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火,燃于盛世

——激发青春的热情

创建于2024-11-07
阅读 111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论当代年轻人敢想

2302 王弈哲 

  最近一条新闻大火:

      “郑州大学生夜骑开封:一场青春的骑行狂欢与反击。”

       一群年轻人,在某个看似平静的夜晚,头顶月明星稀着的天空,碾压灯火蜿蜒着的郑开大道,狠命踏着飞轮,车铃声碎了满地,驱驰百里,夜袭“诗与远方”。

      他们在想什么?

      是想夺得开封城内第一口灌汤包。

    年轻人的想法实在是太复杂太不可言状了。不论是解释为原始的冲动还是熟虑的热情,或是说兼有之,我想“灌汤包”实在是个顶好的代名词。想一想如果你是一名郑州的大学生,在某个将要入冬的晚上,半夜,室友们桌上的电脑落了灰,手机已经没了电。

      这时突然有一个人猫在被窝里说了一句:“开封的灌汤包,想吃。”之后就是三个声音:“想吃/嗯,想吃/嗯,想吃,俺也一样。” 是的,实际上你们都吃过灌汤包,可是奇妙的想法总是在某个不经意间的百无聊赖中闪现,或者说百无聊赖总会在某个不经意间的奇妙想法中被架空。其实你也早想找个机会去尝尝开封的灌汤包,也想来一场恣意的骑行即使不知道路途有多远、目的在何方,你早就想走一条从来都没走过的路,做一场连梦都不敢梦的梦。年轻人就是这样,他们总会在心里暗暗投递一件件想法的信封,等到不知该等到什么时候的不经意间,抖搂抖搂邮箱,掉出一张信封,缓缓揭开邮票,或者用力撕扯,撕得粉碎——便会发现原来还有好多事,想过,还没做——岂能不做?试试看吧。

      灌汤包就是这样。虽然你知道灌汤包里有汤,但你还是喜欢汤汁在嘴里不经意间迸射的快感。

    夜袭开封引发了我对探索当代年轻人认知塑造的兴趣,我想追究这第一口灌汤包到底是怎么咬破的。

    当代年轻人敢咬破,敢想开。

      他们知道,有些事情,只有敢想,才能做出来。

      当代年轻人都有种明明对结果一片茫然或是知其定然失败却依旧有勇气敢死命坚守的志气与胸怀。同时,这样的年轻人还能扛住压力——就是经验主义者劝其莫做后悔之事,不行无果之路的狂轰滥炸。其实后来,郑州某些高校就夜骑事件限制了学生的夜间出行,尽到了校方应尽的责任,可是,限行限不了年轻人“仗剑走天涯”的心。大社会背景支持这种有意义的活动,使年轻人真正做到张弛有度,才是这个时代应有的样子。不信,请看开封的年轻人是怎么将单车骑回郑州的吧,就算是上坡行路难,也要恣意闯一回。

      孔子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勇气足了,便什么都不怕,敢于行动,敢安慰自己,敢发出声音:这算什么?还能再来。

      我们不必讨论过程与结果孰轻孰重,亦不必纠结经验与胆量孰是孰非,我们要感念的是既为当代年轻人,绝不应老气横秋,弃志颓丧,纸上谈兵,畏缩不前,空谈经验。如此,才会于千变万化中免于死心蹋地,于芸芸众生中免于碌碌无为,不论有无结果,都会在回顾时深感阅尽沧桑却仍踌躇满志,在低头时惊觉俯瞰尘世却仍心向繁华。难道这样的后生不可畏吗?

      想要看到当代年轻人是怎么这么敢想的,不妨与他们的前代目对比一番。

      老一辈多半从黄土红泥中走来,依《乡土中国》之言,不能不发现,老一辈依守旧例、多言经验是有其原因的。土地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依靠,只有因循代代相传的经验和训诫,土地才能按时令长出东西,人才会活着;好一点的子女能为官一方,光宗耀祖,封妻荫子。这种生活方式自古如此,甚至在改革开放初期亦有之。而正是这种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老一辈的思维习惯和思考方式。   

      近二三十年的中国可谓进步神速,于是乎背井离乡不再是毁坏祖宗基业的叛逆行为。在前代人的打拼下,当代年轻人多出生在城市,并不言自省地传承下来向外打拼的基因,向往着远方的种种未知。游子是常态,依根反而成了拖滞社会发展的代名词。而生活在城市里,可没有靠天吃饭的土地,城里人总是要靠“人”自己吃饭,就要多多占有社会资源。可是多数年轻人毫无社会资源,因此绝不可忘记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年轻人当有敢于求变的志气,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锐气,洒过一场汗水,守过一念初心,拼过一条死命,不论失败与否,只有你知道,那成败之论皆世俗眼光;也是只有你知道,开封的第一口灌汤包到底是什么味道。


以热爱为名,赴青春之约

李欣禹

    时间煮雨,霜凋夏绿。“旅行者选定了一条路,从来不问那条路有多远。”热爱是一个人内心最深沉持久的力量。它不是心血来潮的一闪之念,也不会因为日月逾迈而稍纵即逝,心系热爱。脚下便有力量,方可赴青春之约。

    热爱在怀,发掘自身之深度,驰而不息,赴青春之约。 

    热爱是胸腔内部的剧烈跳动,而非止于唇齿的寥寥空谈。诗词的女儿叶嘉莹,自幼潜游于唐诗宋词的海洋,发掘内心深处的热烈共鸣,以诗词作为窗口,书写自身诗词春秋。陈英华轻拈绣线,以针代笔,将青春热爱融入中国非遗的浪漫与大爱,描摹星火轮廓,向世界传递中国青年的风采。热爱是不被尘俗异化,以自身的方式保持自己的节奏,做由衷喜欢之事。心中不灭热忱,方可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熠熠生辉。

    热爱在怀,提纯自身之精度,焚膏继晷,赴青春之约。

    热爱提供意义感,定义生命的意义支点。桑塔格落墨:“我写作不是因为那里有读者,而是因为那里存在文学,永葆文学的纯净,桑塔格以一腔热血铸就了文学梦。青年时期的俞鸿儒便志研风洞,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凭的是一腔热忱之心。热爱与志向本身就是殊途同归。我们身处青春这一转型试验场,热爱永远在刷新边界,行动是穿越的唯一途径。不让热爱冷却,将其化为植根心中的志向,笃行不怠,方可提纯自我,求索人生意义的答案。

    生于新时代,长于红旗下,吾辈青年当以满腔热忱,驱散焦灼与阴翳,不惧来日方长,彼方尚有荣光在,共赴一场青春之约,时代之约。


扬鞭策马,青春无涯

周楚贺

    熠熠青春之姿,浪激水之中流,笑对江河与山川;灼灼青春之王,翱翔宇宙苍穹,面朝繁星与大海。青春华年,须骑上白马,挥舞长剑,奔向无涯山海。

    苏子云:“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人生漫漫,山高路远,若想在旷远苍茫的天地间留下一抹独特的色彩,就要紧紧把握住这譬如朝露的青葱岁月,素履以往,一苇以航。

    心之所向,睁开青春的澄澈明眸,发现生命的柔波星海。

    《太阳城札记》形容青春:“红波浪,浸透孤独的桨。”对于迎面扑来的青春时光,人人都是刚刚睁开双眼的孩童,对五彩斑驳的大千世界满怀好奇却又不知所措。于是,寻梦者们便带着一双澄澈如冰水的眼睛,义无反顾的投入一场伟大冒险。 

    青年时期的切格瓦拉,带着“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的少年意气,带着满腹经纶与意志,踏上了一条光明的坦途。读马列主义,漫游拉美大地,一次次大胆革新的探索中,遇见了共产主义。青春本就是一场伟大冒险,在青春中敢于尝试与突破,才能如同古罗马的黄色烟花般,不断喷射新的火球与火花。 

    心之所善,提着青春的玲珑灯盏,追索前路的温暖春天。

    李大钊《青春》一文中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者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青春短暂,所以要在有限的青春创造无限宇宙。正如同在黑夜中提一盏灯笼,追索春天,发现春天,创造春天。

    改革开放伊始,工业微薄,民生凋弊,无数青年人整理衣襟,将有限的生命投入了科研创造中。面对时代冬天,他们不馁不躁,用青年之躯撑起一片天地。再看今日,AI风潮涌动,智能与智慧并行,脉搏与时代共振,青年才俊不囿于时潮之下的泅渡之海,而是于水之中流,扬帆新时代。青春是探索的时代,勇于探索的品质如同生命中的长明灯,永葆青春活力,不惧远方黑夜。

    心之所向,轻叩青春的青漆柴门,迎来晨曦的暖阳灿烂。

    海子写下这样的诗行:“成群游来的鱼的脊背,无始无终,只有关于青春的说法,一触即断。”青春之所以美好,更在于其本身的幻彩与煊丽,丰富的才华与勃发的生命力聚集一时,意气风发书写激扬文字。所以,要在青春时期善于感受世界,珍惜年少才华。

    索德格朗,用心灵清泉感受世界静谧,在青春时期写下“我的花园满是星星的碎片”。阿尔蒂尔.兰波,法兰西天才少年,十五岁时便投出冷眼一挥而就“眼前一片海,我却不肯蓝”,震颤了法国文坛。喷涌的才华在青春,锋利的思想也在青春,打开青春的闸门,珍惜青春的华彩。

    愿为青天之云雀,挥青春之翅,寻太阳的迷人光线。

    愿驾平原之白马,舞青春之鞭,追赶平芜尽处的春山。

     

一点青春气,千里快哉风

崔耘赫

    青春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年华美好;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甜蜜;更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困惑和迷离。但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少年时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少年时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张扬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义气。我们身为青年,胸怀一点青春气,何不展心中蓝图,挥洒那千里快哉风。

    身为青年,我们要有“太微星斗拱琼宫,圣祖琳宫镇九垓。”的壮志豪情。

    青春如炽热火焰,如灿烂星河,它是弱冠之年的李白登庐山时写下“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自信潇洒;是青年时期的杜甫登泰山时的抒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激情迸发。青春,让我们对生活报以向往、光明和希望。所以即使暮年之躯的李白能叹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才能在愁苦了半生之后,还能感慨“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心中常怀青春之气,才不会因一时失利而彳亍,因几点风霜而蹒跚,才能挥洒千里快哉之风。

    身为青年,我们要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奋进品格。

    正如白岩松所说:“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有每一代人的宿命、委屈、挣扎、奋斗,没什么可抱怨的。”十六岁的我们被压于书山题海之下,自以为对人生无能为力;十六岁的他们却是饥寒交迫,无书可读,甚至不知道明天的太阳能否照常升起。谁又有资格去谈谁是垮掉的一代呢?所以,抬起头,才能发现我们的青春并不只是囹圄中的上下求索,更是沧澜之上的激昂奋进。心怀一点青春之气,自能挥洒千里快哉之风。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来时如风,去时似尘。“青春太好,好到你无论怎么过都觉浪掷,回头一看,都要生悔。”但我们生于盛世,长于盛世,更将谱写未来的盛世。又怎能蹉跎岁月,虚掷光阴?唯有朝乾夕惕,奋楫向前,方能不负韶华,怀青春之气,洒快哉之风。

    “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静好;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吾侪自当以勇锐盖过懦弱,进取压倒苟安,骐骥一跃,直奔未来。

    星移斗转映人间,

千秋功名何人辨。

中流击水飞舟过,

宏图怎可无少年。

阅读 111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