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孝清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探知乡土历史,厚植家国情怀——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甘肃历史》教材培训

——兰州新区第二初级中学教师彭孝清培训心得

创建于11-04 阅读296

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

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

   

      2024年11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在金城兰州承办的甘肃省2024年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甘肃历史》教材培训会,来自全省各地的120名老师参加了此次培训,省教育厅教材处副处长赵昕宇、省课程教材中心副主任张炳意出席会议并发言。

      赵昕宇谈到,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强调地方课程与学科课程的结合,以满足地方发展需要,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活动的实施要求灵活性,包括课时调整、教学内容的实践体验以及教学时间的灵活安排。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顺序,注重实践性和学生兴趣。

      本次培训还邀请了三位专家学者,对《甘肃历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分析。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全波作了题为《甘肃历史解析》的讲座,从“何为甘肃”“早期的甘肃文明”“汉唐之间的甘肃”“河陇的世家大族”“安史之乱后的甘肃”“多民族聚居的家园”“路在何方”等方面详细讲述了不同时期的甘肃历史。

      拥有深厚的历史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面,渊博得让人望尘莫及的刘教授三个小时滔滔不绝地讲述,让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仿佛跃然眼前,刘教授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沉寂的历史变得生动活泼,激发了我们对甘肃历史的探究欲望。

      刘教授讲到张家川马家塬遗址,它是包括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和战国时期祭祀坑、墓葬群的大型遗址,不见于以往的考古发现中,为战国时期西戎文化以及秦戎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也揭开了西戎族群的神秘面纱。

      马家塬墓地位于甘肃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桃园村北一个叫“马家塬”的山梁农田上,2006年8月初的一天,一起墓葬盗掘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也就此开始马家塬遗址长达15年青灯黄卷的田野考古工作。今天世人能够对西戎文化有一个比较具象的认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风餐露宿、默默无闻的文物考古工作者。

      甘肃马家塬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依旧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苏向荣作了题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结构与〈甘肃历史〉的育人价值》的讲座,从“义务教育学校课程的类别与特征”“《甘肃历史》的育人价值”“《甘肃历史》课程实施策略”三方面展开叙述。

     苏老师讲到,只有了解甘肃,了解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才能认清丝绸之路上各民族的发展历史,才会懂得在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伟大祖国的土地上,多个民族的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是如何共同组成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爱国统一的中华民族的,才会自觉的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兰州市第七中学副校长,中学历史高级教师胡菊梅老师引经据典,对甘肃的各个历史时期娓娓道来,如同在翻阅一部人类历史的画卷。

      胡老师精彩的“项目化学习案例分析”引人入胜,同时也让我们每位学员认识到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以服务于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最后,张炳意主任做了总结,强调了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加强与实施,提出三类课程(国家、地方和校本)的整合管理概念,旨在打破课程管理和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课程内容的融合。义务教育阶段中,国家对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融合有明确要求,通过实施方案确保课程的全面覆盖与个性发展,同时提供自主课程建设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改革要求,提升教学实施能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挖掘乡土资源,以乡土历史资源为纽带,连接历史事件的大背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直观性和聚焦性的特点,课堂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探寻了解家乡故事,借助多种线下形式的探索和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近距离感受乡土文化魅力,促成从热爱家乡到热爱祖国的自然过渡。

阅读 29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