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7日下午,人民摄影名家大讲堂走进榆阳培训班到陕北民歌博物馆采风。
走进博物馆
前言
陕北民歌发生、兴盛于陕北黄土高原。
陕北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风貌塑造了黄土高原文化的特殊个性,也为陕北人千年一贯地创造、传承陕北民歌提供了十分充裕的条件。
陕北民歌自古就拥有一个属于自身的歌唱天地。这片歌唱天地广阔而丰饶,在陕北黄土高原近十万平方公里、25个市县区中,随时都可以听到情趣别样的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的蕴藏十分丰富,自1938年被来自全国的延安"鲁艺"音乐家们发现以来,八十年间的记录、整理活动从未停止。不同时期记录下来的民歌数量,从几十首到几百首、从几百首到几千首乃至盈万。即使如此,新的陕北民歌仍然随时都会从歌手们的口中飘然而出,日积月累,铸成一座承载并珍藏于陕北人文化记忆的丰碑。
不知歌谣妙,声势由口心。陕北人善于把他们在生产劳动、节日庙会、苦难、忧愤、爱情、婚姻中的种种感受用民歌表达出来,矢口寄兴、随性而歌,最终被誉为一部揭示陕北黄土高原社会、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人情世故的百科全书。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陕北民歌的"大美",在充满诗情的唱词中,在直漫人心的音调里,它大胆而质朴、浓郁而深沉,在伟大的20世纪风云变幻中,陕北民歌经历了传统民歌、革命历史民歌和新传统民歌的不同时期,每个时期都留下了自己的经典之唱,每一首经典都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历史叙事,值得今人再挖掘、再玩味、再深思……。
陕北民歌发生、兴盛于陕北黄土高原。
陕北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风貌塑造了黄土高原文化的特殊个性,也为陕北人千年一贯地创造、传承陕北民歌提供了十分充裕的条件。
陕北民歌自古就拥有一个属于自身的歌唱天地。这片歌唱天地广阔而丰饶,在陕北黄土高原近十万平方公里、25个市县区中,随时都可以听到情趣别样的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的蕴藏十分丰富,自1938年被来自全国的延安"鲁艺"音乐家们发现以来,八十年间的记录、整理活动从未停止。不同时期记录下来的民歌数量,从几十首到几百首、从几百首到几千首乃至盈万。即使如此,新的陕北民歌仍然随时都会从歌手们的口中飘然而出,日积月累,铸成一座承载并珍藏于陕北人文化记忆的丰碑。
不知歌谣妙,声势由口心。陕北人善于把他们在生产劳动、节日庙会、苦难、忧愤、爱情、婚姻中的种种感受用民歌表达出来,矢口寄兴、随性而歌,最终被誉为一部揭示陕北黄土高原社会、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人情世故的百科全书。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陕北民歌的"大美",在充满诗情的唱词中,在直漫人心的音调里,它大胆而质朴、浓郁而深沉,在伟大的20世纪风云变幻中,陕北民歌经历了传统民歌、革命历史民歌和新传统民歌的不同时期,每个时期都留下了自己的经典之唱,每一首经典都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历史叙事,值得今人再挖掘、再玩味、再深思……。
千年老根黄土里埋。打实基础用的夯
千沟万壑、绵延起伏、气象茫茫,广表雄浑中透出些许善凉。这就是陕北人赖以生存的黄土高原。数千年来栖息于此的陕北人。在艰难无助的环境中,向来以歌声作为自己的精神慰藉。
这歌声。带着浓厚的黄土气息。更蕴藏着苍凉悲壮而又大气乐观的精神情愫。
这歌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了自己独一元二的正式称呼﹣﹣陕北民歌。
这歌声。由口耳相传而记为歌谱,再通过声音和歌谱,由近及远,传到大西北,传到全中国,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赞赏。
劳动号子
号子是"劳动号子"的简称。在农耕时代,凡是需要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或节奏规整的劳动事项,都需要有号子相伴,从而发挥它统一劳动节奏、鼓动劳动者情绪、缓解疲劳的特殊功能,大多数号子都采用"一领众合"的歌唱形式,或即兴编词,或仅有呼喊性衬词。节奏、速度依劳作事项而有变化。陕北的劳动号子主要有打夯号子、打硪号子、绞煤号子、锄地号子、吆牛号子和船工号子等。
号子是"劳动号子"的简称。在农耕时代,凡是需要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或节奏规整的劳动事项,都需要有号子相伴,从而发挥它统一劳动节奏、鼓动劳动者情绪、缓解疲劳的特殊功能,大多数号子都采用"一领众合"的歌唱形式,或即兴编词,或仅有呼喊性衬词。节奏、速度依劳作事项而有变化。陕北的劳动号子主要有打夯号子、打硪号子、绞煤号子、锄地号子、吆牛号子和船工号子等。
老式煤矿用人工在矿井中提煤到地面。
打夯实景雕塑。
农民锄地。
锄地用的锄头
收秋碾埸时牛在拉碌碡
牛犁地
掌船的稍工
拉纤的船工
《黄河船夫曲》编创、采录背景
1920年春节,佳县熄镇荷叶坪村里闹社火,老船工、老伞头李思命和老搭档张士铭即兴唱出了这首《船夫曲》。1942年4月,延安"鲁艺河防慰问团"安波、马可、张鲁、关鹤童、刘炽等一行来佳县采风,见到李思命,安波记谱记录下这首民歌,时称《船工调》,后称《船夫曲》、《黄河船夫曲》。
1920年春节,佳县熄镇荷叶坪村里闹社火,老船工、老伞头李思命和老搭档张士铭即兴唱出了这首《船夫曲》。1942年4月,延安"鲁艺河防慰问团"安波、马可、张鲁、关鹤童、刘炽等一行来佳县采风,见到李思命,安波记谱记录下这首民歌,时称《船工调》,后称《船夫曲》、《黄河船夫曲》。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也称"山曲",是陕北黄土高原民间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即兴歌唱的山歌体裁。形式自由灵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活的文化生命力。信天游唱词沿用《诗经》的"赋比兴"手法,特别是兴和比的运用,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地步,即使仅有一对上下句,也可借助"兴"或"比"手法,塑造出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或一个鲜明活泼的形象。唤起人们的种种联想和感情波澜,令人难忘。
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水上漂》的曲、谱。
民歌手给现场演唱民歌。
蓝花花
蓝花花,1919年出生,本名姬延琴,乳名叶子。延安固临县临镇人(现延安市宝塔区临镇)。从小喜欢穿印蓝花的粗布衣裳,故被称"蓝花花"。1929年,在就读本镇高小时受到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由,反对封建礼教。1935年,中央红军先遣部队来到临镇,一名红军战士与叶子一见钟情,并誓言要相守终身。不久红军战士奉命过黄河东征与叶子暂时分。之后临镇村石家向叶子父亲重财求亲,叶子被迫嫁给石志英。 1940年,叶子因痨病去世,时年21岁。红军战士回来得知叶子病亡,悲痛欲绝,伤心住院,期间编写了怀念叶子的《蓝花花》歌词,配上《哭丧调》教给当地的学生演唱,很快在陕北地区流行开来。何其芳多次来临镇采风,选编19段唱词,1942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推出了《蓝花花》民歌。1951年刘燕平和陈若飞、韩维琴改编创作的《蓝花花》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唱响全国。之后刘燕平又参加了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和东欧八国巡回演出,将《蓝花花》传遍世界。
蓝花花,1919年出生,本名姬延琴,乳名叶子。延安固临县临镇人(现延安市宝塔区临镇)。从小喜欢穿印蓝花的粗布衣裳,故被称"蓝花花"。1929年,在就读本镇高小时受到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由,反对封建礼教。1935年,中央红军先遣部队来到临镇,一名红军战士与叶子一见钟情,并誓言要相守终身。不久红军战士奉命过黄河东征与叶子暂时分。之后临镇村石家向叶子父亲重财求亲,叶子被迫嫁给石志英。 1940年,叶子因痨病去世,时年21岁。红军战士回来得知叶子病亡,悲痛欲绝,伤心住院,期间编写了怀念叶子的《蓝花花》歌词,配上《哭丧调》教给当地的学生演唱,很快在陕北地区流行开来。何其芳多次来临镇采风,选编19段唱词,1942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推出了《蓝花花》民歌。1951年刘燕平和陈若飞、韩维琴改编创作的《蓝花花》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唱响全国。之后刘燕平又参加了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和东欧八国巡回演出,将《蓝花花》传遍世界。
唱兰花花的民歌手。
走西口
走西口泛指过去晋西北、陕北的贫困农民每年春季从自己的家乡到内蒙古西部河套一带给当地富人打工,直至春节前夕返回,一年一度的家庭分离,亲人间的相互期盼,就成为民歌《走西口》的歌唱主题。同名民歌数量很大,部分曲目采用自由、舒展的山歌体音调,部分以叙事风格的小调体曲调传唱。歌风凄婉细腻,感人至深。
走西口泛指过去晋西北、陕北的贫困农民每年春季从自己的家乡到内蒙古西部河套一带给当地富人打工,直至春节前夕返回,一年一度的家庭分离,亲人间的相互期盼,就成为民歌《走西口》的歌唱主题。同名民歌数量很大,部分曲目采用自由、舒展的山歌体音调,部分以叙事风格的小调体曲调传唱。歌风凄婉细腻,感人至深。
榆林小曲又名“耍曲子”、”耍丝弦“流传于陕北城内。相传清康、乾两朝由塞上戍边的南方官兵及民间乐人将某些江南小唱带入本地,在流传中又采用榆林方言并不断吸纳陕北民间曲调而逐步形成,距今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是"明清俗曲在陕北的重要支脉,早年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两排码小扬琴、四相十三品琵琶、十四弦古筝、三弦、京胡等,代表性曲牌有《大放风筝》《鼓女告状》,用男扮女声、真假声交替演唱、二十世老家具以后至今,增加了大批女性歌手。
陕北的土炕
扭秧歌的阵形变化图。
陕北姑娘单个眼睛拼凑的一只大眼睛。
东方红的作者佳县李有源
农村生产队时代的埸景。
2024年10月27日下午,在陕北民歌博物馆出来后,到了位于榆林北端的镇北台采风。
学习的学员请教老师
老师在飞跃跳高拍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