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莲池书院复刻康熙安肃县志,据上海图书馆馆藏。下面是卫一统所做序的照片。
重修安肃县志序之二:崇祯癸未(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白登,卫一统。
武遂郑襄敏公,开府云中,复督师白登历十年余所,虽政绩遍天下,而光显于晋多,时筹边御寇不愧唐之郭令公,真西山一带长城至今犹食其利,军务之暇,师生父子杯酒燕坐有所触发,辄形诸歌味,或凭吊忠孝节义,则补大浴日之怀可挹也,或流连月夕花晨,则景星卿云之致可掬也,或嘉庆民安物阜,则光风齐月亡襟可玩也,或指顾西风黄甲,则铁马金戈之氛可仰也,思到云蒸笔落霞起,人思得只字如获拱壁焉。余生也晚未能亲炙有道,搜览全集得于父老之传闻残编之载,议片言半叶俱魏(一列未拍到,待后补)曰武遂信有才茂然地,以人灵人以地杰,钟才如是,凡名山之横峙,大川之环流,与夫突兀奇峰之胜,既梵宇林麓之幽栖,当未易屈指而数也,坤维毓灵,高贤辈出,凡先襄敏公而生,后襄敏而起者更未屈指而数也。私心每向往焉,安得尽武遂之人与物而识之,后筮仕宦途遂难自主,一官草芥万里风霜,策骞西蜀,探谪仙之,芳迹回步,孤竹吊西山之片石,心冰冷学念渐荒意,欲倦还教子,还认幼学中,所识人物体而行之以缮修故,吾而当事者犹以年正当强才,堪驱策复有遂之游矣。余又私自喜曰,游襄敏之里,读襄敏之遗,向之神往焉,而未遂者或天假之绿,而令余尽探其奇乎。下车即进师儒绅衿,坐而问之,不止问襄敏也,而答亦不止襄敏也。于是有学贯天人之秘诗,分李杜之席以泽宇,邢先生进者矣,有奏议者张纲之英风文章,欧阳之正派,以诚轩郑先生进者矣。有览辔则奇诚之孤,陗魂摩掩则伏隅之贼,授首以还朴张先生进者矣,幽芳孤赏落落多英,尤有足人把玩者,弟姓字未遍海内不敢轻进焉,余闻之随函询其著作遗编,则文寥寥也,嗟乎!载籍灰于秦火,文献惨于敌锋,无怪乎其寥寥也,因寻武遂之旧志而读之,当日之志已阙略难言,后又经百余年不修仍寥寥也,若是则余所神往二十余年者将终付之寥寥已乎,后东兵薄肃邑,盘据旬有六日,且事桑土之谋遂罢,艺文之计,及东兵歹施日,抚循疮痍招安流亡,与百姓相休息,而又何念及艺文哉,幸兵宪宋公,以中州大儒治兵易水,保又生民计至详尽,是以属邑十城获有宁宇,且以十城如锦,即此地金瓦,倘邑乘不备,则山灵消色,川泽不光,人物尘埃,风俗渐瑟,谁兴而厉,谁风而赵乎。甚矣邑志不可不亟修也,余承命唯唯,退复谋之,师儒绅衿辈有谓武遂古矣,征文止据见存已往遗落必多,恐古人咲我侠也,家乘烬矣,慱搜及乎杂记,旁采虞其未精,恐今人咲我诳也,且桑田江海川原变更非寄情山水,留心与图者,恐今日之漫游,与古时之选胜甚且别途也,因是谦退不敢把笔,余曰,若然肃邑之志不终修,忍令一邑文物悉掷东流耶,戴明经亟以庠诸生曹子进,余即走请而就教焉,此时月光初上,秋气撩人,酒酌樽中,月盈杯内,对此清光谁耳,自负因进古今人物于片几间细讨论之,余三人有触必穷无叩不应,谈论未终,东方已白,此时武遂山川形胜,皎若列眉,古今人物灿若观火,余复叹曰,是何学问之慱而记载之勤也,曹子逊谢曰,此非弟孑能也,先大父之遗也,先大父讳琚,鲁官鸣胪,致归林泉,吟风啸月,悲才人云迈半付销沉,叹景物之迁流,终归散歇,尝曰,不朽之人与不朽之事,岂人与事自了不朽耶,抑有传之而后不朽耶,是以诸所寓目惬心,一人一物一诗一歌,有功于武遂者必笔记之,积有数帙名曰,藏山小品未付剞,则而先大父即去世,守一恐埋没先大父一叚痴心,因尽读二十一史中人物,胜既切干武遂者复录集,以补失大父之所不及,今日敢以一二上答者,皆先大父之力也,余又叹羡曰,志之修纂亦有录哉,于是选曹马余学宫兼请慱雅之易广文、戴明经,蔡诸生等相与赞襄删定,而邑志果底于成矣,展卷读之,烟落飞扬,视听广畅,群英聚美众璧交辉,昔令人抚断碑残编而增感者,且今星列辰明而未有极也,异日川岳交灵,人文蒸奋,观斯篇而兴起者,宁有涯量哉,邑乘之关系洵重矣,功亦诚伟矣,虽然余犹有说焉,余以三十年之神往,而今始得,亲彚者偿素心也,公而私也,曹子负先人之志,事而此乃遂,卒业者酬孝思也,亦私而公也,至如从朝廷起见,必不肯使一邑人文湮没,消减盛世文明,则宋太公,公无我之心乎,余与曹与俱在太空覆冐中矣,公且未敢言,敢言功乎,嗟乎!谁其识宋公之心者与之,读武遂邑乘可也。
崇祯癸未。
为便于理解,特译成现代白话,以供参考。
重修安肃县志序之二(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白登卫一统
武遂的郑襄敏公,在云中设立幕府,并再次督师白登长达十余年。尽管他的政绩遍布天下,但在山西的成就尤为显著。当时,他筹划边防、抵御外敌的策略,完全可以与唐朝的郭子仪相提并论。他真可谓是西边的一道坚固防线,至今仍然造福着当地百姓。在繁忙的军务之余,他与师生、父子们举杯共饮、闲谈时,一旦有所感触,就会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他会凭吊忠孝节义之士,以抒发自己如沐浴在阳光下的广阔胸怀;有时,他会流连于月夜花晨的美景之中,仿佛可以捧起那璀璨的星辰和绚丽的云霞;有时,他会庆祝百姓安居乐业、物产丰饶,享受那和煦的春风和皎洁的月光带来的无尽乐趣;有时,他会眺望西风中的金黄稻田,仿佛看到了铁马金戈的壮阔场面。每当思绪如云般蒸腾、笔下如霞般绚烂时,人们都渴望能得到他的只言片语,就像得到了珍贵的拱璧一样。
我出生得较晚,未能亲自接受郑襄敏公的教诲。通过搜阅他的全集,以及从父老们的传闻和残存的文献中,我得知他确实才华横溢。人们常说,武遂这块土地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才而更加灵秀,而这样的人才又因为有了这块土地而更加杰出。凡是那些横亘的名山、环绕的大川,以及那些突兀的奇峰胜景、幽静的寺庙和林间小屋,都是数不胜数的。这片土地上孕育着无数的杰出人物,他们有的在郑襄敏公之前出生,有的在郑襄敏公之后崛起,同样数不胜数。
我内心一直向往着能够了解武遂的所有人物和事物,但后来步入仕途,便难以自主。我官职卑微,却要远行万里,经历风霜雨雪。我曾策马西行,探寻李白的足迹;也曾回头瞻仰孤竹,凭吊西山的片石。然而,我的心却渐渐冰冷,学业也逐渐荒废。在教授孩子读书的过程中,我结识了一些幼学中的学者,他们让我重新认识了人物和事物,并激励我去修缮旧有的县志。而当时的地方官员也认为我正值壮年、才华横溢,可以驱使我去完成这项任务。于是,我又有了游历武遂的机会。
我暗自高兴,认为能够游历郑襄敏公的故乡,阅读他的遗著,实现我长久以来的向往,或许是上天赐予我的机会,让我能够尽情探索武遂的奇妙之处。下车后,我立即拜访了当地的学者和士绅,向他们请教。我不仅询问了关于郑襄敏公的事情,也得到了更多其他方面的回答。
于是,我遇到了学贯天人、诗才横溢的泽宇邢先生,他有着李杜般的诗才;还遇到了奏议英风、文章正派的诚轩郑先生,他有着张纲般的英勇和欧阳修的文风;还有览辔则奇诚的张先生,他以孤峭之魂摩掩伏隅之贼,使贼人授首。这些英才俊杰,真是数不胜数,令人把玩不已。然而,由于他们的姓名和事迹尚未传遍天下,我不敢轻易将他们的事迹记录下来。
我听说后,便写信询问他们的著作和遗编,但得到的回复却寥寥无几。唉!典籍在秦火中化为灰烬,文献在敌人的刀锋下惨遭破坏,难怪会如此稀少啊!于是,我寻找武遂的旧志来阅读,发现当日的县志已经残缺不全,难以言尽。后来又经过了一百多年没有修撰,仍然寥寥无几。我感叹道:“难道我长久以来向往的武遂,最终只能是一片空白吗?”
后来,东兵逼近安肃县,盘踞了十六天。为了筹划防御和安抚百姓,我暂时搁置了修撰艺文的计划。等到东兵退去后,我开始安抚创伤、招安流亡百姓,与百姓共同休养生息。然而,此时我又何暇顾及艺文之事呢?幸运的是,兵宪宋公作为中州的大儒,在易水治理军队,对保护百姓的生计考虑得极为详尽。因此,属下的十座城池都得以安宁。他认为如果这片土地像锦绣一样美丽,那么这里的金瓦也必然璀璨夺目。倘若县志不完备,那么山灵就会失去色彩,川泽就会失去光泽,人物就会被尘埃所掩盖,风俗也会逐渐衰败。谁来振兴和激励这里的人们呢?因此,修撰县志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我接受了这个任务后,与师儒、士绅们商议。有人认为武遂历史悠久,征文只能依据现存资料,以往遗落的一定很多,恐怕古人会嘲笑我们狂妄自大;也有人认为家谱已经焚毁,即使广泛搜集杂记、旁征博引,也难免不够精确,恐怕今人会嘲笑我们欺骗世人。而且,沧海桑田、山川河流变迁无常,如果不是寄情山水、留心于地图绘制的人,恐怕今日的漫游与古时的选胜完全是两回事。因此,他们谦退不敢执笔。我说:“如果这样,安肃县的县志岂不是永远无法修撰完成了吗?难道我们要忍心让一县的文物都付诸东流吗?”
戴明经急忙推荐了庠生曹子进。我立即前去请教他。此时月光初上,秋气袭人。我们在酒樽中酌酒对饮,月光洒满酒杯。面对这清朗的月光,我们谁不感到心旷神怡呢?于是,我们将古今人物的事迹放在桌上细细讨论。我们三人有问必答、无话不谈。谈论还未结束,东方已经露出了曙光。此时,武遂的山川形胜已经历历在目,古今人物的事迹也如观火般清晰。我又感叹道:“这是多么渊博的学问和勤奋的记载啊!”曹子逊谦逊地回答说:“这并不是我的能力所能达到的。这是我先祖父的遗志。他先祖父名叫曹琚,曾担任过鲁国的鸣胪官。他辞官归隐后,常常吟风啸月,感叹才人的消逝和景物的变迁。他认为不朽的人和不朽的事,难道是人和事本身就具有不朽的特质吗?还是因为有传承才能不朽呢?因此,他凡是所看到和喜欢的事物,无论是人、物还是诗歌,只要对武遂有功的,他都会用笔记录下来。他积累了数卷文稿,名为《藏山小品》,但还未及付梓刻印,他就去世了。我为了不让先祖父的一片痴心被埋没,便尽读二十一史中有关武遂的事迹,并记录下来以补充先祖父所未及之处。今日我能够拿出一二来回答您的问题,都是先祖父的功劳啊!”
我又感叹并羡慕地说:“修撰县志也有传承啊!”于是,我选拔了曹马余等学宫的学子,并邀请了博雅的易广文、戴明经、蔡诸生等人共同协助删定。最终,县志终于修撰完成了。翻开书卷阅读时,只见烟霞飞扬、视听广畅、群英荟萃、众璧交辉。过去那些令人抚摩断碑残编而感慨万千的事迹,如今都如星辰般璀璨夺目、无穷无尽。将来山川神灵交汇、人文昌盛时,观览这篇县志而奋发向上的人,又怎能计量得尽呢?县志的关联确实重大啊!它的功劳也确实伟大啊!
然而,我还有话要说。我以三十年的向往之情,如今才得以亲自参与修撰县志的工作,这算是实现了我的夙愿吧!这是公而私的行为。曹子肩负着先人的遗志来从事这项工作,并最终完成了它,这算是酬报了孝思吧!这也是私而公的行为。至于从朝廷的角度来看,必定不肯让一县的人文湮没无闻,从而削减了盛世的文明。那么宋太公是否有着无私忘我的精神呢?我和曹子都置身于天地之间了,宋太公尚且不敢自居其功,我们又怎敢妄谈功劳呢?
唉!谁又能理解宋公的心意呢?读一读武遂的县志就知道了。
崇祯癸未年。
这篇《重修安肃县志序之二》是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的文献,主要讲述了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重修安肃县志的缘起、过程及意义。以下是对该序文的解读:
一、背景与缘起
时间背景:崇祯癸未,即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
地点背景:白登(今山西大同附近),云中(泛指山西地区)。
人物背景:武遂郑襄敏公(郑姓官员,封号襄敏,武遂可能是其治理或籍贯地),以及其他涉及的文化名人如泽宇邢先生、诚轩郑先生等。
二、重修县志的动机
缅怀先贤:郑襄敏公等先贤的政绩和文学成就,激发了重修县志的动机。
文化传承:通过重修县志,保存和传承地方的历史文化。
现实需要:历经战乱和岁月变迁,原有县志已残缺不全,急需重修以记录历史。
三、重修过程
筹备与咨询:作者与当地的师儒绅衿(文人学士)进行广泛咨询,收集资料。
困难与挑战:面临资料缺失、时间紧迫等困难,以及对于重修县志的质疑和担忧。
团队合作:在曹子进等人的帮助下,以及戴明经、蔡诸生等人的协助下,共同完成了县志的修纂工作。
四、县志内容
山川形胜:详细记录了安肃县的山川地理特征。
古今人物:收录了众多历史人物的传记和事迹,展现了地方的人文风貌。
文化传承:包含了诗词歌赋、奏议文章等文化成果,体现了地方的文化底蕴。
五、意义与感慨
历史意义:重修县志对于保存地方历史、传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感慨:作者对于能够参与重修县志感到自豪和欣慰,同时也对先贤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许。
公共价值:强调县志的公共价值,认为它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爱乡情怀,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六、结语
总结:作者总结了重修县志的艰辛历程和丰硕成果,表达了对未来地方文化发展的美好愿景。
呼吁:呼吁读者珍视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共同推动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这篇序文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更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安肃县在崇祯年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对于研究地方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崇祯十六年(1643年)九月重修,知县卫一统,儒学训导易从,诸生曹守一,贡士戴有聘。蔡时秀仝订。
此序作者卫一统:卫一统,号泰阶,山西阳和人,选贡,(崇祯)十五年任。 明亡清立,续任有三人,知县卫一统,县丞周光昊,典史许起龙,跨明清两朝。
清知县
卫一统,顺治元年六月任,升刑部主事,回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