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课

《西北地区》

听评课活动

奥羽曼
创建于2024-11-05
阅读 31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备课阶段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是对八年级上册内容的分区整合,对学生来说既有对已有知识的回顾与复习,也有对区域差异与区域特色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有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通过前两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学习,学生明确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对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初步掌握了学习中国区域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我国西北地区,古诗词中有不少描绘西北地区的边塞诗,从内容上来看《西北地区》教学可以与历史、语文、生物等学科进行巧妙融合。      

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难点: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对农牧业影响

        通过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的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与主要产业等有了整体上的认识,为八年级下册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是对八年级上册内容的分区整合,综合性强,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探究难度。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给学生搭好脚手架,给予具体充分的材料支撑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将开放性、综合性强的问题以选择的形式适当降低难度,提升学习信心;以精心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年11月5日翁江宏老师执教《西北地区》,呈现了一节精彩的地理课。

       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通过读图,在地图上画出并描述这四种颜色的主要分布地区。该部分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方位空间概念。在课中细致分析了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得出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和自然景观自东向西显著递变的规律,以及西北地区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通过读图,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特征并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成因,并且明确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该部分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还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通过分析西北地区人民如何利用并改造干旱恶劣的自然环境,了解西北地区内部差异。该部分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在教学中善于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能联系各种地理因素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也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听评课与教研总结

        翁老师的课堂紧紧围绕新课标、学科融合、五育并举、情境课堂、活动课堂的指导思想,展示了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希沃技术的娴熟运用和时事热点的抓取,更是体现了翁老师的用心良苦,翁老师的课堂素材丰富、处理得当,为了适应学生的学情,在活动设计时,充分补充背景知识资料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真正的有话可说,有思维路径可依。       

      教学建议:活动形式设计的多样与展示过程单一同时存在,一问一答形式大于学生主动展现,是否使得设计初衷展现有限,让学生的思考探究最终能动未动?着重故事链条完整的同时,忽略了思维链条的平滑过渡,是否还有优化空间?

     板书设计是应该注重主题展现还是知识点的呈现?问题的设置是否难度过大、数量过多,使得部分材料的助学性有所欠缺?         


     今后的教学中,我们组要更勤快教研,精心备课,不断磨练。我们全组成员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阅读 31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