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文化的基因和智慧的源泉。《论语》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瑰宝,历经岁月沉淀依然历久弥新;更是指导我们为人处世、修身齐家的智慧源泉。11月6日晚,城关镇宜洛小学共读群的教师相约在校阅览室,一起走进这部千年经典,聆听圣人的教诲,共同开启了一场心灵与智慧的盛宴。
韩仁英副校长分享《论语·里仁篇》第十五: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其中,“一贯”意味着贯穿始终的原则或道理 。 “忠”是指尽己之心以待人,即全心全意地对待他人;“恕”是指推己及人,即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忠诚不仅是对他人的真诚相待,也是对自己职责和承诺的坚守;宽恕则体现了一种包容和理解他人的态度 。
刘兰兰老师分享《论语·公冶长》篇第一: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和决定反映了他对品德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孔子评价公冶长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尽管他身处囹圄,但这并不是他的过错。这表明孔子重视个人的内在品质而非外在境遇,体现了他对人性的宽容和理解。其次,孔子将女儿嫁给公冶长,显示了他对公冶长的信任和尊重。孔子的这一做法也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即不应以一时的荣辱来评价一个人,而应看重一个人的品行和才能。
张丽君老师分享《论语·公冶长》篇第五: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是否有仁德,不在于他是否善于言辞,而在于他的行为和内心。能言善辩并不一定是优点,有时反而会让人产生反感,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声誉。因此,人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仁德,而不是过分追求言辞上的巧妙。
在这段宝贵的时光里,我们共同品味了《论语》中的字字珠玑,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位发言者的独到见解,都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对这部经典的新认知。
《论语》教会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分享则让这份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希望今天的分享能成为大家心中的一粒种子,日后在生活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智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