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太阴寺,国五
太阴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公元386至534年),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都曾进行过大修。 太阴寺座南朝北,属阴,故称太阴寺。
太阴寺院现存建筑有山门、北殿、南大殿。太阴寺北殿在民国五年被烧毁,现北殿是从附近整体搬迁来的一座家庙。
南大殿是寺内的建筑精华,为金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斗拱六铺作。前檐有“大雄之殿”木匾,为金大安二年(1086)镌刻。
南大殿内供奉我国最大的独木金身释迦牟尼涅槃卧像。木佛躯长4米,为金代原物,造型端庄,神态安详。木雕神龛内还完好保存有明代洪武五年绘制的一组吊唁壁画,十分生动形象。
据元代《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碑文记载,这是金大定二十年云公法澍等重修太阴寺、补雕《赵城金藏》时雕刻的一尊佛祖涅槃像,同时雕刻的还有三大士佛像、绘制了南北大殿内的巨幅壁画。
可惜的是殿内极为珍贵的金代壁画在民国十二年被地方乡绅勾结古董商以三千块大洋卖给了荷兰,三大士头部也遭盗割。
可以明显看到三尊佛像头部是修补的,而且是泥塑上去的,修补水平不高,面容很怪异。
近代补绘的壁画,水平挺高的。
殿内右侧,有一尊缺左手的塑像,便是著名的“澍公菩萨”,他就是碑文中提到的曾经的寺内住持法澍。传说太阴寺复建时,几次铸钟不成,因铁水搅拌不匀,难成型。情急之下,法澍用自己的左手搅拌铁液,才铸成寺内洪钟。在他圆寂后,僧众为了纪念他为寺庙作出的贡献,为他塑了这尊坐像(椅子为金代木作),并供奉在卧佛旁,以示敬仰,一直传承至今,栩栩如生。
这把椅子座下有金承安四年(1199年)款识。
院子侧面有元代《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碑
太阴寺是《赵城金藏》的主要雕印地,《赵城金藏》从开雕到续雕、补雕、印制,前后长达65年,经历金、元两个朝代,最后25年就是在这里完成的,补雕和后期整理工作由当时的太阴寺住持慈云及其门人法澍、法满等主持。
所谓《赵城金藏》,是金代刻印,保存在旧赵城县广胜寺的大藏经。大藏经刻成后百余年间共印43部,元世祖中统年间赐给广胜寺一部,共7000余卷。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范成法师发现了广胜寺存有珍贵的金藏,如获至宝,遂把经卷定名为《赵城金藏》。
山西是我国最早出现雕版印书的地区之一,不仅因为山西古代文化积淀深厚,还因为山西盛产雕版印书所需用的三种主要材料,即纸、墨、和梨木或枣木。唐代的典籍中就记载有“绛州之墨,蒲州之油”及细薄白纸。而且在金元时期,汴京的不少刻书工匠迁到未遭兵焚的晋南经济文化中心——平阳府(今临汾运城),金国又置平水县令,所以在平阳周围便产生了几处刻书的地方,以致全国在平水还专门设置了管理印书的机构,目前我国各大图书馆珍藏的宋版、金版书籍中,平水刻书皆是难得的珍品。
至此,2024年8月底9月初山西之行记录完毕,共造访运城、晋城及长治24个国保、1个省保,外观1个国保,记录文字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