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不仅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起源于日常生活,并且能够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此外,数学也是一种结合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学科。如果数学学习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和课堂讲授,那么它可能会显得单调乏味。然而,一旦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它就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变得生动而有趣。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5344a1880c3e4b7c94d7e836804df8ed.gif)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a4cc7da0155c4920a5f4c5ed438ecdd7.gif)
如何将厚重的书籍内容简化?绘制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且直观的方法。
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要求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并梳理知识体系;通过思维导图回顾数学学习过程,实现“把薄书读厚”的目标。学生需结合简洁的思维导图,回想每个分支的具体学习过程,分析每个知识点的来源与演变,同时梳理知识点间的联系。绘制与呈现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学生逐渐理清并丰富单元学习的过程。
1、增强记忆:思维导图通过运用颜色、图形、线条和层级关系,不仅使用左脑功能,还结合右脑功能,有助于大脑开发、激发潜能,并且这些具有特点的内容还能增强记忆能力,相较于单纯的文字,更能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
2、梳理思绪:思维导图通过发散性思维明确主题,并以此为核心,有逻辑地向四周延伸内容,帮助清晰地梳理各层级内容之间的关系,使焦点集中于主题上。
3、明确思考方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所绘制的思维导图,会展现出较大的差异,这充分体现了绘制者的思考特点、方向和习惯,同时也便于查询和思考过程中可能出错的地方。
4、培养思维逻辑:思维导图的内容之间若无联系,则无法构成上下层级关系。一个合乎逻辑的思维导图需要对各方面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概括,以体现出彼此之间有关联的内容。
5、把握重点:对于重点内容,可以使用特殊形状或图形进行标记,特别是在思维导图中,应同时展现各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将“优先级&进度”等重点信息凸显出来。
思维导图的创作不仅丰富了数学学习的方式,还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理解,使得数学概念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展现出它们的魅力。学生们在全情投入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探索,并在新奇的发现中获得乐趣,逐渐培养出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能够深入地学习并真切地体验;让数学活动根植于日常生活,激发思考,让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共同领悟数学之美。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手绘思维导图,我们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在快乐的学习旅程中不断进步,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