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润固中华(一)

李航州
创建于11-03
阅读 28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湖湘润固中华

一、怀化—华夏文明的摇篮和急难转折地

二、洞庭湖农耕文明和中国近代史半部湖南人(略)

      怀化,古称沅州,位于云贵高原东部,长江支流沅江大部,沅江分五溪:潕水,酉水、渠水、溆水、辰水,是长江水系最复杂的一条支流,水网发达,小平原、河滩、盆地众多,孕育了中国最早的渔猎文化和农耕文化。

       这块神奇的土地,不但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此地文明得到一次次繁荣,并在文明的历次危机中,与此地有关的人和事,力挽狂澜,救华夏文明出水火,成为华夏文明的急难转折地,现摘录几个发生在怀化本土的神奇人与事:

1、盘古开天辟地在沅陵

2、伏羲女娲降生于辰溪
3、炎帝故里在会同
4、蚩尤兵败入五溪
5、黄帝、善卷、穆天子、屈原等踏访辰溪寻根访古
6、陶传华夏、凤鸟载日、稻作文化、“天圆地方”宇宙观源于安江高庙
7、书通二酉于沅陵
8、通道转兵入贵州
9、日落芷江
10、杂交水稻出安江
11、和平文化映芷江

1、盘古开天辟地在沅陵

       我们总是这样叙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华夏人文始祖。《三五历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清阳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长期以来,“盘古开天地”只是神话传说,虽有不少史籍所载,沅陵为盘古的故乡的结论,如:1000多年前的《水经注》中详细记载沅陵是盘古的故乡,晋代的《荆州记》“沅陵县居西口,有上就,武阳二乡,唯此盘古子孙,二乡在武陵之北。”二乡为今天沅陵县盘古乡。宋代的《溪蛮丛笑》记载:“五溪之蛮,皆盘古也,聚落区分名亦随民,沅其故襄”。因为这些典籍有结论而没有盘古生活实物遗物佐证,所以尘封了这个盘古故乡,尘封了一个千古之迷。

       2002年夏天,沅陵县丑溪口、荔溪口几个狩猎的村民,在当地山中发现了一处大石锁封住的神秘石洞,盘古才得以显山露水。石锁在山腰的一个乱石丛生的古洞中,呈金字塔形状,大约几百斤重,50多公分高,底部呈正方形,在石锁顶部,有一个拳头大小的圆孔,是用来插锁栓的,倒插在石洞的乱石之中,村民将它移动后,惊奇地发现它原来是紧锁在半米上方的洞穴口上,底部还发现另有一个神秘的洞穴。进入洞穴内,发现56张石床规则地排放在一起,石床是由一块块厚薄一样的石片垒筑而成。更惊奇的是,在一张石床上面,天然形成了一根两人合抱的钟乳石,足有两米多高,如果按照钟乳石形成速度来推算,这根钟乳石至少有了上万年的形成期,那么下面的石床呢?洞壁还有若隐若现的一些文字符号。

       此洞为何时何人所住,人们纷纷把目光锁定沅陵,经中国国家众多的历史、考古、民俗、建筑等一百多位专家和学者细致考证,最终一致认定这个拥有早期人类生存遗迹的古洞穴是盘古居室。

       盘古洞的惊天大发现,填补了中华史前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断层,同样也在向人们昭示着华夏文明根源在大湘西沅江五溪流域。

2、伏羲女娲降生于辰溪

       在人类历史上,世界范围内都流传有大洪水灭世传说,如欧洲的“诺亚方舟”,中国的“葫芦瓜”传说。大湘西民间,一代一代地流传着这此故事:远古时候,人类生产发展了,但人的道德变坏了,于是神仙决定用大洪水毁灭大部分人类,但又要保留人种,就教一对兄妹种一株葫芦瓜,这葫芦生长很快,成熟时竟能躲进几个人。这一年,大雨下了40天,涨起了满天水,绝大部分人都淹死了,只有兄妹二人躲进了大葫芦免于一死,洪水退去后,这对兄妹结成夫妻,又繁衍生息,发展人类,这对兄妹就是伏羲女娲。还有女娲娘娘用泥土造人的传说,那时候,天上通了一个隆,到里到天地长起岩老壳(石头),就像要打落(掉落)了一样,人们感到很害怕,于是女娲娘娘扯了一块蓝布把天遮起来了,他们带领人民克服各种困难,如一连好久的白天与一连好久的黑夜。

     这些远古神话故事,在今天看来,在约1万年前,可能有如下事件信息,月球突然临近地球,引起全球海潮,海水沿河床倒灌,进入内陆,天气异常,连续暴雨,河水猛涨与海水叠加,形成漫天大水,大部分人口淹死。

月球出现在近地轨道,因引力作用引起了地球不规则自转,俗称地颤,地球就出现了极昼与极夜现象,就是很长白天和黑夜。月球近了,地球上看上去月球上的山脉清晰可见,在头顶上的山峰就象要掉下来的石头一样,让人很害怕,后来,月球慢慢远离近地轨道,变成现了的样子,就象天被补起来一样。
《周礼司常》指出,交龙是指相交的雌雄二龙,而古书讲到龙的故事,往往说二龙,而伏羲女娲像,就是男女人首龙身或蛇身缠图,辰溪寺前镇的二龙洞是与龙文化相关的遗迹。
自古至今辰溪城乡就流传傩公、傩婆的故事,传说一次大洪水,人死尽,一对兄妹结为夫妻,两人交合繁衍人类。民间的冲傩和还愿等的巫师活动都要立傩公、傩婆像,传说他兄妹交合感到羞耻,故傩公脸呈红色,傩婆脸呈青色,辰溪码湾乡就有一座太阳庙,在大湘西乃至全国实属罕见,这座庙宇明是祭太阳神和太阴神,而实际所祭的就是伏羲和女娲,这些传说由人间先祖上升到日月神话,因此,祖先的神话成为创世神话,广泛流传到各民族的民间信仰和民间传说文中。
黄河文明起源于成纪说是较为成熟的一种说法,但成纪与辰溪发音酷似,这不能说是一种巧合,可能是迁徒出去的人把迁徙地直接命名为家乡地名。
中华第一龙来自辰溪,伏羲是人祖,以上定论,是神话?是传说?还是历史?如果是神话,显示了中华民族卓越的智慧。如果是传说,留下口头相传中最美好的篇章。如果是历史,这段历史更记录了我们先祖的光辉业绩。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华文化就是伏羲女娲文化,我们可以这样说,伏羲女娲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先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这个原点在什么地方?不用猜,就在古邑辰溪。

3、炎帝故里在会同

炎帝故里在湖南怀化会同已正式得到学术界认可,2010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社赴会同调研炎帝故里,活动的座谈交流会上,王震中教授介绍,阳国胜研究的炎帝故里,会同说主要内容已编入《中国大通史,史前卷》。
阳国胜先生“炎帝会同说”学术专著《华夏共连山、炎帝故里与神龙文化源流孝》经全国50位专家研讨,海内外100多家媒体热评,已于2010年底出版。
摘部分精彩论证:传说古有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笔者提出“炎帝故里在会同”的核心证据就是炎帝神龙氏是连山易首创者,而会同县的连山镇是炎帝首创连山易的地方。炎帝神农氏,又称连山氏,他首创的易名为连山易,会同有连山古地名。
贵州水书《连山易》中反映农事季节周年变化的连山八卦和会同境内现存的八个古庙或古庙遗址呈对应关系。8个古庙是山神庙、天星庙、水府庙、镇江庙、风神庙、雷神庙、地神庙、火神庙,八个古庙的名称和方位与连山八卦完全吻合。山神庙对应艮卦,艮即山,天星庙对应乾卦,乾为天,水府庙对应兑卦、兑指水泽,镇江庙对应坎卦,坎为水,风神庙对应巽卦,巽即风,雷神庙对应震卦,地神庙对应坤卦,坤为土也,火神庙对应离卦,离为火。而且连山八庙所在地的小地名及其地貌特征也与“连山八卦”非常吻合:如“艮”卦对应的山神庙处,正好有一地形似甲骨文字的连山石购,此山脉又名艮山,又如与“震”卦对应的雷神庙处,由于其特殊的地形春夏之交雷电居多,并有雷公山地名,“连山八卦”与连山八庙及其山水地貌环境吻合”,说明“连山八卦”发明于会同连山。
同时,我们发现水书连山易中的“连”“山”“易”三字也是根据连山特有有地貌标志,创造的如“山”字,就是根据“连山石”描画而来。
会同世代流传的《连山古歌》说连山地名得名于“连山石”, “连山地名何故取,山字连在山尖上”。西晋皇甫谧说:“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说明《;连山易》的得名也与这块怪模怪样的连山石有关。
再者,2008年有村民在连山坛子墙遗址附近捡到一个直径为3厘米的小陶罐,其底部有一个呈逆时针旋转的阴阳太有机极图,其形态与水书《连山易》中太极图一致,经有关专家确认,此陶罐的年代为商代,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太极图。
仅凭以上这些,足可以证明会同连山是连山易原创地方,也就是原创者炎帝曾长期生活在会同连山一带,并逐渐兴起强大。
《神龙百草经》记载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毒,后教民广泛种植。茶文化渐渐发扬光大。现在,会同的茶叶发展的十分普及,在大湘西一带,较为突出,这应当是茶树原生地与茶祖原生地的一个交集点。
炎帝“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每天在正午人口聚集的中心地带互相交换产品,这个时刻人们容易记住,又有充足的时间赶到交换地,交换后还能在天黑之前赶回去。这个中心地带就在“黔中”,今黔阳古城,黔,黑水,就是沅江,由于来水众多,沅江中下游水很深,呈墨绿色,接近黑色,故名。黔中就是沅水的中心地带,那时人们以渔猎和农耕为主,居住在五溪地区的潕水、酉水、渠水、溆水、辰水等沿河两岸,河岸就是道路,黔中位于潕水和沅江的交汇处,大致位于五溪中心地带,交通便利。老百姓觉得生活方便多了,炎帝把交换物品的地方称作市,钱币就用贝壳,后来农村的赶集就是由此发展而来。
炎帝,华夏人文始祖之一,又叫神农氏,连山氏,厉山氏,是与黄帝时代相距不远的部族首领,后代炎帝在与蚩尤的战争中失败,后与北方的黄帝部落联盟终于打败蚩尤。华夏统一,其后人民自称炎黄子孙,神农尝百草,为人治病,教民耕种、渔猎,发明连山易,指导人民生产生活,为农、渔、医、易、陶瓷鼻祖,深受人民爱戴。就在怀化会同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炎帝兴起了。

4、蚩尤兵败入五溪

蚩尤部落是与黄帝部落同时代生活在今河北,山西及山东西部的一个农耕部落,称九黎。冶金、科技等很发达,同样他们祖先是从辰溪迁徒出去的,蚩尤与炎黄联军在逐鹿之战中战败被杀,群龙无首的部下一部分逃到朝鲜半岛,一部分投降,融入黄帝部落,还有一部分沿原路逃回老家,由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过洞庭湖沿沅江到家乡五溪地区。那时候,到处是原始森林,河流是便捷的交通道路。短暂休整后,因人口较多,为躲避炎黄部落追杀,从此地向北、向西、向南扇形分散奔逃。他们的后代主体民族是苗族,还包括土、瑶等民族,大体分布在湘西、湖北、重庆、贵州、广西,半环绕怀化的地区,使蚩尤文化得到保留和传承。大湘西怀化五溪地区也有大量蚩尤后人,苗、瑶等族,在后来的历史中进程中,当地苗人遭到汉人驱赶、剿杀,人口有所减少。现在芷江县明山路一带在明、清以前是荒芜的城郊,老人说,那里是专门杀苗子反的刑场,大批战场上俘来的苗族精英在此就义。湘西凤凰的南方长城,防的就是蚩尤后人苗族,可见麻阳、凤凰一带苗族也是很多的,他们从这里迁徒到黄河流域,战败后,四散奔逃,不屈的一支退回家乡,短时休整,然后四散迁徒,这一支几千年来一直延续到如今。当有人问当地人是如何到如今的生活地时,回答也很直接而干脆:“一路逃呗!”
蚩尤,能征善战,被誉为战神,部落人口多,文化、科技发达,黎民一词是九黎称呼的引申。蚩尤部落战败后,只有退回沅江流域,武陵山地区,贵州等地的一支完整的保留了蚩尤文化,如贵州黔东南西江苗寨、岜沙苗寨等,是华夏文化多样性的宝贵财富。

5、黄帝、善卷、穆天子、屈原等 到辰溪给寻根访古。

最先到辰溪考证伏羲和女娲故里的是黄帝,据史书记载:黄帝曾经游过华胥之国,赏咸池之乐。自古都认为黄帝游过华胥之国是所谓梦游,但在辰溪民间传说,黄帝游华胥之国是历史事实,根据退休教师郑芳福对他家里曾经保留过的龙船乡志的记载,黄帝游华胥之国时,经过辰溪的龙船岩,帮助龙船岩人,这才有龙船岩人首开划龙船壮举,形成中国人划龙船传统。今辰溪有咸池山等地名,咸池之乐很可能是辰溪民间流传至今的“阳戏”,阳戏是傩文化,发源于傩爷、傩娘,也就是伏羲女娲。
除此之外《穆天子》还记载了穆天子游了辰溪舂山以后到游黄帝之宫。(那个黄帝之宫应该就在辰溪一带,不可能是北方的黄帝之宫)。
第二个到辰溪探龙的是善卷,善卷是尧的时代的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善卷是湖南常德人,家住常德、德山,也就是现在常德枉水旁边,有史记载,当年尧曾经到拜访过善卷,并尊其为师。舜得天下以后,知道善卷曾经是尧的教师,又欲把天下让给善卷,善卷不从,怕惹麻烦,干脆隐居起来,隐居起来的善卷到辰溪来了,来干什么?辰溪民间传说是到辰溪考证伏羲和女娲的史实,探求中华龙之源。限于当时条件,没有考证出什么,最后老死在辰溪,埋在辰溪大酉山里,九峰之一鼓山左侧,墓呈圆形,面向沅江。为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历史名人,古代辰溪人于三国时期在诸葛亮的主持下曾经在辰溪大酉山为其修建了一座善卷祠以纪念他。
追随黄帝、善卷到辰溪考证伏羲女娲史实的第三位历史名人是西周的穆天子姬满。穆天子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大旅行家,穆天子周游天下的目的是考证伏羲和女娲的史实《穆天子传》有记载:“可宗又号之曰:穆满,示女舂山之珤,诏女昆仑口舍四,平泉七十,乃至于昆伦之丘,以观舂山之珤。赐语:“晦”,天子受命,向南再拜”。有专家注解:舂山,《山海经》作钟山,舂山就是大酉山主峰,因为它象一口放在地上的大钟而得名,现在有叫天穆山的,也有叫羊牯脑的。大酉山九峰之一的另一座山峰,名叫鼓山,也就是《山海经里的》“又西北,四百二十里钟山,其子曰鼓”的鼓山。辰溪传说:穆天子来时用他的八匹龙马拉了一大车竹简资料,快到大酉山时,累死了六匹,现在埋六匹龙马的地方叫六马坡,简称“六坡”,现辰溪县潭湾镇上首。穆天子除了把带来的资料藏在辰溪大酉山的洞里外,(后来伏胜辗转数千里,把秦书简藏于大酉洞,小酉洞中,可能受此启发),还在临死之前交代他的儿子,要把他的坟墓建在流沙溪源头的洞中,然后在外面修座山一样的坟茔,堵断通向天堂的路。
由于穆天子用自已的坟墓挡住了通向天堂的路,这才有屈原有离骚里哀叹:“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离骚》第九段)穆天子还到过辰溪县柿溪乡,赐一种白色的竹子给当地老百姓种,故此当地的溪谷平地叫白竹坪、溪叫白水,屈原在《离骚》里,有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的白水指的就是这条溪,后代许多人没有办法解释这句的时候,就用白水的原型是黄河来搪塞。
    屈原到过辰溪几次?目的是什么?一共是四次,目的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第二志愿而来辰溪的(第一志愿当然是忠于楚国)第二志愿是:“愿曾思而身远。那就是到辰溪来效仿五帝他们那样探求伏羲和女娲的史实,寻找中华龙的故乡。(关于探求伏羲和女娲的故里一事,自五帝以来直到东汉,非常盛行,这个结论可见闻一多《神话与诗》)。
    历史上还有诸葛亮、王阳明等众多文人墨客到过辰溪来寻根寻龙,他们是来寻伏羲女娲华胥之国的,他们的动力来源于史书记载或民间传说。黄帝,华夏人文始祖之一,与伏羲女娲时代不远,他的行为具有相当标准性和权威性,这从侧面佐证了伏羲女娲生于辰溪。

    6、陶传华夏、凤鸟载日、稻作文化源于安江高庙

     高庙遗址位于怀化地区黔阳县(今洪江市)安江镇东北五公里的岔头乡岩里村,地处沅水北岸的一级台地上,分布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距今7800年至5200年。高庙遗址于1985年9月,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91年、2004年、2005年先后对其进行了三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高庙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为主体的丰富遗存,所处年代跨越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出土了1000多件文物,包括中国最早的白陶,距今7400年的炭化稻谷,白陶纹饰以太阳、獠牙兽面、凤鸟、八角星为常见,它创造了42个世界之最,2006年1月11日,高庙遗址获2005年度考古界七大成果之一,排名第二位,2021年7月11日,高庙遗址入选庆祝中国考古百年湖南省十大考古发现。
    高庙文化可以说是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最重要,影响渗透后世最深远的考古学文化,高庙遗址中发现的白陶更具有史诗级的意义,它从沅水流域起源向外传播扩散影响到淮河以南大半个中国,河姆渡文化可能都受到他的影响,从而建立起沅水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对我国史前及后世精神文化影响深远。而陶器上的戳刻纹饰图案是我国史前人类艺术经典和思想宝库,也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艺术高峰,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元素的构成具有重要价值。高庙遗址出土的白陶弧顶罐陶片刻着伏羲的“伏”字标志,说明伏羲女娲文化在沅水流域已经产生和传播,高庙文化和伏羲女蜗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还有城墙花纹,城墙上有宫阙、翘角,还有祭坛,二十一层高的建木天梯,在遗址中发现了建木天梯的底座,表明高庙文化已经出现了祭祀、雕刻、陶冶、木刻、船只、商贸、农耕等各项产业分工,这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表现,拥有宫殿和祭祀就是都城和皇权的象征,说明国家与部落已经形成。
    农耕与陶瓷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元素,伴随华夏文化的整个发展史,制陶为用是生产生活的客观需要,制陶技术是当时社会的最高科技。最早的陶冶技术是由炎帝神农发明的,《周书》说神农“耕作而陶,埏值为器”,《周逸书》说神农“作陶冶斤斧,耒耜组耨,以垦草莽”。说明年代越早的陶器文化越接近神农炎帝文化,上文说到炎帝故里会同,就在高庙遗址上游不远,炎帝部落就在这一带发展、生活,高庙遗址在一段时间内很可能就是炎帝部落的都城。
    白陶经过后世,技术不断改进,烧出了品质更好的瓷器广泛使用并流向全世界,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可见白陶对全人类的贡献和影响力之大之广。
    凤鸟纹是高庙具有标识性的主题图像,由初始抽象的表现,到后来完整的纹饰,高庙凤鸟清晰的演变规律,为史前凤鸟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
    太阳纹在高庙早期的陶器上经常出现,大多是单个的太阳图像,从高庙文化中期开始太阳常与凤鸟构成二元图像,它被置于凤鸟双翅上,寓意凤鸟载着太阳飞翔,就是说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就是有个神鸟载着太阳飞翔,这就是中国上古神话日载于鸟的生动写照,也就是以文物向世人指明了中国上古文明发生地就在安江高庙。
    高庙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7400年前的炭化稻谷粒,并在上层陶器上发现了大量稻谷留存,这是湘西地区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稻作文化遗存。说明至少在7400年前沅水流域出现了稻作文化,从高庙遗址的规模看,上古高庙附近,最多生活着4万人,要养活这么多人口,并且有序的生产、生活,单一的渔猎收获已不能满足需要,必须有大量的稻田和成熟的耕作系统以及社会运作管理模式作支撑,安江盆地和沅水河谷两岸水源丰富的平坦地被开垦出了大片的稻田用于耕作,这在上古人类发展史上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的发展,人们沿沅水向下,生产重心逐渐转移到更宽广、更利于农耕的洞庭湖地区,形成洞庭湖农耕文明,使华夏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在中国早期最重要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高庙下层遗存早期陶器上出现了,迄今为止年代最早(距今8000年),形态最原始的刻画——八角星图像,它由方、圆两种符号构成,和太阳纹近似,但其内部有两层图像,最里层为一个方框,以表示大地四方,方框外则被一个圆形环绕,表示圆形的天。出土实物表明:高庙先民是远古时代天圆地方宇宙观的初创者,出土的实物是他们对自然认知能力的真实写照,这个宇宙观在现代天文学之前是中国最重要而普遍的观念,中国历代的钱币——铜板,就是按照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设计而来,圆形的外廓,中间打方孔便于穿绳,寓意天圆地方,人法天地,也要外圆内方。
    高庙先民最先创造了白陶和各种祭仪用陶礼器,形成了上古大规模的稻作文化,修建了大型祭坛,发明了太阳历,创建了以太阳、凤、等为核心的中国上古图腾崇拜,初创了天圆地方宇宙观,发明了一系列传诸后世的数理法则和艺术构图法则,这些初创与发明元素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精华,代代相传到如今,他们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诸要素密切相关,是追溯中华文明根脉的重要物证。
    高庙遗址是7800年前中国最早象具化的信仰,与后期大半个中国都发生了关系,与长江中下游后期文化有相似的因素,开启了整个长江信仰的传统,如果中华文明上溯到7千年前,那么文明的中心就在以高庙为代表的长江中游文化圈
    高庙遗址被考古学界公认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不排除中华文明起源于沅水地区。
    

7、书通二酉于沅陵

相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一日与宫人在咸阳微服私访,晚上,就住在咸阳街上的馆舍中,天黑一会儿,他去茅房大便,听到旁边一间舍房内住着的两个外地儒生对话,说反正闲着无事,何不以易演帝?就是用易预测皇帝。一个儒生演测后断:帝不宫中,另一个演测后断:帝正在出恭(大便)。秦始听到后大惊,当夜奔回宫中,又惊又怕,想:如果刺客用易测到帝具体位置,然后行刺,那不是很危险吗?(当时六国的许多人都想行刺秦始皇)于是焚书坑儒就施行了,1460余名儒生被坑杀,三易中的《连山》和《归藏》被禁,只留下《周易》流传至今。
当时朝廷博士官伏胜昌着生命危险从咸阳偷运出书简千余卷,辗转跋涉,藏于沅陵大酉洞和小酉洞中,使先秦文化典籍得以流传后世,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出于此。这些书简在秦灭汉兴时献给汉高祖刘邦,刘邦在获得伏胜所献大量书简大喜,亲自将二酉藏书洞封为文化圣洞,将二酉山立为天下名山。从此以后,二酉山,二酉洞就成为天下圣迹,成为读书人毕生向往和追求的地方以后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前往二酉拜谒更是络绎不绝,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山上一度建院立阁,修堂造亭,香火旺盛。为纪念伏胜修建的伏胜宫和为保护二酉洞修建的藏书阁,就是典型的建筑代表。
书通二酉事件,保存了大量华夏文明优秀文化成果,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智慧与典籍,在华夏文明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8、通道转兵

    怀化通道是一块红色宝地,1930-1934年间,三支中国工农红军队伍途经通道,通道会议和通道转兵彪炳史册。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进入了通道时,已历经了2个多月的艰苦行军作战,尤其是湘江血战使红军战斗力大力减弱。此时,敌人又在靖州,会同,绥宁一带设下围击口袋,妄图一口吞掉只剩3万多人的中央红军,危急时刻,中共中央于12月12日在通道召开紧急会议,采纳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中央红军于12月13日由通道转兵进入贵州黎平,打破了敌人妄图在湘西围歼红军的计划。
    通道会议和通道转兵,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生死攸关的重大转折,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通道转兵,转出了新路子,转出了新天地,一代伟人毛泽东从这里重新崛起,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成功。

9、日落芷江

大湘西素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为通往大西南之主要门户,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由于背靠国民政府战时首府重庆,又是通往西南的战略要道。随着战事的发展,怀化成为扼守西南,支援抗战前线的重要战略基地,历史选择了怀化,而怀化这片神奇的土地和英雄的人民不负历史重托,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上演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传奇。
抗战中,怀化是全国的区域性避难中心。它有如一艘“诺亚方舟,庇护了数十万的难民,伤员和大量战时急需的生产力。中国和盟军以芷江机场为基地,对全国的抗战给予了有力的空中支援,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的重要目标,是抗日战争重要的空军战略基地。在这里,中国军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湘西会战的胜利,敲响了侵略者的丧钟。1945年8月21日,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盼望已久的重大历史时刻——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投降仪式在芷江进行。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怀化见证了八年抗战的烽火硝烟要铭记了中国和全世界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斗争伟大胜利的辉煌。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相继陷落,大量难民和机构取道湘川、湘黔公路和沅江西迁。怀化作为战时大后方和通往西南的战略要道,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国民政府军政机关和人员西迁的重要站点,一时间,怀化各县呈现出人口激增、工商云集的空前繁荣的景象。怀化一度成为全国区域性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是大批机构迁入,沅陵、辰溪、溆浦、芷江成为沦陷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内迁集中之地,二是收容了大量伤员和难民,怀化于1938年3月开始收容6省难民,芷江、新晃、辰溪等县都设立了难民收容所,临时伤残军人教养院,收纳伤员和难民。三是大批的工矿企业迁入。抗战初期、以机械制造和纺织为主的工厂沿沅江大批迁入怀化的沅陵、辰溪两地。从1938年开始,上海中国机器厂、新成布厂、汉口精益铁工厂等30余家企业相继迁入沅陵,一度达到一百余家,迁入辰溪的有汉阳兵工厂、华中水泥厂、上海亚洲制刀厂、中亚机器厂、河南农工机械厂等50余家,职工近万人。当时辰溪工厂林立,一跃成为湖南战时一个颇有生机和重要工业城镇。《大公报》载:“自抗战以来,前方工厂相继迁辰,目前工厂林立,纵横10余里,每值华灯初上,恍如武汉三镇之夜景。还有安江、新晃、洪江等地都迁入了大批工厂。战时内迁的大批企业,不仅为战时军工用品和民需用品生产,支援前线,安定后方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而且这门类齐全的工矿企业对改善湖南乃至全国的工业布局起到了一定作用。四是怀化成为当时遭到重创的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安全场所,一些大、中、小学纷纷搬迁怀化。
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在大湘西的活动也较为活跃,1938年10月,中共湘西工作委员会在沅陵成立,加强了党对湘西抗战救亡工作的统一领导。1938年11月20日,由八路军高级参谋,徐特立筹建的驻湘通讯处从湘潭迁沅陵。
1944年7月,衡阳机场失陷后,芷江机场成为盟军唯一未被日军占领的前进机场,成为中国中南部的最后一个空军保垒和华中空中军事指挥中心,在对日战略攻防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自1944年5月2日至1945年8月14日,在1年零3个月的时间里,据不完全统计,共出动战斗机、轰炸机1200余批,4100余架次,出色地完成了夺取制空权,空中歼敌,对粤汉、湘桂等铁路、公路运输线的轰炸和封锁,切断日军后方补组,阻滞其南下西进和支援中国陆军地面部队作战等项战斗任务,毙伤敌军数以万计、击沉,击毁敌运输舰船、坦克和军车数以千计、击落、击毁敌飞机328架。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4月,日军为夺取芷江机场,发动了“芷江作战”,中国方面称为湘西会战,又因战场主要在雪峰山、故又称“雪峰山会战”。1945年4月9日,日军集结5个师团,3个混合旅、总兵力约8万人,兵分3路,从宁乡、益阳至邵阳、新宁1300余公里的扇形地段实施全面攻击,中国军队9个军,18个师,总兵力约10万人进行防御、6月3日,湘西会战以中国军队的胜利而结束。
龙潭战役是湘西会战最为关键的一次战役,主战场在溆浦龙潭,包括相邻隆回、洞口境内相关连的战事。安江作为前线指挥中枢,当时驻有第4方面军司令部,74军、新6军、100军指挥部及大量后勤保障单位。
    湘西会战历时55天,此役共歼灭日军28174人、其中毙敌联队长2人、俘敌官佐17名、工兵430名。中国军队伤亡8000余人。湘西会战重挫了日军锐气,写下了中国抗战史和中国近代史极其光辉的一页,此战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战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重要战役,彻底粉碎了日军攻占芷江机场,威胁陪都重庆的企图。标志着日本对中国战略攻势的提前结束,美国《纽约时报》对此评论为中日战争的转折点。此战之后,日军被迫缩短战线,转入守势,会战的胜利,彻底打破了日军吞噬中国的迷梦,加速了日军投降的进程,也预示着中国抗战胜利即将来临。
1945年8月15日,日本不得不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0日,何应钦,肖毅萧及新闻记者50多人,乘飞机从重庆抵芷江,当晚,何应钦召集军事会议,设立了“陆军前进指挥所”负责全部受降事宜。
8月21上午,日本降使今井武夫一行飞抵芷江。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肖毅萧代表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在七里桥空军俱乐部主持受降会议,今井武夫呈交侵华日军战斗序册图表,也就是在华兵力分布图。中国确定了16个受降区,全面接受日军的投降。
芷江受降的消息传来,举国欢庆,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一切爱国力量参与的抗日战争,以中国的最后胜利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彻底失败而结束,这也是近代史上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不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一举洗雪了自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以芷江受降为标志的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民族自豪感,促进了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
抗日胜地重千秋,大湘西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在这片热土上写下了中华民族的反侵略史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光辉的一页,是当之无愧的抗日圣地。包括大湘西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表现出来同仇敌忾,不屈不挠、敢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世代铭记,永世颂扬!

10、杂交水稻出安江

建国后,我国人口迅速增加,粮食消耗增加,加上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对生产的破坏,粮食缺口很大,人民普遍吃不饱饭,提高粮食产量是当时中国重大而迫切的课题与需求。
怀化安江农校袁隆平经18年艰苦努力,终于研究出杂交水稻,显著提高粮食产量,人民终于吃上了饱饭。
安江农校是世界杂交水稻的发展源地,当代神农、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在安江农校工作和生活了37年,他成功研究出杂交水稻,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人民粮食安全,保证人民温饱作出卓越贡献。

11、和平文化映芷江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潮流,但是国际霸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依然存在,宗教极端主义,民族主义等引起的冲突和战争威胁着世界人民的生命财产,世界需要和平,人民渴望和平。在这种形势下,怀化人民先知先觉,2003年,率先把抗战文化升华为和平文化,举办芷江国际和平节,并形成机制继续举办。又成立整合、发展和平文化的湖南和平文化研究所,产生大量和平文化理论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交流,扩大和平理念。
武为止戈,止戈即得和平,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与民族,又拥有强大的武装,能节制、制止别人的侵略战争行为,那么,和平就来临了。
五溪大地掀起的和平文化运动,必将为世界和平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五溪文化将迎来又一次繁荣,推动华夏走向下一个辉煌。
综上所叙,这些对华夏文明发展具有决定性,关键性作用的人和事集中在怀化五溪大地发生,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抑或是怀化是块神奇的风水宝地?
一个误区,秦以来,近两千年的时间,中华一直以黄河文明为主,在山高林密的沅水流域,渐渐被淡化,成了远离文明的五溪蛮地,大湘西成了匪乱的代名词。
民国以来,因怀化是滇黔孔道、全楚咽喉,战略位置很重要,护国、护法战争,都是以攻占怀化等地区为战略目标,相应地,在这一地区征兵,反复战争,大量武器、士兵流散民间,成了匪害。后来我人民解放军在大湘西花了极大代价,才肃清匪患,以至于后来建地区命名时,人们引用古语:蛮夷之地、怀柔教化,简称“怀化”。殊不知此地是中华文明的源泉,在数千甚至数万年间一直是人类最发达的地区,代表早期人类发展成果的最高成就,是渔猎文化,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华夏文明的龙文化,易学、中医、茶文化、陶瓷文化等精髓都产生在这里,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一个政权或组织或一个人,一旦与怀化这片土地有交集,如有神助,有危机的立刻化险为夷、并焕发出勃勃生机。每当民族有危难时,怀化就会孕育出救民出水火的人和事,怀化真是当之无愧的急难转折地,是中华民族的福地,福地怀化,也是华夏文明再一次崛起和世界和平的希望。

                                  李航州

                               2024年10月

阅读 28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