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过后,天气逐渐寒冷,病毒在外界存活时间延长,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增加,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注意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诺如病毒、肺结核等重点传染病,做好个人防护,预防疾病传播。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封闭环境中可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发病后,临床表现主要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
预防措施
1.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2.节假日期间尽量少去人群聚集通风不畅的场所。
3.居家注意开窗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4.咳嗽、打喷嚏时要捂住口鼻,及时清洁双手。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征。
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进行传播,也可能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四肢酸痛、乏力和伴有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免疫力。
预防措施
1.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的流感病毒感染。
2.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3.节假日期间尽量少去人群聚集通风不畅的场所。
4.居家注意开窗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5.咳嗽、打喷嚏时要捂住口鼻,及时清洁双手。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疾病,全年均可发病,4-7月为春夏季高峰,9-11月为秋季高峰。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临床表现多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症状。
预防措施
1.吃东西前、游戏后、上厕所后应及时洗手。
2.儿童玩具或其他用品应经常彻底清洗消毒。
3.减少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4.注意孩子的营养、作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5.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晨午体温检查,发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不带病上课。
(四)诺如病毒腹泻病
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诺如病毒具有感染剂量低、排毒时间长、外环境抵抗力强等特点,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相对封闭环境引起胃肠炎暴发。
诺如病毒肠炎全年均可发生,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易引起聚集性疫情,旅行团、游轮、度假村中常有疫情发生。主要通过摄入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粪便或呕吐物、吸入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以及间接接触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物品和环境等感染。
常见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成人腹泻较突出,儿童则较多有呕吐。
预防措施
1.生活中尽量喝温开水,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禁止生食贝类等水产品,减少餐厅就餐,特别是无牌无证的街边小店。
2.流行季节,尽量不要到人口密集的场所活动,杜绝传染渠道,减少感染机会。
3.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五)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感染,可分为潜伏性和活动性。潜伏性结核感染指患者体内存在结核菌,但体内免疫系统阻止其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这意味着结核感染后不会立刻出现症状,也无法传播给他人,但可进展为活动性肺结核。活动性肺结核指结核菌在体内繁殖并引起症状。活动性肺结核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在人群密集区域工作或生活、机体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可能增加患肺结核的风险。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连续咳嗽超过2周并伴有黏稠浓痰或血痰、发热、寒颤、疲乏、气短、缺乏食欲和体重减轻。
预防措施
1.日常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细菌感染。
2.肺结核患者不要面对别人咳嗽或打喷嚏,用手帕捂住口鼻。不可随地吐痰。
3.室内常开窗透风,空气保持新鲜。
4.用具要用消毒液擦洗,被褥要常晒。
5.不混用餐具、水杯等物品避免出现感染。
家校配合
1.家长与孩子一起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带孩子及时接种疫苗;
2.发现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皮疹/腹泻等症状时,尤其家中或孩子玩伴中出现类似症状时,及时就诊治疗;
3.因病缺勤及患病原因报告班主任并说明情况;
4.如果孩子生病一定要让孩子居家/住院治疗,避免带病上课。
最后提醒孩子们:虽然冬季传染病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让我们一起共筑一道健康屏障,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