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强回声斑是常见的超声影像,常见于以下几种疾病:肝内钙化灶、肝内胆管积气、肝内胆管结石、肝内胆管错构瘤。
肝内钙化灶:随着超声检查技术的普及,不少健康人群查体时发现肝内钙化灶。肝内钙化灶可能与先天发育、钙磷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也可能因慢性炎症、肝脏外伤、脓肿等肝病痊愈之后继发而成。肝内钙化灶不会产生临床症状,也无大碍,不需治疗。
超声表现:肝内出现强回声团及声影。
肝内胆管积气:产生肝内胆管积气的原因较多,常见于胆道手术及胆道感染。
超声表现:肝内胆管积气特征为管腔内强回声,沿肝内胆管走行分布,局限性或串珠样排列,出现闪烁样回声,伴彗星尾。
肝内胆管结石:
超声表现
(1)肝内出现回声增强团块状回声,沿肝内胆管走向分布。
(2) 团块状回声后方一般出现声影。(3) 团块状回声所在部位,胆管及其属枝扩张。
肝内胆管错构瘤:是一种少见的肝内良性肿瘤样病变,被认为是由于胚胎时期肝内小叶间胆管发育阻滞或异常所致的错构性疾病。
发病机制:在形成初期,肝内胆管性错构瘤仍可直接连接肝细胞索,并可与细胆管相通,当各种因素导致胆管内压力上升,到一定程度,则中断了其与肝实质的连续性,肝实质与胆管间不能互相交通,成为迷路样管道,致使上皮细胞继发不断分泌和周围组织液滞留,逐渐增多,管道逐渐形成球形,发展为囊肿。
超声表现 :肝内多发的点状高回声和彗星尾样回声,而导致肝内整体回声不均。这是由于成群的、囊样扩张的胆管和玻璃样变的纤维间质组成。胆管的囊状扩张在数毫米以下,囊状扩张小于2mm时,超声并不表现为囊肿,而表现为点状高回声和彗星尾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