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白杨,绽放课堂

——潘新初中语文组教研活动

用户19053908
创建于2024-11-07
阅读 299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丹桂飘香秋意浓,金风送爽硕果丰!为了切实增强语文组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罗山县潘新镇初级中学语文组一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又开始了。

授课环节

11月7日,罗山县潘新镇的初中组语文老师和我校刘校长一起到八(3)班,一同观摩张瑞老师的《白杨礼赞》课堂,感悟白杨树的精神内涵。

      默读“高原”,赞不平凡之“境”。张老师要求同学们用两分钟时间默读课文,到白杨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去看看,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纷纷讲述自己看到了怎样的黄土高原。学生们的讲述中不乏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张老师顺势提问,让学生找出这样的黄土高原给作者带来的心情变化,以及白杨树的出现后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点出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细观“白杨”,赞不平凡之“形”。主要分为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三部分,逐一分析。最后张老师让学生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让语文回归自然,回归本真。

     这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希望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理解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张老师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包括个人读、着重读、齐读。

男生个人读展示

00:31

女生个人读展示

00:36

齐读朗诵

00:48

       赏读“象征”,赞不平凡之“神”。张老师将精神的“不平凡”作为重点,由浅入深,由树及人,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来找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强烈的赞美之情?接着结合资料链接,让学生自行探究作者借白杨树来抒发自己的礼赞之情,是什么写法?以及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呢?最后以读代品,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

     张老师实时指导同学们进行有效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00:53

     最后张老师能够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学生回归现实,再去领悟白杨树在现实生活的意义,立意深远。

评课环节

      评课环节,语文老师们积极探讨,各抒己见。对张老师的课堂给与了一致好评,同时也提出来了需要改进之处,希望张老师能给予孩子们更大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张老师进行自评:

1.在板块教学过程中,衔接语不够自然。

2.总结不够完善,在结束的时候有些草草了事学生的精神思想层面没有完全拨高,对课文为理解的深刻性不深刻。

3.朗读指导上还不够全面、课文的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积极昂扬的气势没有读出来。

4.学生的讨论大都学于表面没有真正去发动思维探讨,导致课堂的氛围不融洽,只是教师一步步在推着,略显沉闷。

5.在总结最后托物言志的手法上没有总结全面,作者为什么要托这个物来言这个志,为什心不借其互他事物呢?我觉得这点可以在进一步加深。

李玉凤老师主评:

优点:

1.本节课目标设置明确,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板块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2.教学流程清晰,紧扣“礼赞”这一中心展开。

3.教学方式多种多样,课堂上不仅能够做到善于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基本功扎实,用多种方式巩固知识点,还能及时复习旧知,做到温故而知新。

4.教学中能够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回归现实去领悟白杨树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立意深远。

建议:

1.对于学生的朗读要及时给予评价,要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

2.要创设新颖,安心,温馨的课堂氛围。

3.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陈志才老师指出:

1.教师教学思路清晰,紧扣“礼赞”中心,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读书形式多样。

2.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协作,加强沟通。

3.导入清晰,简洁明了。

4.善于利用资料,结合背景资料来说话,并升华主旨,但是在课文结尾处为什么要选择楠木来与白杨树形成对比未点清楚。

5.对于学生朗读,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和点评。


程芳老师点出:

1.导学案设计精美,层层递进,紧扣教学目标。

2.板书设计精美,直观醒目。

3.结合课文内容,注重延伸,由课本到课外,内容丰富。

4.课堂最后时间把控不到位,导致后面讲课节奏较快。

最后由学科带头人易秀德校长点评,她指出:

      张老师年轻有激情,有热情,积极上进,踏实能干,这堂课也是如其人,上的扎实,上的踏实,教师扎实实的教,学生真真实实的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复习导入,简洁明了,提纲挈领。由学生回顾旧知识,引出三个“不平凡”,为接下来的三个“不平凡”的深度解读做好了铺垫,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教学流程特别清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扣“礼赞”展开,引领学生逐一感受到了生长环境、外形、精神的不平凡之处。而且将“精神”的不平凡作为了重点。整个过程遵循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夯实。

3.紧扣学习目标将本课的多种写作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的比较到位,并让学生做了笔记,没有架空。

4.注重课文重点知识的整合提炼,也突出了学生的活动。

5.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整节课有学生的默读、自由读、个人展示读、集体读,有学生的个人思考,也有小组讨论,既有书声又有静默的沉思,还有同伴互助,让语文回归自然,回归本真。

建议:

1.要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创设心理安全的课堂环境,建立一种“安全,安定,安心”的课堂文化,让学生能安心的说出“我不懂”,营造轻松安全的课堂氛围。

3.课堂预设固然重要,但也少不了适当的生成。我们避免预设过度,上好“平常课”“家常课”允许“意料之外”,允许“旁逸斜出”。

4.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应放手,忌包办,善示弱,为学生提供想说敢说会说的机会。

5.教师要有精辟的总结:好的总结能将知识向高处引领,向深处挖掘,向广处拓展,给以后的教学留足引子。

——END——

编辑:赵庆茹

审核:易秀德

阅读 299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