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柔情,如同一抹夕阳的余晖,轻轻地笼罩着大地,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温暖和美好。循着初冬的余晖,我们又迎来了十一月份的教研活动。为了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老师们的业务水平,践行学而有果,为进一步落实“五育并举”育人理念,培养学生“爱学习、爱生活”的情怀。教师们在活动中接受文化的洗礼,锻炼意志品质,重树人生理想;教师和学生们一路收获,一路成长,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第一节课是由戚关娥老师和三年级孩子们带来的《归一问题》,总量÷份数=1份数量、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在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正归一以及反归一。
戚老师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创设了两个教学情境,在情境基础上提出一个又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动手画一画、上黑板讲一讲,分享自己解题思路,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第二节课是由钱玉琼和三年级的孩子带来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师通过“饶”字的理解入题,通过查字典、找形近字等方法,记住生字,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
1、老师能够主动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教学。能在教学中起“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作用;能立足于学生的“学”,注意学生的主动参加,注意学习小组的合作,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老师能够管住自己的嘴,把时间留给学生。
2、教学中钱老师带领学生梳理课文内容:①海水的颜色②海底的物产③海岛的物产。课文第一自然段所起的作用(中心句);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所起的作用(总结全文)。以及通过课文关键句也是重句,理解作者在课文结构方面的安排并学习这种总-分-总的写法。
第三节课是由杨海川老师及一年级学生带来的《认识立体图形》。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球、盒子、瓶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品的形状。
2.认识立体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了解立体图形的名称和基本特征。
3.探索立体图形的特征:让学生通过摸、看、滚等方式,探索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4.巩固练习:让学生尝试识别不同的立体图形,并做一些简单的护接和拆分练习。
5.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总结立体图形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第四节课由阮博宇老师和四年级学生带来的《爬天都峰》,在文章中,作者写自己在假日里和爸爸一起去爬天都峰,遇到了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两人相约一起爬山,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最终都爬上了天都峰顶。文章通过这一经历,表达了要有勇气信心,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道理。天都峰是黄山“三大名峰”之一。阮老师抓住关键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 峰 的“高”和“陡”这两 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 来的。”等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五节课由刘红平老师和四年级学生带来测试卷讲解,复习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然后逐一对试卷关于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的试题进行讲解,课间刘老师谆谆诱导情景,引发学生思维知识创设促进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体现教师导学生归纳总结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分析例解决问题的能较好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款教学过程逻辑性较强,作为一名新教学思路严谨师来说教学基本功较扎实,可以给学生更充分的发挥。
晚自习全校教师对五堂课进行全面的剖析,全过程教师们认真听课、记录,从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由浅入深,谆谆诱导情景,引发学生思维知识创设促进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体现教师导学生归纳总结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子力培养学生分析例解决问题的能较好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款教学过程逻辑性较强,作为一名新教学思路严谨师来说教学基本功较扎实,可以给学生更充分的发挥。
语文课上,最好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专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干脆沟通;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语文课上,每一位老师都能够仔细板书每一个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数学离不开计算。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它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培养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策略,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
最后,学校戚关娥校长和阮高良教导主任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总结。通过此次教研活动,我们明白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都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这在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值得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