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授课时间:2024年6月20日
研究课授课教师:符知昌
研究课授课课题:《大与小》
研究课授课地点:听障三年级教室
研究课评课教师:王绍莹 张晓彤 赖婷婷 王赛男
陵水特殊教育学校的美术课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大与小》课程正在精彩上演。本次课程旨在通过对比和欣赏“大与小”的艺术作品,提高三年级听障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他们开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思维导图引领课堂,构建知识框架
课程伊始,教师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框架。思维导图中,以“大与小”为核心,辐射出“艺术作品欣赏”“创作技巧探索”“生活实例分析”等多个分支,帮助学生们建立起了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这种方式,听障学生们虽然无法通过听觉获取信息,但视觉上的直观展示使他们迅速把握了课程的重点和方向。
导入大闹天宫金箍棒大小的图片,激发想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特意选取了一张《大闹天宫》中孙悟空手持金箍棒的图片。图片中,金箍棒从细小的猴毛瞬间变大,震撼人心。教师一边展示图片,一边用手语讲述孙悟空的故事,引导学生们思考“大与小”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象征意义。学生们被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深深吸引,纷纷展开想象,讨论起金箍棒的变化给他们带来的感受。
玉米作为生活实例,理解“大与小”的相对性
接着,教师将话题引向了现实生活,选取了玉米作为实例。通过展示不同生长阶段的玉米图片,教师引导学生们观察玉米的大小变化,理解“大与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自然生长的魅力,还帮助他们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需要用心去感受和发现。
课堂展示:学生作品异彩纷呈
在理解了“大与小”的基本概念后,学生们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他们有的用水彩画出了巨大的山峰与微小的蚂蚁,有的用粘土塑造了大象与小鸟的对比,还有的用剪纸艺术展现了房子与玩具车的尺寸差异。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展现出了学生们对“大与小”的独特理解。
课堂展示环节,学生们轮流上前,通过手语和肢体语言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的表达虽然无声,但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思考却清晰地传递给了每一个人。教师和专家们对学生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不仅掌握了“大与小”的对比手法,还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到了作品中。
课后研讨活动:反思与成长
课程结束后,学校组织了一场课后研讨活动。教师们围绕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后续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讨论。小组成员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创作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跨学科教学实践。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强思维导图的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入更多生活实例,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教师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课程,他们不仅看到了学生们在艺术创作上的潜力和进步,也深刻体会到了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和挑战性。未来,他们将继续探索更多适合听障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他们创造更多展示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
本次《大与小》课程不仅是一次艺术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触碰和成长的见证。它让我们看到,尽管听障学生在听力上存在障碍,但他们拥有无限的创造力和艺术潜能。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他们就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