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树小学教科室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白蜡·师说』

校刊2024年第十二期

创建于6天前

主办:三棵树小学教科室

2024年第十二期

主编:李嘉新 陈王利

编辑:陈    也 付姗姗

校对:朱爽爽 杨欣蓝

签发:刘    青

卷首语

冬令始至,沿着时间的方向

以一抹暖色收藏生命的蓬勃待发。

美文欣赏

巧用教师智慧,杜绝厌学情绪 

陈九廷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在教学中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孩子不爱学习。近几年发现学习上躺平的学生越来越多,上课不听,作业不写,越到高年级情况越严重,有的干脆不上学了,家长也是焦虑无奈。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学生怎么就不想学了?

其实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有很多,孩子本身比较缺乏内驱力,没有想过以后考虑过未来,觉得自己可以得过且过,凑凑合合的过完这一生。也没有考虑过父母日渐老去有朝一日一定要靠自己,所以今朝有酒今朝醉,随心所欲,不好好学习。有些学生可能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缺乏自信,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同时,部分学生可能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并且社会上各种娱乐活动娱乐明星游戏层出不穷,学生很容易在玩乐中迷失自我,本身就缺乏内驱力,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自制力,所以就容易沉沦其中,进而在学习上就会产生厌恶的情绪。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家庭氛围不和谐、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我们作为教育者可以采用多种措施来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比如说有一定的奖励措施,多鼓励孩子,激起孩子成功的欲望,战胜别人的欲望,进而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从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满足感这样的话就能慢慢的喜欢上学习。老师应时常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平复心情,缓解学习压力。同时,改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信心和归属感,从而减少厌学情绪。

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孩子,他一直以来学习成绩都不太好,在班级里处于下游水平,久而久之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上课经常走神,作业也不认真完成。我发现后,没有批评他,而是仔细分析了他的各科成绩,发现他在体育方面很有天赋,尤其是跑步特别快。我便以此为切入点,在体育课上特意安排了一些小型跑步比赛,让他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每次他取得好成绩,老师都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表扬他,说他在运动上的拼搏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如果能把这种精神也用在学习上,肯定会有很大进步。

同时,我针对他的学习情况,制定了专门的辅导计划,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帮他查漏补缺。在我的不断鼓励和耐心辅导下,他渐渐恢复了对学习的信心,开始主动完成作业,上课也认真听讲了,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升。看到他的转变,我也很欣慰。

孩子不爱学习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但并非无法解决。只要家长和老师能够找出原因,采取正确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减轻学习压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一定能够让孩子爱上学习,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助力,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绽放光彩!

 有了鱼儿,水也变的更有趣    

黄凤玲

记得在一个普通的星期一,我照常走进教室上课。课堂上,我注意到几个孩子总是低着头,无精打采,不积极思考也不愿意参与讨论。面对这样的状态,我尝试用有趣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许多孩子的眼神却空洞而无神,似乎对课堂内容毫无期待。此情此景让我深感挫败,仿佛我的每一句话都在空气中轻轻飘散,根本无法打动他们的心。

我意识到,光靠课堂的知识灌输是无法唤醒他们的学习兴趣的。于是,我尝试与他们展开更深入的沟通,询问他们对于学习的感受,却发现许多孩子都表示感到压力很大,觉得学习无趣,甚至感到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报。

这种现象不禁让我深思:是我们教学内容的单一,还是评估方式的过于严格,使得孩子们在一开始便对学习产生抵触?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否过于注重成绩,而忽视了培养孩子们对知识本身的热爱和探索的精神?这些问题如同一根根刺,扎在我的心中,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有责任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学习环境。

我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将知识点融入到有趣的故事中,组织小组讨论让他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还鼓励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探索,并且在他们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时都给予真诚的表扬。慢慢地,我看到了他们眼中那消失已久的光芒重新闪烁起来。

通过这次反思,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在于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到成长的快乐。我希望作为老师的我,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孩子们心灵的启迪者。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学习旅程不应被单一的标准所限制,而应该在宽广的天地中,自由飞扬。只有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有效地消除他们心中对学习的厌倦,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我将继续努力,倾听他们的声音,关注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自信与从容。

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让他们明白,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远比成绩重要。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一些有益的活动,如阅读、户外运动等,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学生厌学现象是对我们教育的一种警示。我们要用爱和耐心去融化那些被厌学冰封的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让教育回归本质,成为点亮孩子心灵的明灯,而不是压抑他们的沉重负担。我们要拯救那些迷失在学习中的心灵,让他们重新踏上充满希望和梦想的求知之旅。

我们是他们成为“人”的一种可能

高雪纯

厌学现象这一词,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也屡见不鲜。从一开始的风声鹤唳到现在的坦然应对,我也慢慢的从参与者转变成了研究者。这些年也经历了不少次厌学事件,无论是当机立断的满学校找人,还是过后的安抚,到与家长的耐心沟通,最后就是找原因,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我觉得厌学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还包括教师、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寻求有效解决方案也要从多个视角去分析。

首先,是从学生自身找一找,我遇到过厌学的学生中大部分都是成绩不尽人意的,可能由于学习的方法不对,又或者是学习的动机不明导致学习效率低,进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些孩子没有办法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获取成就感、存在感。慢慢的,他觉得没有朋友的关心,没有老师的关注,没有家长的支持,对上学这件事感到失望、甚至恐惧。对于此,我觉得孩子们应该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自身的学习态度,尝试着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稳步的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我觉得是要学会向老师和家长寻求帮助,及时沟通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我认为教师的教学的方法、课堂氛围以及我们对孩子们期望都会影响孩子们学习的态度。教学方法不能单一,更不能对随意,对待学生也要严慈相济。威严一词,是我这几年一直在把控的,作为教师要有威严,但一定要有温柔的一面,因为过于“威严”也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此外,如果教师未能及时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可能加重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核心素养。还有,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去设定合理的期望,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对学生造成压力。教师还可以利用晨会、班会以及日常中,在注重身体安全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然后,就是家庭的因素。可以说我遇到的厌学的孩子90%家里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比如:离异家庭、或者是留守儿童。他们缺少应有的关心与关爱,孩子沉迷于玩耍与手机,从中获取需要的情绪。还有的是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动辄打骂、不信任、不关心。还有一种就是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过于严厉,都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对于应对措施,我认为家长应调整教育方式,正视自己的孩子,一点点的稳步的去进步,不要让过高的期望给孩子带来压力。作为家长,有义务去营造一个和谐、支持的家庭氛围。还有多和孩子沟通,良性的、平等的沟通,及时去了解孩子的困难和需求。

最后,从社会层面上来看,社会环境、舆论以及教育资源分配等因素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一直记得我问孩子们梦想是什么,孩子们回答:当网红那一刻我的震惊。网络上充斥的大量的明星、网红。各类“九漏鱼”以及他们的言论都会对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对于此,我觉得社会应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学习的重要性。“清朗行动”应当更加严格,让高考100多分的明星当“偶像”并不是明智之举。同时,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努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比如:互动式的课堂、希沃班级监管等。

总而言之,要家、校、社会三力合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其实,无论家、学校、还是社会,我们都是他们成为“人”的一种可能。

携手共进 助力孩子跳出厌学“围城”

郭静

小学生厌学是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难题。特别是在条件相对落后在的农村学校,缘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消沉、不安、逃学、懒学并想辍学。厌学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成长,而且也严重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就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小学生厌学表现大致有这几点:

不想上学。小学生厌学表现最强烈的现象就是不想上学,跟家长反映不喜欢老师和学校里的同学,每次去学校都得在家长的哄诱下才可以,最困难的就是每周上学的第一天也就是周一,家长都要做很长时间的思想工作,因为经过了周末两天的玩耍,不想上学的欲望非常强烈,以身体不舒服、就是不想上学等各种的理由来搪塞家长对他们讲的道理。

做作业态度不认真。学生放学回家之后不是先做作业,而是先放下书包跑到一边玩儿,什么时候玩够了才磨磨蹭蹭把作业拿出来开始做。并且,做作业的态度也是很应付,没有认真、仔细地阅读相关题目就把答案写上了。

课堂效率低下,课后玩耍却精力充沛。小学生们在上课的时候往往不会一直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大多数情况是在前半部分时间可以集中精神听课,吸收的知识点也比较多,而越到后面就越不想听,后半部分大多是在跑神、开小差中度过,因此课堂效率不高。

怎样来解决小学生的厌学心理呢?我想需要通过家庭和学校共同来解决:

首先,家庭上。家庭永远是孩子最温暖的家,家庭既是孩子产生学习兴趣的“乐园”,也是滋生厌学情绪的“温床”。如果家长能够给孩子更多的理解和信任、鼓励,我想孩子一定会拿出让你惊奇的回报,过多的渴求和责骂、忽视只会对孩子造成学习上的消极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在化解孩子厌学情绪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学校方面。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喜欢校园、关注校园。可以多开展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娱乐小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    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也可以在学校美化方面多下一些功夫,让学生们发现校园的美。在学校做的这些工作中,让孩子先慢慢地喜欢校园、热爱校园,进而去慢慢喜欢课堂。

就老师而言。首先,作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文化素养,不断阅读与专业和教学相关的书籍,不断充实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识型教师。要明确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教师在课前应积极备好课,上课时要满怀激情,善于煽动学生的情绪,做到声情并茂。第二,尊重信任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被尊重,厌学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渴望被尊重,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更是激励他们不断进步的无行力量。第三,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善于观察他们,及时发现他的闪光之处,并给于恰当的鼓励。另外,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增强抗压能力,养成良好的学识习惯,正确的处理学习上的问题。

简而言之,对于小学生厌学,作为家长和老师需要认识到自己责任重大,需要在生活学习中细心、认真、耐心地进行引导。当然有一些客观因素是我们没法左右的,但只要我们努力,迟早会有收获。所以,当我们真正去关心这些厌学的孩子们时候,也就是他们改变的时候。

从心出发——温暖学生的求知之路

何欣然

在教育的田野上,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种子,需要园丁的细心照料和正确引导才能茁壮成长。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深刻体会到教学方式、课程内容以及师生沟通的重要性,它们共同塑造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热情。最近,我的学生佳佳的厌学情绪促使我深入反思并调整我的教学策略,以重新点燃她对学习的热情。

一、教学方式的反思

我首先审视了我的教学方法。是否因为我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导致佳佳感到枯燥?我意识到,单一的教学方法可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像佳佳这样需要更多互动和参与感的学生。因此,我决定引入更多互动式和体验式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以提高她的参与度。课堂上我多关注她,提简单的题目让她回答,让班级孩子们给她鼓掌,大大提高了她的学习热情,很明显觉得她最近下课的时候喜欢围着我聊天,看到她的变化的由衷欣慰。

二、课程内容的相关性

接着,我思考了课程内容是否与佳佳的生活和兴趣相关。我发现,有时候我过于专注于课本知识,而忽视了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开始设计一些与佳佳兴趣相关的课程项目,比如通过阅读她喜欢的童话故事来学习语文知识。

三、沟通方式的调整

在与佳佳的沟通中,我注意到我可能过于注重成绩,而没有给予她足够的鼓励和关心。我意识到,作为老师,我需要更多地倾听佳佳的声音,了解她的需求和感受。我开始更加注重与佳佳的情感交流,给予她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她的作业出现很多错题的时候,我不再严厉苛责她,而是耐心给她指出来,最近我发现她进步很大,错题在慢慢变少了。

四、调动佳佳学习兴趣的策略

我通过引入游戏化学习和其他互动活动,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以吸引佳佳的注意力。并尝试将语文知识与佳佳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相结合,让她看到学习的实际应用。另外我根据佳佳的学习进度和兴趣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她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学习。

我注意到佳佳在某些方面的努力和进步,并给予她及时的表扬,以增强她的自信心。同时我鼓励佳佳与其他学生互动,并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以提高她的参与感。我使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工具,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和吸引人。并为佳佳提供定期的学习反馈,帮助她了解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通过关心佳佳、倾听她的想法和需求,建立了信任和尊重的师生关系。

通过这些努力,我看到了佳佳学习态度的积极变化。她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对学习表现出了更多的兴趣。我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关怀,我能够帮助佳佳和其他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培养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深知我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

  因为赏识,所以精彩

‍黄凤玲

在我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在寻求改变学生厌学行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看了赏识教育专家周宏先生的报告后,我也尝试着用“赏识教育”——让每位学生每天得到一次表扬,来促进厌学的学生发生转变,建立优良班风和学风。“挖掘闪光点,扶持起步点,抓住反复点,促进飞跃点”。这样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因为计算数学学习中占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每天课早晨到校我都会从必考口算中抄几道计算题让学生们做,午饭后检查。又一次早晨到校,我还是像往常一样写几道计算题让学生做。一个坐在最前面的小男生在我走过去的时候,怯怯地向我说着什么。声音低地几乎听不到说的内容,我弯着身子问了三遍才听清楚,原来通过观察他发现了我布置计算的规律,已经提前把这几道题都做了,想让我给他检查检查,我很惊讶,因为他一直是让写老师头疼的厌学生,平时的计算基本都不写,主动要求检查更是难得,于是我赶紧拿起他的练习本看。全对!我又惊又喜,我用赞许的目光看了看他,他竟然红着脸抿着嘴笑了,也许这是他在学习数学中第一次真正轻松地笑,发自内心的满足和自豪。我也替他感到高兴,于是,我假装严肃地说:"你太坏了,明明全部能算对,为什么每次都故意不写?!"他听了后先是一愣,然后又不好意思的笑了。其实他明明知道自己并不是故意写不对的,但对我的这种欲扬先抑的表扬方式还是接受了。那节课他听得格外专注,笔记记得也特别整齐,课堂活动的时候踊跃发言,恨不得一个人说上一节课,完全看不出他讨厌学习。

去年我带了一个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他不止学习的后进,更是品行的不端,纪律涣散,斗殴打架,不服家长和老师的管教,在班级中我行我素,有一次我和他聊聊说:你明白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吗?他歪着头瞟瞟我说:不明白。我说:自尊,自控。他一拍桌子转身就走,并对我呼喊到:得了得了,什么自尊,自尊有什么用。我并没有把他放弃,经过多方了解到他有很多爱好,喜欢体育运动。有什么样的课外活动,我都鼓励他去参加,也积极引导同学们不要歧视他,公正客观地评价他。经过几次活动,该学生有了很大的变化。我找他谈话时,他说:“老师,谢谢您给我了信心和尊严,从今以后,我会尽最大努力去做您的好学生。”当我听到发自内心的言语时,心中暖流直涌,成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当然这一切都归功于我对学生的赞美和信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要像对待农田的幼苗一样,需要有一个缓慢的生长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而不能像工厂中整齐划一的产品那样迅速出炉。孩子的成长不是一个工业产品的加工过程,批量生产,整齐划一,而必须像对待农作物一样,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种植方法。这句话说出了教育的真谛!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迟早会发芽、开花结果,只是时间有的早有的晚,不同的学生应给予不同的期待,学会欣赏他们不同阶段的表现,期待着他们未来的精彩,时光荏苒,静待花开!

放慢脚步,守望成长

贾莉

教育就是最美的修行,如同陪伴蜗牛一样,需要放慢脚步,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成长。

一、案例描述

我们班的小刘同学,他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精神常常处于游离状态,有时晨读时间就开始呼呼大睡,回家写作业时拖拉、应付,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由于成绩较差,班级同学都不怎么和他交往,在他满不在乎的神情背后,有时也不经意地流露出一丝无奈和忧伤。经过家访发现,孩子在家里爱玩手机,多次因玩手机与家长闹矛盾,学习成绩也下滑严重,个人的精神状态相比之前也有些消极。

二、案例分析

根据小刘的情况,我进行深入剖析,认为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长的放纵。在小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分开了,一直是妈妈抚养着小佳。平时妈妈上班特别忙,没有更多精力照管孩子,作业更是不管不问。长此以往,家长的放纵不管,造成了孩子一心玩耍,无心学习的状态。

2.集体的排斥。小刘在班里是老师和同学眼中所谓的的“差生”,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做小动作,甚至老师说今天有同学没交作业,全班同学都会情不自禁地转向他。同学歧视的目光,老师严厉的批评导致他非常厌学,渐渐地他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作为一个11岁的少年,不被群体接纳,内心的感受是可想而知的。

3.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不稳定阶段,意志力薄弱,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诱惑,沉迷电子产品,从而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

三、解决措施

1.深入家庭,进行家教指导

首先,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给孩子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其次,让家长平时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当孩子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查找原因,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2.个体谈话,疏导不良行为

多次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和孩子面对面谈话、沟通,耐心地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先肯定小刘在学习上遇到不懂问题查资料,探索问题的良好举动,然后委婉指出在学习和生活中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对身心有很大危害,让他明白完全依赖手机查答案会影响到学习效果,使自己失去思考能力。通过定期心理疏导小刘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3.主题班会,引导绿色上网

通过召开《拒绝沉迷手机,远离垃圾快乐》《手机管理》等主题班会,引入网瘾少年的案例等多种方式,引导小刘等类似学生认识到电子产品的弊端,学会控制使用时间,健康绿色上网。

4.以鼓励为主,循序渐进

课堂上,我提出基础性问题优先让他回答,一旦他回答正确时,我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张旗鼓地表扬他,同时根据他的学习水平布置基础性的作业,只要他有一点进步,我就给予表扬和肯定。从此以后,他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

5.发挥集体的力量,增强信心

平时我鼓励其他同学多与他交流和玩耍,真诚地与他交朋友,使他觉得同学们都接纳他,喜欢他,让他在集体中感受到温暖和快乐。

四、总结与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这个男孩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课堂上能看到他专注的目光,回到家能主动完成家庭作业,而不是等着家长去催促,同时也能合理安排自己玩手机的时间。当然,在他身上还有许多问题,对于他的教育是长期的,我会坚持做他最知心的守护者,让他感受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关心、理解和包容,促使他更主动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良行为。通过这个案例,我认为班主任只有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班主任的教诲。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作为一名教师,我愿意放慢脚步陪伴孩子们成长,用教育的热情和耐心,细心呵护每一个幼苗,与他们一起成长,共享喜悦。

家校融合塑学风  社会磨砺铸价值

李太详

在教育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之上,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如同初生的嫩叶,既受到自然阳光的滋养,也深受周遭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需认真审视社会文化因素,以下是对厌学现象的成因、危害及解决策略的探讨。

一、厌学现象的成因

(一)教育观念的传统束缚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这种过度强调惩罚与压力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小学生产生恐惧与逃避心理,进而对学习产生厌倦。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不再是探索未知的喜悦之旅,而是变成了沉重的负担,厌学情绪自然滋生。

(二)家庭背景的隐形影响

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背景的差异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在资源匮乏的家庭中,父母可能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缺乏学习上的支持与鼓励,容易对学习失去信心与兴趣。而在过分溺爱或期望过高的家庭中,孩子可能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样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三)社会竞争的激烈角逐

在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教育的竞技场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学历与技能成为了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尺。考试、排名、特长班……这些看似为了孩子未来的努力,实则可能成为压垮孩子心灵的稻草,让孩子在无尽的比较与压力中迷失方向,产生厌学心理。

二、厌学现象的危害

厌学现象不仅是对学习的抵触,更是对学生心灵成长的阻碍。它如同一层迷雾,笼罩着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与创造力,让他们的心灵变得封闭与麻木。长期厌学,孩子们可能逐渐失去对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进而影响其学业成绩与社交能力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厌学情绪可能引发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甚至对其未来的发展规划与人生选择产生深远影响。

三、解决厌学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应摒弃传统教育观念中的弊端,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发展。通过设计富有创意与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探索未知的乐趣,而非沉重的负担。同时,我们应鼓励学生勇敢尝试,勇于犯错,培养他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勇气与毅力。

(二)强化家校合作,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翼,只有两者紧密合作,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最有力的支持。教师应与家长建立积极的沟通机制,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爱的学习环境。同时,学校应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过度溺爱或期望过高,让孩子在自由与责任之间找到平衡。

(三)建立成长规划,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历与技能,更在于个人的品质、情感与创造力。可通过设立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鼓励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光发热。同时,我们应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以更加轻松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

总之,社会文化因素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小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也可能成为其成长的障碍。作为教师,我们应审视与反思社会文化环境对学生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探索解决厌学现象的有效策略,点亮孩子们心灵的灯塔,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在学习的旅途中勇往直前,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家校合力,共创美好教育

孙冬云

苏格拉底说:“教育的真谛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一万次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真正的教育应当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知识,以及对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源自个体内部,比外在强加的学习任务更加持久且有效。而厌学学生显然失去学习内部动力,对强加的学习任务产生抵触。

一、学生厌学的表现

厌学是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心里障碍。会发生在各个学段。这些学生大多没有知识储备,课上听不懂老师讲授的内容,常走神,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对学习的恐惧或厌恶情绪;面对家庭作业更是无从下手,往往直接抄答案,或者不闻不问。有的学生对家长和老师的管教有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有的学生极度自卑。严重时会旷课、逃学、辍学。

二、学生厌学的原因

(1)家庭教育

正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的:“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没有好的家庭教育,就像没有肥沃土壤的花园,任凭学校教育如何精心浇灌,花朵也难以绽放绚烂。

有的家长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和督促。甚至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导致孩子上学初始就养成书写潦草、不喜欢阅读、不独立思考、不及时完成复习预习作业等不良习惯。孩子一入学成绩就跟不上,没有打好良好的知识基础,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长期积累,学生也就产生厌学情趣。

(2)学校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的教学方式还没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知识,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仍为主导。这样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枯燥,学生没有兴趣。缺少丰富的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等发展,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渐渐地不能掌握较复杂学习任务的挑战,也就产生厌学逃学倾向。

三、学生厌学的应对策略

(1)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由单一变多样,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采取项目式跨学科等学习方式,多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展示交流中愉快地收获知识和能力,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2)改变评价方式

 多鼓励学生。发现每一位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不以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尊重个性。

(3)增进家校沟通,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多关注后进生以及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常与家长沟通,督促学生在家里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校教育形成连贯性。

从种子破土而出,至长成参天大树,每一个环节都需用心。教育者需先审视其学生之性情、志趣、才情,循序渐进,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策划、耐心守望,静待蔚然成林。

群星闪烁,我们总能发现最暗的那一颗;向阳花开,我们总能发现最小的那一朵。我们在教育中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远离厌学,让每一个人在人生坐标中都找到自己的位置。相信每一个孩子即便生如幼苗,亦可枝繁叶茂;即便生如苔花,亦可绽放芳华。

轻轻走进你,慢慢理解你

谢婷婷

从教快八年了,我发现无论是一个多么优秀的班集体,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他们有的个人情感意志极端,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背离正常心理,有的行为偏差极大,有了对学习失去兴趣,破罐子破摔,直至出现厌学。这些孩子的每一步成长无不成为老师最担忧的事,如何转化这些问题学生,使他们能健康茁壮地成长,一直是我探寻的方向。

教育是什么?教育说到底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怀。这种理念一直根植于我脑中,付诸于行动上,尤其对于问题学生,我们更应该找到合适的方法。然后春风化雨般地对症下药。

一、欲想其“悔”,先让其美

接手一个新班才两个多月,就听一位同事反映,我班有一位男生,脾气特别坏,在家动不动就跟父母叫板,甚至经常逃学。听了同事对这个孩子的评价,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虽然我本可见怪不怪,任其发展,反正过了这一年就毕业了,但一股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必须马上想到办法,带孩子走出冲动的泥潭,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呢?这样的孩子,你跟他如果硬碰硬,结果只会两败俱伤。理智告诉我,我必须对他温柔一刀。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从人的本性上看,人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赞美,人人都希望获得肯定,得到重视,这是人性的弱点,我何不抓住他的弱点给他如沐春风般的赞美,以此来俘虏他的心呢?

第二天早上,趁着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晨读,我悄悄地把他找了出来。因为他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心里未免有些紧张,他把头微微地低了下去,手也不知所措地摆弄着,见他这样,我把手顺势搭在他的背上说:“别紧张,老师今天找你来,只是想跟你说声谢谢的。”“谢谢?”他疑惑地望着我。“是的,孩子,我俩虽然只相处了两个多月,但是这两个多月里,你从未向我发过脾气,也从未向我表示过不满,你的思维活跃,总能给我的课堂带来惊喜与活力,也没有出现厌学情况,老师真诚地向你说声谢谢,班上有你真好!老师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听了我的一番话,小家伙心里乐开了花。他不好意思地说:“老师,谢谢你!”见小家伙心里美滋滋的,我不禁喜上眉梢,听到他这样说,我似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我摸了摸他的头说:“加油,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坚持到最后。”

二、以身示范,润物无声

老师是学生崇拜的人。老师的正面和负面情绪都能够感染带动学生,你若想学生充满阳光,那么教师就应精力充沛,充满阳光,奋发向上;你若想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那么教师也要做好表率。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楷模,是精神的风向标,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他们或有心或无意形象地再现着老师的一言一行,老师的处事方法和处世态度。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公平、公正、平等的对待、尊重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切不可将迷失方向的灵魂置之不顾。

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心因充满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孩子的品质已经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教师都要以自己美好的感情去教育他。”只有这样,迷失的灵魂才愿被我们召回,残缺的心理才会与我们同频共振。

蹲下来与学生平视

詹威潮

低龄段的孩子,天真而又可爱,懵懂而又真实,跟孩子们在一起,让人不由自主的静化了心灵,萌发了童心,作为一个老教师,更是对孩子们多了一份爱怜和呵护,我真心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每人每天都有进步,更希望孩子们有光明的前途。但是真正进入到课堂,走进孩子们,我发现只有美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孩子们的活泼好动,不能持久的坚持学习,还有一些随心所欲小动作,也往往让我大伤脑筋。毕竟,学习不同于玩乐,学习是个苦差事,这个事情需要有持久的耐心和恒心,很多人就是吃不了学习的苦而半途而废。

面对种种问题,我也不断的反思着,下一步的教学该何去何从?通过对学生的走访,我也了解到了孩子们的心声,教育不是我以为的我认为的,而是需要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面对各种状况,正视孩子们出现的教育问题,蹲下身来与学生平视。

一、心与心的交流

首先从思想教育方面,放下身段与孩子们交流,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真正的尊重孩子、了解孩子,设身处地的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希望得到大人的尊重,在思想和感情上都可以拥有平等的交流。当孩子被呵斥或者被命令的时候,他们往往心里更多的是恐惧、不安与无助。当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给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是平等、依赖、亲切、安全感,孩子们从内心来说更容易接受。

二、言传身教,行动感化

其次在教学方面,在我们的新课程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从而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合作的能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需要我们耐心的对学生要求,起点降低一些,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深入地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掌握基本情况,更多的去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找回自信,而对于学生都有向师型的特点,教师都是学生心中的太阳,学生的行为习惯刚开始都是模仿出来的,一个有良好习惯的老师才能带出一批有良好习惯的学生,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用我们的行动去影响孩子。

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我们不能只想当然的去估量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应当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作为一个初学者特别是语文,那就不亚于从牙牙学语开始,我们要有充分的耐心,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教学规律,以及孩子们的认知能力。按照孩子的接受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断地走近学生,更好的了解孩子们的需求,不能急也不能燥,更不能拔苗助长,耐心的陪伴孩子们慢慢成长。每当孩子们不能耐心学习,对老师的教育有抵触心理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们,你肯定也想学好,你的父母家人也想让你学好,老师更希望你能学好,你看,我们不是敌我矛盾,而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蹲下来,保持和孩子同样的视野,才能看到他看见的画面,更好地了解他正在经历的感受;站在孩子的立场看他们的世界,这样才能和孩子们心灵相通。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或动作又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并主动地将压力变为动力,从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不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学生学的快乐,学的轻松。

携手共育树娃

周佳佳

工作三年来,在教学中,我观察到一些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表现出明显的厌学情绪。他们可能在课堂上心不在焉,作业完成情况不佳,甚至逃避学习。

析其原因,当前的教育环境:如课程设置、考试制度、教育资源分配等,都对小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厌学现象有影响。过于注重应试的课程设置可能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考试制度如果过于,保存收藏或频繁,也可能增加学生的压力,导致厌学。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则可能让一些学生因为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感到挫败。

社会文化因素:如教育观念、家庭背景、社会竞争等,也在塑造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一些家庭可能过于强调成绩和排名,导致孩子产生焦虑和压力。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也让一些学生感到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此外,一些教育观念可能过于传统或保守,限制了学生的学习选择和兴趣发展。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了一些策略:

1.激发兴趣:通过引入与学生兴趣相关的内容或案例,使学习变得有趣。但屡试不爽,厌学的学生丝毫不感兴趣,甚至表现充耳不闻,但这并不能叫我“知难而退”,继续改革创新,于是,我尝试将他们带入到具体案例之中去,观其形、知其意、思其故。先感后知;

2.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水平上获得成就感。我曾尝试先给困难生立个小目标,这样达标就可以兑换相应小礼品,他们好似见到了一束光,激情四射,有了学习动力,即使没打成目标,我也毫不吝啬鼓舞和奖励,因此,师生间建立了信任,孩子才有希望;

3.正向激励: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和优点,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针对困难生,一丝进步都不容忽略,及时表扬到位,给予荣誉感与信心,孩子才有拼搏的动力。

当然,情感沟通也是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纽带,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扰,提供情感支持。曾有位女学生:父母离异,跟随年迈的奶奶生活,除此以外,陪伴她的只剩一部手机,长期以往,孩子厌学现象愈加明显,显示请一天假,两天假……在后来,女孩奶奶请求我去家里带孩子回学校,可见此时奶奶多么的无助,出入家中,孩子对我以为不搭理,保持沉默,于是,我一个人独自和孩子聊了好久,最终我给孩子保证:只要回校,你不想学周老师也不逼你,不写作业都可以。之后,我时常会表扬她从不乱讲话,坐姿端正,还奖励小本子,小零食等,久而久之,我发现她更开心,脸上也有了笑容,也愿意交朋友了,更大的进步是主动写作业、学习,再也没有厌学现象,我时常找她聊天,关怀她,师生间不该只有师生关系,也可以是朋友、是家人关系,不断进行情感沟通,冰冷的黑板也可以演绎出温暖的色彩。

结合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多个视角,我们可以发现厌学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厌学现象需要多方面共同的努力。其间教育创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重要途径。个性化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定制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项目式学习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世界的项目或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跨学科整合则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看到学习的实际应用和价值。这些创新方法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减少厌学现象的发生。

给厌学症开处方

周杰

学生厌学是目前教育界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不同的人对此理解也不同,有的认为是教育制度的问题,有的认为是家庭教育的问题,还有的认为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但不管怎样,针对学生厌学问题的有效应对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一、了解学生

要想应对学生厌学,首先要了解学生,要去了解这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什么,他们的实际生活情况是怎样的,他们的家庭背景是什 么样的,这些都是了解学生的必要条件。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去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

二、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

学生所处的课堂氛围对他们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通常会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应该从自己做起,积极热情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动脑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新技术手段

现在的学生们多数都是IT时代的“孩子”,他们的生活与手机、平板、电视等电子产品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去教给学生一些与学科相关的知识,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亲切、自然,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定期进行学习评估

通过定期的学习评估,可以让教师及时知晓学生的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早纠正,避免在学习过程中造成失落和挫败感。

五、激发学习热情

对于那些厌学的学生,如果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来,就能提高他们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一些生动的教学形式,比如问题解决和团队竞赛等,这些活动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

六、鼓励学生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会出现焦虑和挫败感。这时,作为教师要发挥鼓励的作用,及时给予积极的建议和调整,在关键时刻给学生力量,让他们更有信心去面对学习困难。

总之,要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学生,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借助新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同时,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爱上学习。

探寻厌学迷雾,点亮学习之光

朱秋环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小学语文课堂如同一方沃土,滋养着孩子们对世界最初的好奇与想象。然而,随着年级的攀升,一部分学生在这片沃土上渐渐迷失了方向,厌学情绪如同阴霾,悄然笼罩在他们心头。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心灵的引路人,在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现象后,积极探索着破冰之策。

心灵的迷雾

厌学,并非一蹴而就的情绪,它往往源于多方面因素的交织。在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课堂上,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因学习难度大、成绩不理想而感到挫败;有的则因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与趣味性,逐渐失去兴趣;还有的因家庭、社交等因素影响,心理负担沉重,难以专注于学习。这些心灵的迷雾,让学生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甚至产生了逃避和抗拒的心理。

策略一: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面对厌学的挑战,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尝试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故事创作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此外,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音频等,丰富课堂形式,使学习过程更加直观、形象,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之旅。

策略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各不相同,一刀切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因此,我尝试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班级分为不同的小组,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逐步建立信心;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鼓励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拓宽知识视野。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成长,减少了因挫败感而产生的厌学情绪。

策略三:情感关怀,心灵沟通

教育的本质是爱的传递。我深知要真正解决厌学问题,除了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情感的交流与共鸣。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与困惑,给予耐心的指导和温暖的鼓励。同时,通过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增进同学间的友谊,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策略四:家校合作,共筑成长桥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态度与方式对孩子的学习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我积极与家长联系,定期进行家访,分享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心理状态,共同探讨教育方法。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来,无论是陪伴阅读、共同完成作业,还是参与学校的课外活动,都能有效增进亲子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点亮希望之光

厌学,是成长路上的一片迷雾,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去理解、去引导,就能找到驱散它的方法。我正以无限的爱心与智慧,尝试点亮每一位厌学的学生前行的灯塔,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勇敢航行,探索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在这场漫长而又美好的教育旅程中,让我们一起期待,每一个厌学的孩子都能重拾对学习的热爱,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用心温暖,用爱滋养

朱爽爽

每个周一,教室里总会空出一个空位,那就是A同学的位置。这个小男孩总是以肚子疼为由请假,他几乎把周一当成了逃避现实的庇护所。从同学口中了解到,A以前就经常请假,甚至好几天不来,大家都习以为常,甚至觉得,只是周一请假,A已经表现得很好了,至少A比以前开心。熟悉的教室里,其他同学欢声笑语,唯独他的座位显得格外空旷。尽管接连请假,但当他终于再次踏入课堂时,那双本应闪烁着求知欲望的眼睛,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深深的迷茫和无助。

随着深入了解,我得知A的家庭背景并不乐观。他的母亲缺席,父亲因残疾无法工作,一切重担都压在了年迈的爷爷身上。尽管爷爷深爱着这个孙子,但因身体的疲惫和感情的溺爱,往往娇惯了A,缺少应有的约束。这样的成长环境,让他在学习上感受到无所适从,对知识失去了真正的渴望。

面对A的情况,作为班主任,我心中不免升起了一丝担忧。每当他因“肚子疼”缺席时,我忍不住想:他在家是否如往常般无所事事,迷失在电脑与电视之间?恨不得驱散他心中的迷雾,然而无论我怎样试图了解,都无法完全触及他内心的真实感受。一次次的请假,不仅是对学习的逃避,更是对现实的无声抗争。

作为教师,我深知在这段教育旅程中,重要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如何培养他的学习兴趣。此时,我想到了一句话:“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要培养一种平和的心态,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快乐。”我意识到,A并不是在逃避学习,而是在逃避他所承受的压力与不安。于是,我决心以更积极的方式来面对他。

课堂上,我开始关注A的学习行为,特别是在完成作业和课堂参与方面。我尝试用一些互动的方式吸引他的注意力,将学习与游戏结合,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每次课堂提问时,我给予他更多的关注与鼓励,哪怕他的回答只是简单的“是”或“不是”,我也会竭力给予赞扬,因为我明白,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是一种成长的体现。同时,弱化作业在他这里的要求,根据他的基础,布置适合他的作业,让他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

渐渐地,A的表现开始有所改善。周一请假不在常见,从A的脸上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笑容,我感受到A正在努力去连接学习与自己的生活,他的脸上逐渐绽放出自信的笑容。

“教育不是填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正是这种思考,让我明白如何真正去点亮每一个孩子心中的火焰。在A的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的希望:不仅在于培养学业上的好成绩,更在于改变他对生活和学习的态度。通过一些点滴的努力,我希望能够唤醒他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并为他创造一个温暖的学习氛围。

然而,这并非一路平坦。在后来的日子里,A仍时有抵触,成绩时起时落,作业也时常不见踪影。每当这样的情况出现时,我选择与他进行深入的沟通,而不是不厌其烦地施加压力。通过倾听他的感受,我逐渐了解到,他面对的不仅是自己对学习的厌倦,更多的是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对于他而言,仿佛变成了一种负担。

为此,我开始与他的爷爷进行更多的沟通,希望他能了解到A在学校中的表现,以及他潜在的学习能力。经过几次的交流,爷爷表示愿意尝试改进对A的关心方式,并让孩子的爸爸尽可能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A的变化才开始逐渐显现。他开始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尽管一次只有简单的发言,但每一次进步都让我感到欣慰。看到他笑脸相迎的样子,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成就感。虽然他的一些学习习惯依旧不尽如人意,但我深信,只要给予他足够的关心与耐心,终究会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所收获。

教育的旅途漫长而曲折,但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待发芽的种子,只需要适当的阳光和水分,便能孕育出璀璨的花朵。在处理A的问题上,我不仅学习到了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教师,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爱的力量。每个孩子的心灵都需要点滴滋养,无论多微小的努力,最后都会汇聚成爱的海洋。希望未来的日子里,A能够在这条求知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光亮。

卷尾语

冬韵初呈,有皓击长空的孤寒,

亦有温粥子人的炙暖。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