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学应对今冬明春可能面临的流感、新冠、肺炎支原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交叉或共同流行风险,减少学校传染病和聚集性疫情的发生,确保师生身体健康、校园安全平稳,现分享一些预防疾病小知识。
流感
- 病原体: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
-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比如小朋友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被其他人吸入。
- 症状:通常起病急,有高热(可达39 - 40℃)、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还可能伴有咳嗽、流涕、咽痛等呼吸道症状。
- 预防措施: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比较有效的预防方式,同时要注意室内通风,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
新冠
- 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
-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以及特定环境下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
- 症状:症状多样,包括发热、干咳、乏力等,部分小朋友可能会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也有一些是无症状感染。
- 预防措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手卫生等仍然是重要的预防手段。
肺炎支原体感染
- 病原体:肺炎支原体。
-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 症状:起病较缓慢,发热可持续2 - 3周,体温在38℃左右,可伴有咳嗽,初期为刺激性干咳,之后可能会有痰,咳嗽时间可能会比较长。
- 预防措施:在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平时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 病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
- 传播途径: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 症状:一般表现为咳嗽、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可能引起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出现喘息、呼吸急促等。
- 预防措施:注意隔离感染源,避免接触有感染症状的人群。
腺病毒感染
- 病原体:腺病毒。
-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 症状:可引起发热、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也能造成眼部感染(如结膜炎)、胃肠道感染(腹泻等)。
- 预防措施:注意个人卫生,对公共用品及时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