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来临,气温变化较大,气候干燥,空气湿度减小,同时秋冬季是多种病毒和细菌的活跃期,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秋冬季成为了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群体性食物中毒和各种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孩子本身的抵抗力较成人弱,适应力弱,在集体生活中极易受到流行性疾病的侵袭。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秋冬季常见的传染病和预防小知识吧!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主要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经空气传播给他人,也可通过接触流感病毒污染的物体而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四肢酸痛、乏力和伴有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体弱多病者和老年人感染后易出现肺炎等并发症。
健康提示:
1、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该立即洗手。
2、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感染他人。
3、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密闭场所建议佩戴口罩。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5、外出一定要注意防护,出现流感相关症状后,请及时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另外还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因此极容易与其他呼吸道疾病相混淆。
健康提示:
1、接种手足口病疫苗。
2、婴幼儿在饭前便后要勤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餐饮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
3、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4、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5、在生活上,需要养成良好生活规律,要补充营养,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儿童体质。
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是引发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
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咳嗽以刺激性干咳为主,干咳少痰,夜间较厉害。
健康提示:
1、保持环境清洁和空气流通,减少室内病菌的聚集。
2、减少人群聚集,少去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
3、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将用过的纸巾扔进垃圾桶。
4、做好手卫生,不直接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勤洗手。
5、家中若有人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注意与儿童保持距离并及时就医。
百日咳
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以飞沫的形式传播,病程可迁延数月,故称“百日咳”,以冬季和春季为高发。感染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包括非典型或轻型以及潜伏感染者。有2-21天(一般7-14天)的潜伏期。病程分为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
卡他期:出现类似普通感冒的症状,持续1-2周,这个阶段具有传染性。
痉咳期:一般持续2-6周,亦可长达2个月以上,此期体温多正常,咳嗽为阵发性痉挛咳嗽,夜间为甚,且伴有“鸡鸣”样吸气性吼声,可咳出大量粘稠痰液,同时伴有呕吐。若出现明显发热,提示可能合并其他病源感染。
恢复期:数周至数月后,上述症状逐渐减轻,进入恢复期。如有并发症:(呼吸暂停、体重下降、睡眠困难、气胸、鼻衄、尿失禁、惊厥、昏迷等)可迁延不愈,持续数月。
健康提示:
1、接种百日咳疫苗
2、对症隔离治疗和针对并发症治疗
3、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温度适当
4、进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注意补充维生素和钙剂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每年10月——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高发期,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是高发场所。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以腹泻居多,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
健康提示:
1、做好手卫生 饭前便后以及接触作食品前,务必要彻底洗手,保持环境清洁。洗手时,使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清洗20秒。
2、注意饮食饮水卫生 在食用水果和蔬菜前要认真清洗,烹饪食物要煮熟,特别是生蚝、贝类等海鲜一定要充分煮熟煮透。
3、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增强抵抗能力。
4、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例 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立即报告,并对呕吐物进行规范处理,并及时将疑似患病儿童送至医院就诊。
5、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对患者呕吐或排泄物污染的环境或物品可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等)进行消毒。在清理过程中,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
秋冬季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入食物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通俗的讲就是“吃”出来的病。
大多数主要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可伴有发热,严重者可出现脱水、昏迷等。
健康提示:
1、养成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勤洗手、用公筷,生熟分开,瓜果洗净或去皮食用,不吃生冷不洁食物,不食用过期、变质、“三无”食品和无证摊点食品。
2、食物加工烧熟煮透,尤其是海产品、肉类、蛋类、四季豆等,不吃储存时间较长的食物,冰箱内短期存放食品,食用前要蒸煮热透,不要在路边摊或卫生条件差的餐馆进餐,在外就餐少吃凉拌菜和肉类烧烤食物。
3、不喝生水,不使用不洁的水漱口、刷牙和清洗餐具,有条件喝桶装水或经净化过滤的水。
4、一旦出现因进食引起的不适,如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尽快到就近医院就诊,可立即采用简易方法催吐,减少毒素吸收;同时留存进食的可疑食物。
预防小窍门
1、及时接种疫苗。了解秋冬季常见传染病的疫苗种类,按照医生建议及时为孩子接种疫苗。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避免飞沫传播。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特别是症状较轻的病人应及早到医院就诊,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待痊愈后再返学。
4、合理饮食和锻炼。注意均衡饮食,饮食应以清淡为宜,忌食过冷、过烫、过硬、过辣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食材选择应注重多样化,保证营养均衡,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饮水卫生,多喝开水,不喝生水;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编辑:黄馨影
审核:姚月娇
终审:王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