韵母;秋游准备什么;秋天到了,发生了什么变化……每堂课都多次与生活连接,孩子们学习活的语文,把语文学活。
3 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儿。如,识字教学中,从音形义多方面感受汉字的内涵;在多种方式的诵读中,感受句子的停顿和意义;段落文本的反复涵咏中,充分体会汉语言文字的韵味。
最后,区教科研中心的王静主任以“行动”“学习”和“读书”三个关键词结束了一天的教研活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主任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勉励我们保持自我更新的状态,让课堂有持续的活力和张力。
前行,向行走的榜样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