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将林小小探索家之叶脉探索记张北县第二幼儿园

木木
创建于11-06
阅读 31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小小探索家之——叶脉探索记

张北县第二幼儿园 王将林

课程起源

在幼儿园的院子里,有一排挺拔的大杨树,秋风吹过,孩子们再次被片片树叶吸引了过去,孩子们在飘落的树叶中欢呼雀跃,有些孩子捡起树叶围在一起讨论、玩耍,很快变成了树叶大部队。之前孩子们玩树叶粘贴画时与树叶有过亲密的接触,我们对树叶的外部特征有了粗浅的认识,当孩子们又一次对树叶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探索树叶的奥秘由此而发。随着孩子们对树叶有连续不断关注的点,尤其是深深的被叶脉所吸引,我们的故事也自然而然的在发生。

初识叶脉
讨论新发现

为了了解幼儿对有关于“叶子”的已有认知经验,我为孩子们组织了一次集体讨论活动“说一说你见过的叶子”,让幼儿回忆已有经验,畅所欲言。

墨墨说:“我见过幼儿园种植园里的南瓜叶,很大的,可以用来遮雨。”
张睿说“我见过红色的枫叶,它很漂亮。”
王珂说:“公园的地上有很多叶子,把叶子捡来,可以玩游戏。”
靳博彦说“我见过有洞的叶子,它可以变成望远镜。”

从幼儿的讲述中,我发现大部分幼儿对于叶子的认知都是来自于视觉上的感知。讲述的内容大多数是关于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粗浅的经验。

突然杨森的一句“老师我发现叶子上有很多小细线,特别神奇,但是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这样杨森小朋友的一句话引来了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讨论。

可可说:“他就叫树叶的线吧?”“不对,他叫指纹”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对叶脉研究了起来。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好奇心使幼儿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到底那些线叫什么名称?为了给孩子们制造更多的探索空间发现更多的探索机会,我给孩子们分发了一张“树叶探秘调查表”,希望在家长得关注与配合中孩子们有新发现,新思路。

分享新收获
第二天我引导幼儿把自己和爸爸妈妈的新发现分享给小朋友,大家积极踊跃,热情高涨。
洋洋告诉小朋友“我和妈妈一起查过资料了,叶子上细细的纹路是叶脉。”

丽丽告诉小朋友:“叶脉不仅仅是叶子的“骨架”,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输送水分和养分。”

石头说:“就像我们身体的血管一样,叶脉把根吸收的水分和养分输送到叶子的各个部分,让叶子能够健康成长。”

“我还发现我家花的叶子有的是横的一条一条的,有的是叉开的呢”
田博发现叶脉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白色的,还有的是透明的。

程程坐在座位上沉默不语,他举手示意问大家:“树叶的叶脉有一样的吗?”为了让小朋友解决程程的困惑,我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题目为《树叶的叶脉都一样吗?》珂珂说:“我觉得同一种树叶它的叶脉应该是一样的。”蕊蕊说:“大树叶和小树叶叶脉是不一样的。”裕裕说:“我听爸爸讲过,树叶都是不一样的,叶脉就不一样。”子墨说:“我观察到的杨树叶的叶脉都一样。”孩子们讨论的很激烈,都有自己的小想法,这时候瑾儿小朋友说,我们把叶脉比一比,不就知道了?”“好呀,好呀”孩子们连连点头。可是怎样比呢?孩子们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巧取叶脉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教室里热闹非凡。子豪说:“我们可以把叶脉印在我们班的陶泥上比一比。”于是孩子们开始了陶泥叶脉的探索。通过活动,孩子们肉眼观察到的叶脉有的不一样,有的也是很模糊,看着像一样的。
邈邈小朋友想到了好主意:“我们可以用颜料把叶子的纹路印在纸上。”睿睿小朋友表示很赞成。安然:“有的叶脉清晰,有的还是看不见。”安安:“老师,我们要是把叶脉拿出来就更好更加清楚了。”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继续鼓励孩子们自主探索。
老师有话说
教师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助推幼儿在自然、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讨论学习,支持和引导幼儿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并解决问题,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及时有效支持孩子们发现更多的新方法。
关于在陶泥上拓印对比叶脉是否一样,孩子们得出的结论还是不满意,有的清楚有的模糊,怎样能把落叶中的叶脉巧妙地保留下来呢?又该如何动手制作出清晰的叶脉呢?" 这个问题激发了小朋友们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他们纷纷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案。

“老师,我想用剪刀剪下来。”

“我想用手撕下来。”
“我想用水泡起来。”
随后,依据孩子们了解到的方法,我们满怀期待地开启了第一次叶脉提取的尝试。但是结果事与愿违。第一次取脉结论分享:
苗苗:“老师,我好像撕不出来叶脉,一撕就破了。"
丫丫:“叶脉太多了,剪刀剪不了。”
王瑾“我用手一抠树叶,树叶就破了。”
王珂:“树叶放在水里好像没有什么变化。”
面对失败,王珂露出了失落的神情,悄悄说道:“这太难了,不可能成功。”王瑾还在观察着叶脉,若有所思,小声嘀咕道:“会不会还有其他方法呢?”于是,我开始鼓励他们:“别放弃,虽然这些方法失败了,但是肯定还有其他的方法。”
老师有话说
虽然孩子们失败了,但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让我感到惊喜。在探索过程中,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愿意尝试,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老师的我被孩子们深深地感染。
第二次取脉
王瑾不服输,第二天早早的来到了幼儿园告诉我,妈妈已经从网上查到,把叶子放到水里煮一煮,煮好了再刷一刷就可以取出叶脉。小朋友听到她的方法非常兴奋,大家都愿意再次尝试一下。
选叶子、加水、加盐,放入叶子煮40分钟。
时间到,把叶子拿出来冷却。
刷叶子。
小朋友们刷了一会儿发现没什么变化。于是他们尝试用大力气刷,这时有的叶子刷烂了、有的叶子并没有什么变化。
第二次没有成功提取叶脉
第二次总结原因
根据第二次的经验,我们和孩子们展开讨论:
“我们找的树叶太黄了,煮的时间不够吧?”
“那我们下次要找绿色的叶子,这样就可以了吧?”
“是不是我们找的叶子不对?”
“这些黄的叶子肯定是刷不出叶脉的!”
“我们换其他叶子来煮看看行不行?”
讨论过后,我们进行了总结并制定了新的计划:
1、找出适合制作叶脉的叶子。(如桂花叶子、玉兰叶子等网状脉,而平行脉和叉状脉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要找的是比较坚韧的网状脉进行提取叶脉。)
2、把盐换成小苏打,煮的时间再长一点。
第三次取脉尝试
放入水、小苏打
刷着刷着,孩子们有了新的发现:
“老师老师,你快看!我的叶子好像可以了。”
“看!我刷掉了叶肉,变透明了。”
“我不小心刷破了。”
师:“牙刷刷的时候要轻轻地刷,太用力叶子就会刷坏。”
经过了一个多小时后,他们小心翼翼地刷出了叶脉,终于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教师有话说
在孩子们不敢用力用刷子时,老师及时引导孩子们顺着叶脉的方向刷,而在刷的过程中,孩子们又发现需要少量的水分来维持叶子湿润。幼儿在生活中所能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的是情感、精神、自由、创造和超越,这些都将伴随幼儿一生。
留存叶脉
孩子们经过“重重考验”过关斩将终于把叶脉取乐出来,看着孩子们眼里流露出的成功喜悦为之高”。“可是取出来的叶脉如果不管的话就会干掉,王瑾小朋友说。”看着王瑾的不舍的眼神,我尝试提问:“孩子们,我们想不想把取出来的叶脉的保存下来呢?”我的提议大家非常愿意。孩子们有七嘴八舌的想办法讨论。最终决定通过制作“印花蛋把叶脉永久的刻印在鸡蛋上保存下来”
方法有了,大家开始积极准备食材:提前煮好鸡蛋、生抽、香料、水。
把取出的叶脉轻轻粘到鸡蛋上白布包裹。
水里放上茶叶轻轻敲打鸡蛋使其出现细小的裂纹。
将敲打过的鸡蛋放入调料水中搅拌。
大火煮开后转中小火慢煮约20-30分钟。
蛋捞出,漂亮美味的叶脉茶叶蛋做好了
孩子们拿在手里仔细端详,不禁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在整个活动中,老师提供的不再是“隐性支持”,让孩子们有了成功的体验感,并满足了不同孩子的表达需求,同时也在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生活经验。
护树行动
随着取叶脉、存叶脉的成功,孩子们从心里感到了树叶生长的坚韧,梓萱在阅读分享环节说道:“树叶的叶脉它能吸取养分,让小树叶从很小长到很大,在夏天帮助我们遮阳光,秋天它们就会落下。老师叶脉是树叶的一部分,树叶是大树妈妈的一部分,冬天来了,大树妈妈没有树叶的陪伴会冷吗?”听着梓萱的分享,孩子们发自心底的爱被激发了出来,于是保护树妈妈的行动又一次被开启。
制作保护树木挂牌。
行动起来,一起去给树木挂上吧。
穿上“白大褂”
孩子们发现:大树有虫咬、树皮掉落、树叶干枯、体温低等症状。
孩子讨论解决方案:挂吊水、喷杀虫剂、打针、裹布等。‍
通过讨论和查阅资料,儿童得知多种保护大树的方法:修剪枯枝、裹布、绕麻绳、刷石灰粉、裹膜,明确方向后,护树行动开始。
裹树布
从刚开始的随便绕,到一圈接着一圈不留空隙绕。
涂石灰水
加水、搅拌、刷树,变成小小粉刷匠。
教师有话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幼儿的潜移默化影响。在“制作挂牌环节”中,引导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独特的挂牌,并且通过实际行动参与到保护树木的活动中,让孩子们可以学会关心周围环境,培养对大自然的责任感,增进孩子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在“裹树布,涂石灰水”环节,通过参与树木的养护,孩子们可以学会尊重和关爱生命,让孩子们了解到树木在冬季需要额外的保护措施,承担起保护树木的责任。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总结
故事以叶脉为选材,从孩子们兴趣浓厚的点一步步进行探究教学。在孩子们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仔细观察、慢慢琢磨小细节。这时我们就会发现通过探索叶脉,孩子们练就一双会发现问题的亮眼睛,养成发现问题后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幼儿寻找收集、观察交流、直接感知、动手操作,探究叶脉的有趣之余,还获得了关于大树的科学知识,对生命有了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自由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无限的可能。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精神:鼓励孩子们勇于探索、自由发挥。只要我们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时时有教育,课程故事随时在我们身边。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炉,让我们在反思中不断前行,跟随孩子们一起开展更多富有生命力的活动。
阅读 31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