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建设培训第三次培训心得(第一天)

JULIA
创建于11-06
阅读 25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4年11月6日,我们迎来了“三课建设培训项目”的第三次集中培训。此次培训在成都大学举行,第一天的活动内容丰富,旨在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课堂设计与实施能力。上午,成都师范学院教授杨东带来了《“好课”与“上好课”》的主题讲座;下午,重庆沙坪坝教师进修校学院院长龚雄飞则分享了《学本教学:新时代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与策略》。这些内容对我们来说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了启发。

专家讲座:好课与上好课

        杨东教授以《“好课”与“上好课”》为主题,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所谓“好课”。好课一定是有明确的方向、一定是有清晰的学习任务群、一定是教学合一。如何“上好课”?杨老师提到了发展教师“关键能力”、改“教案”为“学案”、教师退位、重建教学逻辑、作业的意义、制定“好课标准”和建立更好的师生关系这七个关键行动。

      下午,龚雄飞院长的讲座《学本教学:新时代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与策略》同样令人受益匪浅。他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和趋势,强调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龚院长指出,新时代的课程教学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他提出了几项具体策略,包括调整教学模式、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师生互动等。这些策略不仅为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提供了指导,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讲座中,龚雄飞院长分享了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两种课堂类型——“教学型课堂”和“导学型课堂”,细致讲述为什么“满堂灌”“满堂问”的课堂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龚院长强调,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人,教师要少讲、少问,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

 (一)教学型课堂的特点教学型课堂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为中心,老师以“教”的方式控制着学生的思维和思想,其实质就是“以教定学”。   

(二)为什么教学型课堂不好?我国课程改革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什么是核心素养?它是指核心素养、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再加上关键能力。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不可以传授的。所以《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翻译为现代汉语就是“涵养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知识可以传授,而核心素养则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修为、自我涵养、自我内化而获得。

第二部分导学型课堂  

  (一)导学型课堂的特点导学型课堂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导学为中心,老师以“导”的方式控制着学生的思维和思想,其实质就是“以导定学”。 

(二)启发教学的误区——“满堂问”

1. 降低课堂教学有效性“满通问”的课堂,它不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还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它有一个思维的起点,还有一个思维的终点。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教育学上面把它叫做“思考距”。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一般来看,要保持一定长度的“思考距”。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这样的问题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 限制学生思维多样性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就给他独立思考的时间,他想怎么思考,从哪个角度思考都可以。但是这个老师12秒一次问,他就控制着全班学生的思维轨迹和思考过程。他要求全班几十个不同的学生,一定要按照老师七次提问的路径来思考问题。久而久之,你们就会发现,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开始变成思维的单一化、同质化,最后变成思维的模式化。  

 (三)什么才是启发式教学?《论语》中这样描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式教学是有条件的。首先学生要暴露愤悱,暴露学习的困惑,然后老师再瞄准氛围,瞄准困惑来进行启发。

通过一天的培训,我对“好课”与“上好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专家们的精彩讲座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我的理论水平,也增强了我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信心和能力。我意识到,一个好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未来,我将努力将所学知识带回工作岗位,努力成为一名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

阅读 25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