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气温转凉,昼夜温差逐渐加大,不少秋冬季节性幼儿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其中,手足口病就是一种发病急、传播快,甚至可能致命的幼儿传染病!
01 手足口病进入秋季高发期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幼儿,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手足口病全年可见, 4-7月为高发期,9-11月还会出现一个次高峰。
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因而可以短时间内造成大范围的感染,疫情比较难控制。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其中,由后者引发的手足口病潜伏期短,容易产生重症。
02 手足口病如何预防
虽然大部分患病的孩子症状都比较轻微,7-10天就会自愈。不过得了手足口病,长了疱疹会让孩子比较痛苦,寝食难安,而且该病毒传播速度快,极易传染给他人。所以,秋季的这个手足口次高峰,建议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做好预防!
1.勤洗手
洗手是最好的预防!
家长应当教导孩子们在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回家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进行彻底洗手。首先,将双手浸湿,然后涂抹适量的洗手液或肥皂。在搓洗时,要特别注意手心、手背、指缝、手指以及虎口等每一个部位,确保彻底清洁。洗完手后,用干净的纸巾或专用的毛巾将双手擦干,以保持双手的卫生,这对于预防手足口病等传染病至关重要。
在手足口病等肠道病毒高发期间,家长可以采取紫外线照射和高温煮沸的方法来消毒孩子的餐具、衣物、玩具等物品,这两种方式能有效杀灭病毒。
此外,为了降低孩子感染疾病的风险,建议尽量减少带孩子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在家中,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定期晾晒衣物和被褥,以营造一个清洁、健康的生活环境。
在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家长们需要特别留心孩子的健康状况。每天早晚,要检查孩子的口腔、手心、脚底以及臀部是否有疱疹或斑丘疹的出现。同时,要密切监测孩子的体温,注意是否有发热的迹象。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是手足口病的早期信号,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于控制病情的发展至关重要。
71型肠道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最严重病毒,EV71疫苗能起到很大的防护作用,免疫持久性约为2年。所以,建议6月龄-5岁儿童尽早接种,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接种程序为2剂,第一剂次与第二剂次至少间隔4周。给孩子接种疫苗后,依然不能掉以轻心,需做好以上各项防护措施。
03 不幸中招,护理很重要
万一孩子中招,家长们也别太着急。手足口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自限性疾病,跟感冒一样。患病期间,最重要的是做好家庭护理,等待自愈。如果孩子因体温太高而难受,家长可遵医嘱让孩子服用退热药物,减轻孩子不适。
嘴里的疱疹会让孩子感到疼痛,甚至拒绝进食。这时,家长可以给孩子吃一些温凉的流质或易消化的食物,缓解不适,部分口腔疱疹明显的患儿会因为口腔疼痛而进食困难,可用吸管进食。
手足口病的护理主要为保持疱疹局部卫生和防止继发细菌感染。手、脚长了疱疹,应保持该区域的清洁和裸露。
此外,患病期间,还要注意给孩子勤剪指甲,不要让孩子抓疱疹,如果疱疹破裂,可局部涂聚维酮碘液消毒。
由于手足口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好多妈妈反映,二胎家庭通常只要一个孩子患了“手足口”,就意味着另外一个孩子随即也会被感染。所以,家里孩子中一旦有一个被感染,就要想办法全方位隔离。
04 手足口常见疑问
手足口病可能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或患者接触过的毛巾、手帕、口杯、玩具、餐具、奶瓶及床上用品、内衣等,进而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此外,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手足口病重症是什么?
出现以下情况时,家长就要警惕孩子是否为手足口病重症了,需立即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 持续高热:体温(腋温)大于 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 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颈项强直(脖子僵硬的感觉)等,极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
➽ 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
➽ 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血压升高。
病程结束后会不会留下疤痕?
一般的手足口病,只需要对症处理,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等,在家里加强护理,1-2周就会自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
大人也会被传染上手足口病吗?
很多家长都认为手足口只是一种幼儿病,但实际上,成人也有可能被传染!尤其是大人接触患儿的排泄物之后,一定要用肥皂或消毒洗手液洗手,以减少手足口病的传播风险。
最后,请家长们配合幼儿园工作,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如:勤洗手,不吃生冷的食物,防止病从口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远离各类秋冬高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