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父亲走过的路,用《我的军人父辈》述说父亲、父亲的部队、眼中的众多军人父辈、野战军营房和部队大院的人和事…。
以此缅怀已远去的那一代打江山的军人父辈!
二、父亲和军人父辈(7)
生在营房,在营房长大。草房的营房、瓦房的营房、山沟的营房;营房的幼儿园、营房的小学;营房里军号声声、金戈铁马的部队。全军上下一片红的军营;那代军人父辈及营房岁月,留下久久的记忆。
再见,野战军营房!
4、地方部队的岁月(1)
北京-凭祥5/6次特快数小时后,从黎塘到达湘桂线的冷水滩站,已是深夜二点左右。
那时127师负责这条铁路的军管,车上有带着军管袖标的军人到父亲的包厢交谈。到站后走出站台到铁路行车公寓休息。整洁的房间,放着几张床,窗外时时传来火车汽笛声。
天亮后分区几名干部带着台苏制嘎斯卡车来接。有位戴眼镜的干部(干部科朱科长),扎着腰带挂着露出红布和枪管的枪套,枪是勃朗宁撸子(在野战军见不到的枪)。印象深刻的至今还能浮现。全家的家当2.5T的苏制嘎斯卡车未占一半,另一半是我们和分区的干部。
冷水滩到零陵县城(专区党政军所在地) 要过潇水(江) ,要轮渡过江。到渡口人还要下车登船,从冷水滩到零陵军分区有30多公里的路。
零陵县城里的军分区大院依山而建,进大门60多米就是上山的台阶,分几段台阶上山。每段到一块平地,有依山势建有宿舍、办公楼。经三段台阶才到山上的家,再上一段就是山顶大礼堂和球场。车只能到进大门的平地,分区机关干部战士把全家的家当一次抬到山上的家中。
68年湖南的早春如往常一样潮湿寒冷,分区院里墙上还残留着打倒xxx的标语墨迹。高处可看到一墙之隔的地委大院,更是铺天盖地打倒xxx标语,时时传来高音喇叭的喧嚣。父亲在114师的警卫员小杨叔叔一直跟着我们,在分区安好家后,才依依不舍的离开零陵返回贵县。那时刚到陌生地的我们,难舍难分的与小杨叔叔再见。
警卫员杨国宙叔叔,大概是65年入伍。入伍前是小学民办老师,父亲称他是教员。他称父亲“副师长同志”(按条令) ,称家属“李同志”(在分区称大姐) 。他提干后调到55军政治部任干事,80年代转业到郑州省委组织部。转业前来信说,得知转业回郑州的家,全家高兴的喜如雀跃。80年代路过郑州去看他,家属在邮电局,刚转业的他,家在邮电局的住宅区,见面还是叫小杨叔叔。
父亲从广西的野战军来到地方部队的军分区。老爷子晚年说,自己一个人直接过去,没人去宣布,没人介绍情况。那时零陵军、地都因冲击而乱。零陵军分区改组,当时还是临时党委。湘南早春阴雨绵绵,丝丝寒意迎面扑来,夹裹着陌生的地方政治生态和缤纷乱局。
父亲从此开启,1962年重建(52年撤消)零陵军分区的第二任司令员,以及九年肩挑党政军的岁月。
1) 零陵古城特殊时期
零陵,夏代前就有的古地名,三国演义中有零陵城的描述。中华民族初祖之一的舜帝,《史记》“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江南九疑(宁远境內),零陵(舜陵)。零陵(永州)还因柳宗元和他那“永州之野产异蛇” 的词句而闻名。零陵城傍着潇水(江) ,古代是交通要道。 古代就是零陵(永州)府(相当于专署、地区、地级市)。至今保留许多古迹,历史的沉淀厚重。
解放初曾设零陵专区。衡宝战役后,49军162师师直一部及486团组建零陵军分区,52年零陵专区及军分区撤消。1962年重设零陵专区,地委、专署、军分区,下辖湘南八县(零陵、东安、道县、宁远、江永、江华、蓝山、新田)300万左右人口,68年零陵专区更名为零陵地区。
文革之初湖南省军区支左遇到不测风云。67年上半年执行中央2月批示,对个别群众组织采取专政措施,省军区各级都参与执行。8月中央文革否定批示,各地又为群众组织公开平反。部分省军区及各级干部被追责、批斗、调离。湖南省军区改组,成立以47军军长黎原为主任的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47军领导湖南的支左,127师当时由47军代管,也进入湖南株洲支左(68年重组43军后归建撤出)。广州军区从野战军和各地陆续调入或交流一批干部到省军区各级,用于承担繁重的支左及稳定局势任务,这也是父亲突然调湖南的原因之一。
(1) 前任强司令员
62年重建零陵军分区的领导老资格的多。父亲的前任大校司令员强全义,陕北红军。是1933年参加红军的老红军(三级八一勋章授予1935年9月30日前参加陕北红军和红军第25军的连以下人员) 。上校副司令员张少清(63年-70年任), 34年参加红二、六军团的老红军(1936年9月30日第二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结束长征) 。
强全义司令(1962年-1968年3月任)是1962年重建零陵军分区的首任司令员。1913年11月出生,陕北红军,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多次战役,负过4次重伤。1955年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大校军衔(52年副师级,行政九或十级)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曾任教导员、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师参谋长、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长沙省军区杜家园干休所副军职离职休养。
68年到零陵,强司令员已到长沙,家稍后搬往长沙。我们曾暂住他家楼上几周。那时楼下门厅及外墙还有打倒强XX,打倒朱×(朱奎1965年-1968年3月零陵军分区政委,后调任益阳分区政委)的标语。父亲到任后到长沙开会常去看强司令,交流军分区的情况,一直保持对前任的尊重和联系。
直到15年后到长沙居住,来往更多。那年强司令要找时任长沙市公安局长(70年代末的零陵地区公安处长) 。老爷子欣然陪同,和他一起爬楼梯上到住六楼的局长家。老爷子说,强司令岁数大,爬上六楼真不容易。
有人说,如何对待前任,是为官品德的试金石。
(2) 特殊时期的使命
文革初期,部队三支两军(支左:支持被称为左派的群众,支工,支农;军管:对地区和单位军事管制,军训: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是军队的主要任务。68年的湖南省军区及驻军将星闪耀,曾经的作战部队主官云集。
湖南省革命委员会首任主任,47军长黎原(64少将)。省军区司令龙书金(55少将,独臂将军,曾任128师师长、渡海作战时43军副军长、后任新疆军区司令员)。接龙书金的省军区司令员杨大易(55少将,抗美援朝万岁军38军112师长、从桂林步校校长调任)。徐芳春副司令员(带43军渡海先锋营作战的128师团长、总参作战部副部长、后调桂林步校校长)。张立宪政委(59年在海南由海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接任127师政委、广州军区工程兵政治部主任)等等。
黎原军长
父亲任127师参谋长时,是时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的黎原到127师与他谈话,那时就熟悉。黎原任47军军长,47军曾暂代管127师。68年初父亲到零陵,零陵支左办还有47军的干部。那时黎原军长负责湖南各部队的三支两军。70年47军调防陕西,黎军长坚决回部队,离开湖南。后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基建工程兵第一副司令/副主任 。
那个时期的黎军长,在湖南军界、政界威望颇高,造反派也称:黎军座。47军走时还留下一批没随部队走的支左干部,包括军副政委李振军(省委副书记) 。零陵东安有个总参三部的基地,黎军长去兰州后还来零陵看望在那当兵的小孩。父亲回忆他到零陵时,足登回力球鞋。从深圳移交二万基建工程兵转业后,到零陵说移交的困难和秩事。回忆中的黎军长,清醒、直率、有个性。老爷子晚年常提及黎军长,在127师结识,又在湖南经历文革初期三支两军的风凤雨雨。
张立宪政委
张政委59年在海南,接单印章政委{升任海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任127师师政委(60年大校),后随移防到粤北新江。老爷子说,张政委夫人50年代的广州铁路局客运段党委书记,也是老资格。那时从新江乘火车去广州开会,打个招呼上车安排软卧很方便。以后张政委调任广州军区工程兵政治部主任。
文革初张立宪赴山东省“支左”。保护当时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受到中央的称赞。68年张立宪任湖南省军区政委。在湖南文革初期“支左”时,他克服多种阻力,力主解放领导干部华.国锋,支持他出来工作,此乃重大功绩。
前左起华国锋、邓有志、张本林(父亲)1970年中共湖南省第三次代表大会
1970年11月中共湖南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张立宪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湖南省委书记(当时设第一书记)。1977年在党的十一大上当选中央委员。是对他在湖南特殊时期作出重大贡献的肯定。
张政委(1919—1986),早年在西安中学读书时参加学生运动。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抗大大队政治干事。抗战胜利后,在东北曾任四野后勤部组织部部长。解放后曾任海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59年任127师政委时,父亲任炮兵副师长。68年父亲到湖南零陵军分区,任地委书记。张政委任湖南省委书记和省军区政委,经湖南文革的风风雨雨,兼地方领导稳定一方社会10余年。
记得1982年,张政委到五里牌干休所28栋西的家中看刚离休入所的父亲。陕北口音,头脑清醒,说话言简意该。走后老爷子说,张政委不容易,心里不痛快…。
三支两军后仍在地方担任主要领导的军人父辈,犹如承担过一次特殊的使命,经历过一场特殊的战争。为党和军队承担着特殊责任,有着一种特殊的感受。
(3) 特殊使命在零陵
父亲 1968.09.15—1977.04任零陵地区革命委员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中共零陵地委(第一)书记
那个时期三支两军是军分区的主要任务,努力结束因文革纷乱的无政府乱象,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父亲在部队时,担任过连指导员、营教导员。从任营长起一直担任军事主官,任过团、师军事主官。特殊时期承担特殊使命,担任主政一方稳定社会的地方大吏。犹如当年的根据地,实行一元化领导,党政军(地委书记/地革委主任/军分区司令员)一肩挑九年之久。也许军事指挥也是系统集成,从政也是党务、政务的多系统集成。
零陵地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于原零陵专署院内)
二排右起王立三新田县革委会主任/人武部政委(军分区副政委)、张其生政工副组长(文革前江华县委书记、后革委副主任)、徐俊熙副主任(零陵县革委主任/人武部政委、军分区副政委/地委常委)、李超伦副主任 (军分区副司令员/地委常委) 、迟志远副主任 (军分区政委/地委副书记)、张本林主任 (军分区司令员/地委书记) 、周继舜副主任(原益阳地委书记、地委副书记) 、纪照清副主任(地委副书记、后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纪明堂政工组长 (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地委常委)、孟范连副主任(军分区副司令员) 、何子英副主任(军分区副政委);
三排左8田庆兰生产指挥组长(军分区后勤部长)、左9张振汉生产指挥副组长(后革委副主任),四排右1张发办事组长(军分区副参谋长)、右2杨玉人保组长(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其余不详。
地区革命委员会党政合一,人员很少。二排大多数是军分区的军人。在那时期,地方干部大多被打倒,军队出面恢复秩序和社会管理。父亲从此开始特殊时期的特殊的使命。如果不是文革,也许父亲会在野战军从带兵的师长走向将军;也许会在地方部队到服役年限,以老资格悠闲的离职休养;没想到会任地方大吏,且党政军一肩挑九年之久。
张本林司令员(父亲左1)江永县人武部曾广生政委 (左2) 在江永调研(1969年12月)
(3) “抢枪”和戒严
文革初期各地基本都发生过群众组织抢夺地方军械库武器的事。68年之前的零陵已经发生过抢军械库的事。68年秋的一天清晨,”啪” 的一声枪响,打破小城的平静。
军分区对面的零陵县武装部传来阵阵鼓噪声。分区大门的对面就是武装部大门,隔着街道门对门。军械库在武装部的最深处,只见有些人从大门冲入,有些人从后面围墙翻入。那声枪响,据说是哨兵报警对空开的枪。一会就看到有人扛着军械库的枪支从门口走出。第一声枪响后,分区大院的广播喇叭立刻长时间反复播放集合号,空中响彻的集合号声顿时令大院紧张,犹如战争来临的集合。号声也威慑着门外的抢枪人,那号声印象深刻到今日还能在脑海里回响。外面也很快传来零星的枪声。那是抢枪者对空开的枪。
那时分区大院除了机关干部、警通排,在山顶的大礼堂驻有独立营(原武装警察公安大队) 的一个连队。礼堂边上就有三栋全是架空防潮地板的平房,那是分区的军械库。县武装部仅有独立连(原公安中队) ,还要驻守看守所。造反派抢枪,部队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更不能开枪,其实很难阻止。
1976年(三支两军结束后)地区革委会全体委员
二排:张本林革委会主任(父亲左7)、高臣唐革委会副主任(左8后地区行暑专员)、熊清泉革委会副主任(左10后省委书记)、龙禹贤革委会秘书长(左5后省政协副主席)其余不详。
后来才知道武装部军械库里都是民兵的杂牌武器,一些旧枪,几乎没有弹药。那时的分区独立营(原公安大队)还是苏式步骑枪、转盘机枪、50和54式冲锋枪等。民兵武器还是三八大盖、马枪、驳克枪、捷克机枪等等。分区机关干部的配枪有勃朗宁橹子、加拿大橹子等九成新的杂牌枪。军械科也给父亲配支全新的小号M1910勃朗宁花口橹子,长约15cm比手掌略大,没有准星,瞄准线是一条花纹浅槽,烤蓝的枪身精致小巧。子弹稍大于比赛用小口径步枪弹,配两盒子弹共50发。每年军械科长来验枪,就在山坡对着土堆试枪,枪声就如小口径比赛步枪。分区山顶礼堂边的军械库有这些杂牌武器的弹药。
M1910勃朗宁花口橹子(网载)
从造反派抢武装部的枪那天起,父亲连续两天中午、晚上都不回家,都在作战值班室。担心造反派抢军分区军械库,那里有弹药和枪支,分区干部战士都在待命。后来不知怎么地,也许造反派不知情一直也没再动作。
几个月后全国发布收缴武器的布告。有个周日,天下着大雨,小城宣布戒严,收缴武器。各路口有全副武装的军人和带着红袖章的民兵把守,时而有载着军人的卡车驰过。上午在分区进门的平地上,陆续有军人押着装着收缴的武器的卡车从外驰入,卸下枪支和各种刀具。都是杂牌枪械,破旧的占多数,估计不少是在武装部抢的。还有不少刀具和自制的长矛,有几把带刀鞘的三八大盖枪剌刀,算是好点的制式刀具。
分区大门左侧家属楼一楼的走廊,是收缴武器的临时接收办。上午父亲到了这,只见外面没穿雨衣的全副武装战士,大雨下淋的透湿。父亲问:独立营几连的,为什么不穿雨衣?答:二连的,连长说都不要穿。又问边上连里的干部:每人都有雨衣吗?答:每个班有几件站岗用。父亲听后不语。为了军威齐整,独立营的干部战士都不穿雨衣,还好天气不凉。这样的部队能说什么呢?装备是抗美援朝时苏式武器的地方部队,军纪严格、军容威武、军魂依旧。
(4) 黄锦芳叔叔
在那个时期,有许多事,现在看是很奇葩。
黄锦芳,文革前空军某师宣传科副科长,零陵黄田埔人,建国前在外读书入伍参加革命。文革家乡清理阶级队伍,因家庭成分高,被要求回乡参加文革。结果认为是混入革命队伍,扣在乡里,要部队来人处理。后部队来人竞同意结论,并将其开除党籍、军籍。结果部队也回不去,原两地分居的家在杭州,家也回不去。
他在家乡被关在牛栏批斗。走投无路找到”支左办”(军队支左办公室,革命委员会成立前仅存的代政府机构) 。父亲在支左办得知此事,先送他到看守所保护起来,在看守所作杂役(看守所是临时的,就在上学的零陵三中山坡上)。告诉村里的人,人交支左办处理。黄叔叔后来说,那时侯没吃没穿,农村是不讲政策,随意打骂人。幸亏你爸爸把我送到看守所,在命在旦夕时,得以生存和温饱。
2002年黄叔叔(右1)专程到长沙看望父亲(80岁)和母亲
后来听范宗富叔叔(支左办干事,后益阳分区副政委)说,支左办调查清楚后,同时上报总政、空军和空军某师,请予其落实政策。黄叔叔才离开零陵回到原部队,又在原部队住招待所等待漫长的落实政策过程。他说,文革的磨难让他错过了空军大发展的机遇,那时空军不断新增装备,不断增加空军师、团。黄叔叔文化程度较高,文革前师的宣传科副科长,在空军部队的前程本应很好。
几年后落实政策不久就转业到杭州司法局任副局长。第一次见到黄叔叔,还是1985年他转业到杭州市司法局的时侯,那时他还在浙江大学读函授法律本科。那个年代能转业到杭州市任实职局级于部,也是不易的。
黄叔叔离休后,有次去杭州出差,还去看过他。专程带我去看西湖边市府小区的分给他的住房,“要动员你爸爸来杭州在这住段时间”。带着零陵话尾音的普通话,“不是你爸爸,我们全家不知成什么样子”。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黄叔叔夫妇在美国与女儿全家
黄叔叔落实政策离开零陵后,从与父亲通第一封信起,一直保持联系。他离休后,在市政府西湖边上的小区,分到一套一楼的三居室。装修好一直未住。他多次想请父亲到杭州西湖边的这套房住一段时间。还专程来长沙当面邀请,父亲还是没有去。老爷子后来说:办这些事都是职责所在,不能接受人家如此接待。我们部队师的宣传科长受如此大难,能不管吗?
后来黄叔叔的大女儿浙大激光专业毕业留学美国读硕士、博士,并在美国工作和成家。黄叔叔全家常去美国生活一段时间,全家幸福美满。2016年黄叔叔在杭州走了…
(5) 军人父辈在零陵
文革初期的零陵军分区,因冲击重组,父亲到任时分区还是临时党委。因三支两军,69年初起从各地陆续调来不少军分区领导。迟志远政委、李超伦副司令、何子英副政委来至广州军区机关部门;有从文革撤销的南京军事学院来的杨国栋副司令(分区党委副书记);还有从省军区系统调来的等等。他们多是12、13级抗战初期入伍的老八路,55年授少校以上军衔的开国校官。当年他们都是50岁以下,是从战火中走出年富力强的高级军官群体,军中之栋梁。
回想当年所见所闻军人父辈们的举止言谈、处事风格。光明磊落、清风两袖、豪爽侠义、平易近人。特有的性格、特有的威望和魅力。其音容笑貌如今还印刻在脑海里。
他们除在零陵三支两军外,还有抽调到外地任军事管制的军代表。发小文兵、文尖的父亲崔平顺政治部主任。派衡阳铁路分局任军管组军代表。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实施军事管制稳定铁路。崔叔叔夫人庄阿姨,重庆入伍,50年代转业。热心肠的阿姨,后在铁路分局电务段党办。71年到过崔叔叔在铁路分局的家。衡阳苗圃,铁路分局办公楼不远,坡下的那栋专家宿舍的平房。军管结束后崔叔叔留在衡阳军分区任副政委,后在湖南省军区衡阳干休所离休。
发小范小奕的父亲范振超政治部主任,零陵到任不足一年,受命到北京文化部中国京剧二团任军管军代表。范叔叔夫人苏阿姨也举家到北京。中国京剧团是文化革命的样板团,敏感是非之地。军管结束,到1976年范叔叔毅然离开京剧二团,回部队任零陵军分区副政委(分区党委常委)。80年代全家回东北的军队干休所离职休养。
发小仰共的父亲任继胜副政委。父亲1965年在144师,到广西北流参加”四清” 社教(社会主义教育)时,就认识当时也在北流社教的任叔叔(时任广后20分部政治部主任) ,四年后与任叔叔在零陵再相遇。
1969年底任分区副政委不久的任叔叔,又受命到中央广播事业局军管,在中央广播电台下属的中央电视台(当时称北京电视台) 任军管组组长(台长) 。1973年军管结束,拟回部队任湖南黔阳军分区政委。中央广播事业局留下他,转业任电视台台长,成为中央电视台任职8年的“军人台长”。
那些年中美外交基辛格、尼克松访华,中央广播电台新闻稿里的中方人员常出现“还有任继胜…”。那时期面对中美外交、总理、主席逝世,天安门4.5运动,粉碎四人帮…等等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历史转折,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处于风口浪尖的电视台,军人出身的台长,从容应对,多么不易。
1978年任叔叔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82年离休。离休后开启艺术生涯,在书法、绘画上颇有造诣,著有《任继胜画集》、《乘晚霞•掠彗星》(诗文集)等著作,不少作品在国内外参展获金银铜奖。从军人到中央电视台台长、到中央新闻媒体领导,再到儒雅的书画家。
任叔叔,身材高挑,谈吐儒雅、风趣。是很有政治、文化底蕴的政委。其实任叔叔入伍时也是高小文化,在军旅生涯中自学和修养。在零陵时,他家里有几大箱子的书。任叔叔家的三个孩子的取名,歌清、仰共、乐时,就很有独特文蕴。老爷子说:任副政委讲,组织了解我,我不了解组织。这边搬家的箱子都没全打开,就又要调动搬家。有些包装箱子都不拆了。几年里任副政委从广西调湖南郴州、到零陵,又到北京。那个时期任叔叔在大院里很有传奇色彩。老爷子晚年还说,任副政委如留在部队,会是很有水平的政委。
父亲在零陵专区“三支两军”。从地区革命委员会的筹备到地革委的成立。从地革委党的核心小组到中共地委的重建。从地革会党的核心小组长到地委书记。从乱到治,从稳定局势到社会正常发展。从部队带兵到地方从政,那代军人父辈依然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工作中学会工作。父亲在军人主政及党政军一元化的特殊历史时期(1968.9-1977.5),肩挑党政军九年,在当地威信和威望较高。在湖南省部队“三支两军”中有知名度。
父亲在零陵地区大会上讲话(1970)
那时很多熟悉的人说,你爸大会作报告生动,互动,引人入胜。有次给教育口的老师作报告,上台站着说开场白:老师上课都是站着讲课,很辛苦,今天我也体验一下,站着讲…台下掌声。个把小时后,“请司令员坐下”台下鼓掌,直到坐下掌声才停,会场很热烈。这是中学的班主任老师,后来跟我说的,他参会在现场,老师们很感动,报告结束后的掌声热烈。
父亲在地委时,地委派的林秘书,一直与父亲保持联系。多次说:那时家里(在农村)困难,你爸爸到我家看过后。回去就送我一叠全国通用粮票(部队才有全国粮票),那时粮食不够吃呀。
有几年中学的学生也在学校挖防空洞。父亲从地委骑着自行车到学校,看学校挖的防空洞有没有被复支撑。很担心挖防空洞的学生出事,很快学生挖防空洞就停止了。这是事后教导主任老师说的,算是骑车微服私访吧。
那个年代的县委书记,是戴着斗笠骑着自行车下乡。73年参加枝柳线铁路建设,在叙浦县农村,看到披蓑衣戴斗笠,卷起裤腿,推着自行车在雨中的县委书记。那时县委书记都还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
(6) “批林批孔” “反击右倾翻案风” 云翻雨覆
1973年“三支两军”结束。除少数因地方需要的军队干部仍留在地方外,其余“三支两军”人员都分期分批调回部队。当时省委的主要领导(后中央主要领导)力主留下零陵和株洲两地任一把手的军队干部。父亲被留下继续任零陵地委书记肩挑党、政、军。株洲市武装部政委高继唐也留下任市委书记肩挑党、政、军。
在零陵还有地委副书记兼零陵县委书记的军分区副政委徐俊熙,肩挑零陵县党、政、军。以及少数任局办领导的军队干部。
74年“批林批孔” 运动风云翻滚。省报发表由造反派头面人物署名的文章:一论、二论、三论“造反有理”。文革余波重起,有人开始围攻省、地委主要领导。零陵军分区和地委大院大门外围墙,贴满大字报。先是“揭盖子”再是“炮轰”“万炮齐轰” 。
父亲首当其冲,大会揭批,在地委办公室被围。有地方干部接受文革初期的教训,也站出来“亮相”贴大字报,局面混乱、错综复杂。
父亲以军人风骨不卑不亢,直面风云。不久全国开始小平的“整顿”,贯彻中央铁路整顿的九号文件及“田心经验”(没想若干年后笔者大学毕业后到田心(如今中车株机)工作二十余年) 。局势重新稳定,社会安定走向正轨。
在地方工作的军人父辈,经历政治风雨,在运动中学会工作和斗争。76年再起“反击右倾翻案风”。不开跨行业的大会,主要领导下县调研,在县里开地委常委会。父亲带分区的干事去县里调研,回零陵也秘而不宣。地委跟着下乡的车隐停在分区大院里。有时书记碰头会就在军分区开。帮派分子找不到领导,没有闹事的平台。父亲说,地委如转入地下,群众不支持那些人,闹不起来。
省委召开地委书记会,零陵地委书面提交书记(那时设第一书记,父亲任第一书记) 签名的几点建议,会上呈报省委。其中重要的建议是省委领导不要轻易检讨,层层检讨势必带来局面的混乱,不开全省大会等等。引起与会的各地委书记共鸣。那时的军人父辈应对地方社会乱局,开始得心应手。
军分区领导欢送周继舜调省建委(1977年6月)
左起:王立三分区副政委(左2)、 张本林分区司令员(父亲左3)、周继舜地委副书记(左4、后省顾委常委) 、迟志远分区政委(左5)徐俊熙分区副政委(左6)其余不详
父亲任地委、地革委主要领导时,是那些期间历届中共省委委员。与当时的许多地委书记相互熟识、心心相通。刘夫生(湘潭)、董志文(岳阳)、王润民(郴州)、刘质毅(衡阳)…等等。父亲回部队后,我还巧遇已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董志文来零陵,专程由地委常委宣传部长魏凡陪同到家中看望父亲。
那年“反击右倾翻案风”跟父亲路过衡阳, 此时社会上开始混乱,各地开始炮轰领导干部。在衡阳市接待处休息,问负责人:刘书记在这吗?低声答:在。一会儿市委书记刘质毅笑着过来跟父亲交谈好一会。
90年代初笔者任中车株机总组装分厂技术副厂长,陪刘质毅、高继唐(曾在株洲任7年军人市委书记)等三位老市委书记参观电力机车落车。送他们走时报上父亲的名字,刘书记恍然大悟的看着高继唐对我说,你怎么在这?这些当年的地(市)委书记是那个时期各地的标志性人物,如今他们都已远去…留下久久的怀念。
下章节:
二、父亲和军人父辈(8)
4、地方部队的岁月(2)
(7)回归军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