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上次《一次不完美的探寻》,时隔数日,再次成行,只身重登朗公山,了却探寻仓颉庙的心愿。登顶之路正在铺设水泥路面,徒步几十分钟,边走边观景,向下俯瞰,神农镇的村庄尽收眼底,山峦层叠的绿色,红瓦灰墙的农舍点缀其中,伴随着沿途松涛声,好一幅带背景音乐的醉人画卷。
铺设完工的部分路面,蜿蜒曲折,水平如镜,坡下看坡顶,宛如直上云霄,回头望坡下,犹如龙盘绕。
途中的飞来之石,一石悬在头顶,感觉随时可能落地,一石横在路中,让主路不得不分岔而行,两块巨石都凿有佛龛和佛造像。
在美景的陶醉中到了仓颉庙,看到的是发掘后的成片遗迹,一眼望去,原庙规模宏大,布局紧凑,中轴线两侧的配殿及附属建筑没有足够的时间难以数清,本想绘制一个平面图,但是看的眼花缭乱,只有留下缺憾。
遗存构件可见当年庙内的生活景象,石磨、石碾等一应俱全。
探寻仓颉庙,目的是“奔碑而去”,古人建仓颉庙,是为了纪念文字始祖,庙貌虽存遗迹,但飘荡着隆隆的文化气息。仅有的几通完整碑碣,清晰地诉说了仓颉庙的前世,费时两个多小时,把完整的碑文全部进行了抄录,和古人进行了一次无声的对话,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了一趟穿越,得到了难以言说的文化享受。
刻石于明朝成化6年(公元1470)的《重修朗翁庙记》,高147㎝,宽75㎝,厚25㎝,圆首,额刻篆字“重修朗翁庙记”,碑阳叙事,碑阴功德,保存完整,字迹清晰。
刻石于明朝嘉靖40年(公元1561)的《重修朗翁庙记》,高136㎝,宽65㎝,厚25㎝,圆首,额刻篆字“重修朗翁庙记”,碑阳叙事,碑阴功德,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可惜后期整理图片丢失,难见真容。
刻石于明朝天启3年(公元1623)《建修玄帝庙记》,长方形,石灰岩,宽102㎝,高62㎝,厚18㎝,字迹清晰,保存完好,可惜碑是倒着放,头朝下,脚朝上才将碑文录完。
倒放的
支离破碎的残碑,让人看了痛心疾首。
遗存的石灰岩柱础,雕刻细腻,栩栩如生。
通阅碑文,被古人的文化底蕴所震撼,对古人的智慧所折服。撰文行云流水,文采斐然,字字珠玑,妙笔生花。书丹颜筋柳骨,苍劲有力。特别是《建修玄帝庙记》,好似一幅硬笔书法作品,用“钢筋铁骨”形容毫不为过。
篇幅有限,此为片段,朗公山绝美风光,仓颉庙文脉流淌。待到路面全部贯通,打卡朗公山,观美景、听松涛、朗翁庙遗址吸吮文化养料。
张晚才写于202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