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研携手,学与思并行。为了不断提高我校语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加强学科深度教学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洛阳市未来小学语文学科于2024年11月6日开展了以“研”促优的教学研讨活动。五年级语文组聚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爱国情怀”主题,选择古诗《题临安邸》,以新课标为指导,整合语文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主持人金晶晶老师宣布教研活动开始。
张珂老师在朗读诗歌、疏通诗意的基础上,借助资料、展开想象,揭示了当时临安城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统治阶级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愤慨之情。
五八班的同学在张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小组课前资料收集、展示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张老师执教的《题临安邸》,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多种教学方法融合,运用诵读法,从初读的正音正律到最后情感升华的把握,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含义。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如“山外青山楼外楼”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氛围活跃。同时结合小组提前搜集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汴京”,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的忧国忧民。最后,引出陆游的《示儿》,对比阅读,加深学生对这类题材诗歌的理解,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情怀。
一年级组
本堂课由五八班未来少年的一首《满江红》激情导入,强烈的情感和磅礴的气势成功激起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和共鸣。“五个任务”紧扣新课标中提出的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结构清晰,环节紧凑,层层深入。在小组分享过程中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之间自主合作探究,任务清晰明确,在学生介绍“汴州”时更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从“看、听、闻、尝”四个方面了解临安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市。一个“醉”字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怒斥游人奢靡之风,颓废之风及腐败之风,抒发作者浓浓爱国之情。
张珂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多种方式巩固知识点。整堂课各个环节衔接恰到好处,由易到难,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能力,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二年级组
张珂老师在教学《题临安邸》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不同的资料加深理解,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形,读出古读的情,读出古诗的味,以此来感受作者的愤怒、无奈与哀愁。整节课,张珂老师抓住学生的认知矛盾点,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做补充,课堂上适当增加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了解学习更多爱国诗歌,让学生对整首诗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朗读教学、训练贯穿整个课堂,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三年级组
张珂老师的《题临安邸》,语言精炼而不失深意。课堂环节如丝般顺滑,从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更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使学习变得趣味横生且层次分明。张老师对教材的理解透彻,能够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得扎实。
四年级组
今天聆听张珂教师在教授《题临安邸》收获感悟颇深。第一,从读准字音到读好节奏,再到读懂诗意、读出情感,最后学会诵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还让他们在反复朗读中逐渐体会诗歌的韵味和深层含义。第二,巧妙地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景,感受诗人的情感。例如,通过展示《清明上河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汴州的繁华,进而理解“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讽刺意味。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使学生更容易与诗歌产生共鸣,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第三,教师不仅局限于《题临安邸》这一首诗的教学,还通过拓展阅读其他爱国诗词,如《满江红》、《示儿》等,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的积累模式,达到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丰富了他们的诗词积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情境创设、拓展阅读和引导想象等方面的综合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激发了他们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六年级组
“教学无涯,研教不尽”。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为老师们营造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不断探索、反思的互动氛围,为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增添了信心与力量。
撰稿人:焦韩冰
审核人:张 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