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洛文献粮献银元

云影峰光
创建于10-18
阅读 594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徐水文史资料第二辑徐水的摄影业有这样一段文字:1956年,县文化馆配备了摄影人员,添置了照像设备,以摄影师舒炳义为主进行新闻报道宣传。自此,徐水有了本县的摄影宣传报道队伍。

1958年,徐水县摄影业进一步发展,县有关单位也有了摄影人员。当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徐水视察时,舒炳义等用小型像机拍照、报道,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

这几年我一直在搜集有关徐水的老照片,同时也关注徐水历史的内容。就我所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徐水县从事新闻摄影的有舒秉(炳)义,他的儿子舒森是我同事。见到舒森老师,打听过他父亲是否留有老照片,舒森告诉我,由于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间那段特殊年代,他父亲拍的照片都毁掉了。自2023年6月1日加入徐水区党史馆筹备工作,到徐水档案馆查阅资料,有幸看到当年舒炳义拍的照片资料,并有河北青年报给舒秉义的回信。我在其中看到一组舒秉义老先生拍的人物专题“梁洛文献出粮食和银元”,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买到一本《一个更伟大的开端~记徐水人民公社的诞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采访组,1958年10月1日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其中就讲到梁洛文献粮献银元的事件。笔者之前美篇文章尘封已久的一封信,就是记述的舒秉义所拍照片。

尘封已久的一封信

下面将这本书有关梁洛文的文章记录如下。

原题目: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十二、最引人注日的现象

       徐水人民公社建立之后,工农业和各方面工作,都有了个飞跃的发展,但是更引人们注意的,是人民的觉悟有了迅速的提高;共产主义的思想,象初升的太阳一样,光芒万丈,普照四方。 

       在这里,无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各个都是朝气蓬勃,精神抖擞。 

       在这里,到处洋溢着“天不怕、地不怕,看见猛虎打三架”的英雄气概。共产主义之风,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罪恶的资本主义思想,封建礼教和道德,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被最后的消灭着。“视党如命,爱社如家”已经成为人们共同的思想,也是唯一的思想。

         老汉见了伟大英明的颌袖毛主席光临徐水,人民公社的建立,病的也没有病了;该入幸福院的,坚决要求再干上几年,给共产主义之花,培土浇水,让他生长壮大。小孩欢庆人民公社的建立,再也不去打那些紫红色圆圆鼓鼓的大枣了。他们说:“枣树是公社的财产'。男女青壮年,更是人民公社冲锋陷阵的主力,那里用人,就到那里去:修水库、打机井、办工厂,甚至成年离开家乡,去支援兄弟市县工农业建设,他们说:“哪里都有共产党的领导”“哪里需要, 就到哪里!” 

        英雄的徐水人民,共产主义觉悟飞跃的发展,给人们指出了一条真理:这就是公有制度的建立,给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大道,给共产主义思想发展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公社,不仅是生活单位,是共产主义的萌芽,而且更是共产主义学校。 

      因此,在人民公社成立不久,短短的时间兰中,出现了无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梁洛文献粮献银元, 就是千百个事件中的一个。 

       8月4号,谢坊成立了人民公社。当天夜晚,全村人民集会庆祝,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整整一宿。第二天人们的干劲,更是冲破了九重天。 

       过了两天,中共村支部委员会正在开会,一个五十多岁、身体非常健壮的老汉,走进来了。这人就是泥水匠梁洛文。 

“有什么事?”公社王书记,亲切的问他。 

       梁洛文稍微迟疑了一下,说:“我有几千斤梁食,四百多块银元,想献给公社。”

        开会的人,一时睁大了眼睛,又惊又喜。坐在会埸上的副营长梁克勤,更是丈二的和倚---摸不到头脑,心想:“ 爹攒了这么多钱,我怎么一点也不知道呢” 。

        这件事发生在梁洛文身上,人们就更加信服人民公社的巨大威力,倒转乾坤的本事了。 

        说起来,话儿长。梁洛文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住在村北一座大庙旁边,种着庙里的一亩地,爹给庙主打钟。不久,爹去世了,他檵承了爹爹的职务,每天傍晚、夜深、五更都要起来敲钟,初一、十五打扫庙门。每天,他看见那些有钱的太太老爷,来到庙上都是为了乞求儿孙满堂,福禄高照;而穷苦的农民,却乞求神灵降福,摆脱苦难辛酸的生活。梁洛文和那些穷苦农民一样,向往一个发达的日子。 

       尽管他终日的苦干,煞费了一切心血,但是那个姓祁的地主,还是时常的骂他。但为了那一间房子、一亩地,梁洛文只好忍气吞声。从此,他就更加想着:“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土地呢?” 

       他为了这些未来的美好的生活,日以继夜不停地奔波着。白天干了整天活,已精疲力竭了,但是,在财主们已经熟睡了的时候,他还在磨豆腐。这样的生活整整过了十多年。接着他又做了泥水匠,更是不顾风霜雨雪的拍打,到处奔波,一点也不让自己的两支手有个安闲的时间。这样一来,到解放后土地改革的时候,他已成为一个有一辆大车、一匹骡子和三十亩地的中农了。这时,在他手中,还积攒着四百多块银元。他想,往后每年买上两三亩地,然后再花些钱,用自己双手盖起全村最漂亮的青砖到顶的大瓦房。 就是死后,人们也忘不了我梁洛文哪!最后再留下一笔养老费,要是那个儿子对自己不孝顺的时候,就拿出两块银元,当着他们的面,敲个叮叮当当乱响,你看他们孝顺不孝顺。 每当他想到这里,便会心满意足的笑了起来。为了这样,他把四百多块银元装在一个坛子里边,趁着黑夜偷偷的埋在后院的墙角下边。这个事,连自己的老伴都没有告诉。 

        正当他幻想着那花团锦簇的图景时,他的儿子梁克勤却走着另一条道路---在抗日战争的年代里,便参加了地下党的组织,从事民族解放斗争。1955年,正当梁洛文在城里酒厂工作的时侯,儿子克勤找他来了。 

       克勤见面和爹说:“村里办合作社,我们入社吧!” “入什么社?”梁洛文一时摸不清这是什么事,便回问了一句。 

        梁克勤认真的解释了什么叫合作社?合作社有那些好处。当他说到要将大车牲口土地交给合作社时,梁洛文可急了,斩钉截铁的说:“我不入社,我的大车牲口谁也不准动! " 

      父子俩个有些翻脸了,克勤当时就回家来了,爹也没留儿子吃顿饭。 

      儿子走后,梁洛交的脑子,就象开了闸的河水一样,上下不停的翻滚---土地、牲口、大车,…·乱作一团。过了两天,他仍放心不下邢些财产,请了假,也回家来了。一进门,车没有了,票子也没有了。等儿子回来,劈头就问: 

“车呢?” 

“入社了!” 

“骡子呢?” 

“也入社了!” 

“妈的,我辛苦了一辈子,为的什么?你这个败家子。……

克勤一看,来势不好,转身就溜出去了。 

        梁洛文气的往炕上一躺,饭也不吃,总是想不开。“家财就这样轻轻地败坏了吗?”这时,他更想起了后院埋着的银元。 “谁也不能告诉,留着我老了用。” 

        第二天还是照常的苦思苦想,想的发傻。 

“表哥!什么时候回来的?”原来克勤跑出去,把表叔请来做说服工作来了。 

“快起来吃点东西!”表弟把梁洛文从炕上拉起来,吃了点东西。哥俩便谈起来了。 

他们谈起小时给庙主打钟的生活;穷人为啥被压迫…。

       梁洛文听着听着也觉着走共同富裕的生活是有道理,但再看一看当时的世面,还有些半信半疑:富有的,可以吃干饭,没有的还要喝米汤;富有的可以住砖瓦暖房,没有的还只得住在茅草小棚里。 

      去年腊月,老汉的老伴病了,临要死的时候,一句话也不出来。打了一针盘尼西林,妻子睁开了眼睛,老汉: “老夫老妻的,有话说吗?”老伴指了指夹壁墙,那里藏着十三袋谷子。这些也是她背着爷们孩子,藏起来的,以防万一的灾准。直到临死时,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丈夫。 

       8月4号,这个不平凡的日子,梁洛文回到谢坊,一看村里完全变了样,真象个小城,墙头上到处是画,是诗歌,房子粉刷的非常干净。老年人入了幸福院,小孩子进了幼儿园,吃饭有食堂,做衣有缝纫厂。老汉在路上碰到了八十二岁的张老孝,他很受感动。他想,象这位无依无靠的老人,在旧社会恐怕早就饿死了,而今天张老孝却住上了幸福院,每日三餐,而且早晚还有人照料。 

         事情尽管如此,老汉还没有决心献出自己私下保存的财富。还想:“这些银元给小儿子成家立业;下余部分仍留下养老,供给一时的急需。”可是再看一看那些天真活泼的红领巾,他们象父兄一样,对新生活无限的热爱,为了便利车辆通行,苦战一天一夜,建成了红领巾路。 

       新社会的一切都在迅速的演变,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这时梁洛文才真正的开了窍,认识到只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才有最大的幸福,人们才能真正的尊敬你,自己才算有了真正的依靠。 

        梁老汉自从献粮献银元之后,心情更加舒饧,劲头更大了。他自愿留在公社里参加建设。他和社员们一起修建了一座红星猪场,接着又连夜修了火箭猪埸。老汉看着还不够理想,又在猪场的走廊中,做了一对狮子,摆上了两盆水仙和两盆荷花,显得格外的美丽。全国各地来此参观的人们,没有不赞扬这个猪场修得漂亮,工艺精巧的。 

     梁洛文盖完猪舍,又参加了村里水电站的建设。在秋后,他还将用自己的双手,和社员一起,建造公社最漂亮的楼房。 

      象梁洛文这样事儿,几乎是乡乡社社都有。高林村李老大娘献珍珠;曲水张洛尚老两口子献粮;有的人献出金元宝;甚至有的把油、盐、酱、醋也交给了食堂。据徐水人民公社不完全的统计,群众共献了银元7000块,黄金100多两,还有很多粮食等等。

采访舒秉义

毛主席视察徐水,中间女同志就是舒秉义女儿舒秀梅。

阅读 594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