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共赴劳动盛宴——记2024江西省小学劳动优秀课例展示与交流活动

吴丹琴
创建于11-06
阅读 189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4年11月6日至11月8日,由江西省教育厅主办的“2024年江西省小学劳动优秀教学课例展示与交流活动”在九江市双峰小学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以展示优秀劳动教学案例为契机,致力于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协作,进而共同提高小学劳动教育的整体水平。本次活动来自全省各地的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劳动教育的新路径。

    全省11个地级市的十九名选手带来了十九节精彩劳动教育课。这两天半的听课活动紧凑充实,课程丰富多样,有手工制作、烹饪与营养、地域特色劳动课等。活动中,我既开阔了眼界,看到许多创新教学法和资源,又开始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将优秀案例融入其中,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

     本次教学课例展示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劳动课程案例展示以及关键环节微课展示。在劳动课程案例展示环节,参赛教师需从其中精心挑选出适宜组织和呈现的亮点内容,并进行现场教学展示。这两个部分的目的与重点虽有所不同,但它们却犹如紧密咬合的齿轮,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且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且丰富的教学课例展示体系。

劳动匠心,展示风采

     1号选手课例展示《小小服装设计师》,在案例展示环节中,该课程以学校完善且独具特色的劳动课程体系为坚实依托,将劳动教育全方位地融入其中。本堂课作为特色课程的重要内容,紧密围绕第三学段劳动课标任务群8精心设计,深度契合劳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接着,在课例展示环节,教师巧妙地从小组评选、展示最佳设计图入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裁剪布料、拼接图案、装饰细节等一系列劳动操作,亲身体验从设计构思到实际成品的完整过程,深刻领悟劳动的价值与乐趣,切实提升了自身的劳动技能和创新意识,真正实现了劳动教育在课程中的落地生根。

      2号选手紧扣课程标准,将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确立《巧手制作香囊》课题。案例展示环节中,教师阐述劳动过程,先带学生探究香囊文化内涵,讲述其演变、象征意义及承载的情感智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开展中药研学、布料探究等前置学习活动。

      课例展示时,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制作香囊,学生在过程中付出劳动,学习平针法等缝纫方法,掌握中药配置知识,全面提升劳动能力。同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安全、规范操作和专注的劳动品质,使课程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的桥梁,让学生在劳动中传承文化、热爱劳动。

      3号选手课例展示《方寸之间》,项目式课程贯穿培养研究型学习者的教学理念。从激发学生对邮票的兴趣,到了解邮票历史与构成要素,再到设计、制作、展示评价,涵盖了劳动课程从知识输入到输出的全过程。

    课例展示环节中,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了邮票所蕴含的邮政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参与邮票选题征集活动,让学生对家乡江西的热爱之情愈发浓烈。这种情感与知识、技能的融合,使整个课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成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优质土壤。

     4号选手将教材内容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从而确定了本次充满趣味的活动主题——《快乐种植“蒜”出精彩》。

     在课例展示环节中,教师构建的整体框架完整而富有逻辑,巧妙地分为了以下四个“算”系列。首先是“能说会算”,孩子们可以充分展示他们对大蒜种植知识的了解;接着是“算来不易”,让孩子们感受每一颗大蒜的种植都饱含着汗水,深刻理解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然后是“算你厉害”,最后是“如意算盘”,引导孩子们对种植成果进行展望和规划。整个环节设计巧妙,让孩子们在充满乐趣的“蒜”主题活动中,全面提升劳动素养。

     5号选手的课例《展节气之美·享劳动之趣》以24节气为切入点,挖掘节气中的劳动智慧,设计并开展跟着节气去劳动的项目化课程。并阐述了学校一年中依节气开展劳动的过程,如清明做艾饼、立夏做粉蒸肉、处暑送清凉、冬至送温暖,与课标任务群紧密对应。

     微课展示这一关键环节,教师着重指导孩子们制作清明饼。在劳动课堂末尾,升华主题,从劳动精神延伸至民族情感。全体起立,摘帽,敬礼,以此向传承传统节气文化和劳动智慧的先辈们致敬,表达对民族文化的深深敬意和传承民族精神的坚定决心。

     6号选手课例展示《知“稻“一生,一米万年》,是围绕水稻展开的劳动项目化课程。课程涵盖带领学生田间劳作、助农实践、工厂参观和烹饪学习等多领域目标的达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

     微课环节,教师详细展示蛋炒饭步骤,这一过程清晰明了。结尾处选手引导学生不仅要珍惜粮食,理解粮食来之不易,更要树立关注粮食安全的意识,让劳动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增强了课程的教育意义。 

     7号选手课例展示《追寻红色记忆·编织红军草鞋》是极具教育意义的劳动项目。从参观革命历史陈列馆初识草鞋开始,历经非遗文化进校园学习编草鞋、在红色基因示范校试穿草鞋,再到家校联合的“农耕节”展示成果,最后于当地纪念馆传承精神,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领略劳动价值。

      微课环节,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编草鞋的基本步骤,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工具和材料进行编织。同时,通过创设红军穿着草鞋长征的情境,师生共同体验“穿草鞋走两万五千里”,并让学生分享感受,加深学生对劳动意义和红色文化的理解。

     8号选手课例展示《一缕茶香·千年传承》,围绕茶艺主题劳动项目展开,该项目以“初识茶、寻找茶、走进茶、探究茶、冲泡茶、传承茶”为脉络,让学生对茶文化及茶业劳动有了深入了解,对劳动体验有个性收获。

      微课展示这一关键环节,教师重点讲解泡茶步骤,让学生亲自体验泡茶、品茶。同时,还组织评选最佳茶艺师的活动,激发学生热情。在课程结尾,教师告知孩子们用敬茶语,让礼仪文化与茶艺文化相互交融,丰富了课程内涵。

     9号选手的课例《光影下品岁月》,确立了皮影戏劳动项目化学习方案。在案例展示环节中,展现了从皮影研究站中以文化情、皮影加工坊里以劳动情、皮影大观园内以戏怡情的丰富内容。

     微课展示环节,教师通过创设发布招募令的情境,提出挑战成功可获得非遗传承志愿者奖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制作简易皮影的兴趣。学生完成制作后,登上皮影大舞台进行表演,充分展现出这一课程对学生劳动实践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推动作用。

      10号选手的课例《看我72“编”》内容丰富且富有创意。首先,阐述了本校劳动课程特色——六年进阶式多元化劳动任务群。继而聚焦竹编课题,通过时光回溯站让学生了解竹编历史,在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于竹编文化分享站提升学生对竹编文化内涵的理解。

      微课环节更是精彩,教师巧妙创设情境,利用孙悟空语音与学生展开趣味性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随后带领学生亲手制作竹编,使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传统竹编工艺的魅力,传承非遗文化。

      11号选手的课例《悠悠糍粑香·浓浓民族情》将劳动教育与教育部倡导的新疆手拉手活动巧妙融合,开展了江西传统美食糍粑的长线劳动实践系列活动,并与他人分享这一美食。

      微课展示环节,教师创设了温馨美好的情境:把新疆传统美食带给学生,同时制作一份糍粑送给新疆的小朋友。在此情境下,教师重点讲授糍粑的制作步骤。最后升华主题,强调这份礼物承载的不仅是对新疆伙伴的诚挚祝福,更彰显了劳动赋予我们的精神力量。希望各民族能如同这越打越黏的糍粑一般,关系紧密,亲如一家,生动展现出劳动与民族情谊的深刻交融。

     12号选手的课例《我是扎染小能手》围绕非遗扎染校本课程开展项目式学习。课程从趣“问”扎染引发思考,到趣“看”扎染做好项目准备,接着趣“知”扎染深入了解扎染技艺,再到趣“创”扎染积极探究创作方法,最后趣“玩”扎染让学生充分体验其中的快乐。

     微课环节,教师着重讲解如何通过扎染制作、仔细观察和对比分析,深入思考影响扎染图案效果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制作扎染作品,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扎染这一传统技艺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素养。

    13号选手带来的《家乡味懒豆腐》这一精彩课例,聚焦于家乡特色美食懒豆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课程以懒豆腐为载体,引领学生深入探寻其制作工艺,这不仅是对传统美食制作技艺的传承,更是对非遗文化习俗传承的有力推动。

      微课环节展示中,教师带领学生亲手学习烹饪——凉拌懒豆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培养,每一步操作都让学生与家乡特色美食建立起更深厚的情感联系,使家乡的味道在劳动实践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14号选手的课例《帽艺传千载·巧手铸今朝》极具魅力。在整个项目式学习进程中,课程从深入挖掘帽子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入手,引导学生领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这一深刻道理。

      微课展示环节更是妙趣横生。教师以苏轼作为帽子设计师这一新颖视角展开趣味教学,通过语音播放讲述苏轼热爱帽子设计的缘由,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随后,重点详细讲解使用竹编编织制作帽子的过程,清晰且有条理。最后,以学生完成制作并呈现一场精彩的帽子秀作为结束,让学生在趣味与实践中充分领略帽艺的独特魅力。

      15号选手的课例《黄瓜大变身—制作凉拌黄瓜》巧妙地将饮食文化与劳动课程融为一体,完美契合新课标任务群中烹饪与营养的要求。课程围绕这一任务群精心设计,进一步细化项目内容,通过“走出去”让学生获得烹饪初体验,“引进来”在课堂上强化烹饪技能,鼓励学生“勤实践”与家长共同享受亲子创造的乐趣,同时“共寻访”将饮食文化深深印在学生心间。

      微课环节中,教师重点详细阐述了凉拌黄瓜的制作过程,步骤清晰,为学生亲手制作这道美食提供了有力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与饮食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

     16号选手的课例《纳好一双厚鞋垫·重温一段长征路》紧扣劳动任务群,精心打造“走进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课程。课程从寻踪溯源识鞋垫入手,带领学生探寻鞋垫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了解其承载的红色记忆;接着在实践探索做鞋垫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感受制作鞋垫的过程;而后通过匠心体验悟鞋垫,使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匠心精神;最后在星火传承纳鞋垫中,让红色文化在纳鞋垫这一传统工艺中传承延续。

     微课环节展示中,教师将重点放在纳制鞋垫步骤的教学上,细致入微地讲解每一个步骤,从准备材料到具体针法,为学生呈现了一场生动且富有教育意义的传统技艺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纳鞋垫的过程中重温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17号选手带来的课例展示《丰收趣织·一针一线总关情》。课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阐述背景,扎根于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有趣的钩针编织》,巧妙地将节假日元素与编织内容相互呼应,为课程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微课环节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锁针技法上,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与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这一关键技法来完成作品,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钩针编织的热情。

    18号选手《“赣”出精彩·“竹”够优秀》案例展示环节非常完整,以去寻宝竹慧少年—用宝吧竹巧少年—来传宝竹志少年!为主线,带领学生参观非遗匠心馆体验竹子衍变过程、去竹园请教师傅如何砍竹子、制作竹筒饭、突出绿色文化、红色文化、古色文化,从而让学生得到出力流汗、直接体验、亲身参与。视频非常精美完整,是一节非常完整的竹文化案例分析。

   微课展示环节《指尖传承焕生机》, 教师先教授学生编织竹网,最后带领学生制作红军斗笠。并让学生上台分享斗笠名字,寓意。

    19号选手的课例展示《以糖作画·点亮非遗》,内容选取自“多彩童年”校本课程里的艺润课程。从探寻糖画的奥秘,了解糖画知识的第一步开始,到亲身实践制作糖画的第二步深入体验;接着带领学生走访糖果原访屋和糖果体验坊,感受糖果文化的魅力;再融入科技创新元素,引导学生运用科技手段绘糖画;最后以成果分享的形式弘扬糖画文化。

     在微课环节展示中,教师巧妙创设情境,利用奥运形象大使弗里热的语音互动。随后教学让学生使用先进的3D打印糖画笔绘制糖画,并安排学生上台分享以奥运为主题的糖画作品,使学生在趣味中传承非遗文化,同时展现了奥运文化与传统技艺的融合之美。

劳动之教,专家斧正

      评委在课程评价中指出了课程落实核心素养的情况。一方面,指出赛课课程有创新和推广性,像“一缕茶香”等课程围绕主题展开,体现地方学校扎实教学,内容真实完整。另一方面,课程存在不足,劳动能力渗透不足,未体现劳动体验的育人价值,且缺乏思想性和育人价值。与此同时,评委还分享了自己以往获奖案例的成果,这些案例以非遗文化和美食制作为主要内容,为课程标准的理解和阐释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听课教师分享听课感受,对赛课教师印象深刻并予以称赞,感叹人才济济。同时谈及对劳动课程的理解、思考,强调要真诚,注重实践,使劳动教育与真实生活紧密结合,保障主题学习有可见成果、出力流汗有成效,且要坚守真心,尊重劳动者与劳动成果!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劳动之光,照亮心房

     为期两天半的劳动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我的心里装满了感触。

    每一堂课背后都凝聚着许多人的智慧,这一点我们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每场课程结束,看到好多人忙着布置和收拾会场,他们精心摆放每一个道具,认真清理每一个角落,仿佛在对待一件无比珍贵的艺术品,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传递劳动教育的价值。那些老师们带来的教具特别精美,每次看到都让我们台下的老师忍不住赞叹。

     选手们的课都非常精彩,课程内容体现了劳动的综合性和完整性。如:服装设计、邮票设计、皮影制作、扎染、竹编等都是项目化系列劳动过程。“艾”鲜劳动课程是整个二十四节气课程框架中的一个内容。从知“稻”一生的主题案例看到了学生从插秧到收割到加工的整个过程。“糍粑制作”、茶文化等有完整课程体系。“黄瓜大变身”、毛线编织均来自校本课程。帽子创作是一个学校劳动周主题活动。其中,烹饪与营养、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这几个课题参赛数量最多。这些课程让我看到了劳动教育的丰富多样,也让我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像 13 号选手《家乡味懒豆腐》这堂课,在制作环节,教师带领学生亲手学习烹饪——凉拌懒豆腐。并分享自己制作的懒豆腐,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和劳动感恩意识,让学生在美食制作中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听课老师上台分享听课感受时,有一段话深深打动了我。我们在劳动教育中要坚守真心,培养学生真诚对待劳动,若连自己都无法被课程打动,又怎能上好课呢?总之, 这次学习对我来说是个珍贵的机遇。我会用心学习这些劳动课程,把所学融入我的教学,让学生受益。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乐趣与价值,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与尊重,助力学生成长。

 —END—

阅读 189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