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肃县志康熙、乾隆二版及徐水县新志、徐水县志有关山川河流记载

云影峰光
创建于10-17
阅读 224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笔者最近几年对安肃县志及徐水县新志进行了数字化整理,初步做了句读。然而毕竟水平有限,纰漏百出。但为了了解徐水的过去历史,也是硬着头皮而上。现将整理的有关徐水山川河流内容记录如下,希望得到方家指正!

康熙安肃县志:

总论

安肃封域沿革历代灿然可稽,自六国时,燕昭王耕战自守,不与中国通会盟,大抵边垂东北之隅也,至若唐宋晩季率多割裂僣㨿,紫色蛙声余分闰置,文不是道者。自明成祖肇起定都,始腹里,切要之地,盖大异乎,前朝之陋矣,览者详之。

山川

民止其山蓄精华而育,物习坎水钟灏气而生。人实关风会之原,匪直游观之美,高深形胜允造物毓灵表里,金汤堪念笼王谈险,山川如昨,尚传青冢之麟城廓,依然只余华表之鹤夷考兴国胪陈胜迹,作山川志。

按旧志封域考:安肃境内山则有龙山、釜山、牟山、班姬山、凤凰山、药栏山、象山、黑山、羊山、郎峰、孟村岭、釜阳峪。川则有徐河、瀑河、漕河、平河、白沟河、曲水河、鸡爪河泉。

龙山:县西五十里,其山盘攀蜿蜒若蟠龙之势。顶上有瀑布气,麓下有村曰龙山。

牟山:县西北五十里,平阔无石。

柏山:县西北五十里。

围道山,县西四十五里。

釜山:县西四十五里,状颇釜形。考史:黄帝轩辕氏朝诸侯合符于釜山。

药栏山:县西六十里,有黄伯阳洞。(有说五十里)

郎峰:县西八十里,郑少参有“游郎山记”。

孟村岭:县西南五十里。

釜阳峪:县西北四十五里。

班姬山:县西四十里。一云汉婕妤,一云隋炀帝妃从征高丽,卒,葬于此。又考汉鲁扶风:曹世叔妻,班彪之女名昭?今从旧志,以隋妃是。

凤凰(皇)山:县西四十五里。

象山:县西四十三里,其形类象。

黑山:县西四十五里。汉明帝太和元年,公孙瓒城雄州以自固,与安肃黑山乱,袁绍讨之。

羊山:在县西四十里。宋咸平元年,契丹入寇,田敏从王显先锋,大败契丹于羊山。二年己亥,杨延昭以功拜鄚州刺史,契丹难侵,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袭击其将,进保州团练使,驻遂州。

注:以上记载山脉十四个。

徐河:县南四十里。按九河图,徐,漕,瀑,平。汉光武元始,癸未,追击铜马五番于此河,顺水进保范阳。顺水,徐河别名。宋太平兴国元年,丙子,裴济知定州,契丹三万骑来攻济,遂击于徐河,斩数千级。四年己卯,钱守俊与张勍等屯兵定州以备此边,及从征范阳,师还道遇敌战于徐河,斩首千级。端拱四年辛卯,宋将尹继伦大败契丹于徐河。

瀑河:县北关外,郡国志云,世祖令耿况击…(因印刷一行字不全依稀可见)将瀑河上二十余营访边事拯言备兵之要于遂州,依瀑河阵,形势可耴胜矣。

漕河:县南三十里,按水图,漕河,一云发源易州,一云发源广昌??(笔者注,此处字迹不清疑“广昌”,另据乾隆版安肃县志记载,旧志载漕河发源西北朔宁县曹河泽),夏霖雨水涨,横舟以渡。

平河:县南十里,今淤,无考。

白沟河:县北十里,发源代州,一名拒马河,宋辽分界,昔张叔夜屯节于此,今淤。

笔者注:(张叔夜(1065年-1127年),字嵇仲。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侍中张耆曾孙。北宋将领。张叔夜在河北转运使蒋之奇的推荐下担任过襄城、陈留知县,后改任礼宾副使、通事舍人、知安肃军)

曲水河:县西四十里,发源郎山,合瀑水。

鸡爪泉:县北二十里,发源定兴**形如鸡爪,*流入*******(七字不清)。

乾隆安肃县志:

卷之一山川

有纪有堂秦地美,终南之秀维鳣维鲔,齐风表东海之雄,盖巨浸崇冈固称天险,而培塿尺泽亦附坤舆,爰稽安肃之山川足备登临之名胜,釜山环列,合符想云日之光,瀑水㳽漫揽辔动澄清之志,东瞻臣淀万派朝宗,西望郎峰千重垒,翠洵两间之清淑,实一邑之观瞻,作山川志。

龙山:在西五十里,盘欝蜿蜒,势若蟠龙,顶上有瀑布泉,簏下有村曰龙山。唐天宝七载勅改遂城山。史记正义,龙山四麓各有一穴,大如车轮,四时之风,各从其候而出,孔颖达以为即燕之龙允也。括地志云,其上往往有仙人及龙迹。

注:孔颖达(574—648年),字冲远(一作仲达,冲澹),冀州衡水(今河北省衡水市)人。唐初经学家、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孙。勤奋好学,师从大儒刘焯,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朝大业初年,选为“明经”进士,授河内郡博士,候补太学助教。唐朝建立后,成为秦王府学士。贞观年间,历任国子博士、给事中、太子右庶子、散骑常侍,参与修订五礼,编纂《隋书》。贞观十四年(640年),授国子祭酒、银青光禄大夫、上护军,受封曲阜县公。奉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了诸多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去世,终年七十五,获赠太常卿,谥号为宪,陪葬于昭陵。

牟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平阔无石。

柏山:在县西北五十里。

围道山:在县西四十五里,山高耸中谷爽丽,道路围在其中,故名。

釜山:在县西四十五里,状类釜,黄帝朝诸侯,合符于此。顶上有石隙注水清冷,味甘美,百余人饮之不竭,雨水不溢,旱亦不涸,患目疾者一洗即愈,俗传为石釜琼浆。

釜山合符,他处有之,但黄帝诛蚩尤于涿鹿,距此甚近,况黄帝台至今尚在。又按钟伯敬资治通鉴,黄帝会诸侯合符于釜山,明注为武遂之釜山,此其确凿可据者,今为八景之一。

班姬山:在县西四十里,一云汉婕妤;一云隋炀帝妃,从征高丽,卒葬于此;一云班彪之女曹大家,按三说未知孰是,但山既以班姬为名,而士之人奉香火世世且勿替,则班姬之在当年,其懿行必逈异寻常,乃能与山岳并传至今不朽,邑侯马公及曹踞郑棻,题咏甚伙几与曹娥。

(缺一页,系第三十二页)

瀑河:(缺内容)世祖令耿沉击西山□□瀑河上□至十余营破之。宋干□□(若干字不清)札访边事极言备兵□□于遂州,依瀑河为阵,形势可取胜矣。

按瀑河自易州石虎岭发源,由易州贾庄流入安邑范村界,至兴隆庄界下入新安县淀,共长六十一里,为旧八景之一。乾隆二十八年谢令昌言详经督宪方奏准,动项挑濬,自姜女庙岔河口起至兴隆庄止,底宽一丈五尺,面宽五丈,深一丈,又于乾隆二十九年经督宪方奏准动项,改建石木桥七座,以便舟行,并于姜女庙岔河口,建滚水石坝一座,今制宪周,时为修,至今民甚利之。

漕河:在县南二十五里,自西北朔宁县曹河泽发源,由满城县南韩营,流入安邑杨村,东至于家庄入安州淀,其长四十八里。乾隆二十九年谢令动项挑濬,自慈航寺前起于家庄界止,又于南岸加筑长堤,计四千九百一十三丈,顶宽一丈,加宽三丈,高五尺,又漕河入道沟旧建甬一座,乾隆十一年历合修。

泄水支河:在县西北里许,自滚水石坝起,由迪城村界下归入安州淀,计长二十八里,此城泄水处也。乾隆十一年解令动项于西城河建涵洞一座,并于城之四围挑濬令深。

平河:在县南十里,今淤,无考。

白沟河:在县北十里,今淤。

曲水河:在县西四十里,发源郎山,合瀑水。

鸡爪河:在县西北二里,自定兴县红庙庄发源,由申家庄界起,至北关归入瀑河,共长二十一里。乾隆十一年解令动项挑濬,按此泉流到孤庄营一带,水士相宜,沿河种菜甚美,而黄芽菜尤为肥嫩,世称安肃菜,正此处也,流入于瀑肥美稍逊,渐次而东味愈薄矣。

萍河:在县北二十里,自田村铺西北第一泉起,由麟麟店、白塔铺、孤庄营,归入安肃,其长十九里。乾隆十一年解令承毓动顶挑濬,并建坊桥头,匾曰萍泉流润,今为八景之一,三十八年李令富元重修。

南昌水:在县西二十里,东流,过梁门引为陂塘,以溉民田,见通志。

梁门陂:在县北。水经注,易水东分为梁门陂,陂水北接范阳陂,见通志。

徐水县新志卷二

地理记

山脉

徐水县西群山环抱,山脉统属太行,由西南经唐、完、满城入县境,复蜿蜒趋入东北别派分支,形势雄峻,兹将各山在县境者,志之如左。

龙山,在县西五十里,势若游龙,顶颠有瀑布,山下有村曰龙山。考《史记正义》载,龙山四麓各有一穴,大如车轮,四时之风各从其候而出。又《括地志》云,山上往往有仙人及龙迹。

按《山海经》曰:昆仑山川之祖也,其析而东南沵篇太行山,之所委河顿紫之凡所蟠屈处,即有帝都存焉,今安肃西山即太行来龙也。为盛京拱峙结盘桓,岂直一邑之锺会哉,至于晚翠寒流为遂城佳景,不过在肃言肃耳,览兹邑之山川者,无忘朝宗维岳之意云。

凤凰山,在县西四十五里,山势峭拔,高出群峰,昂头鼓翼,形如鸣凤,为旧日八景之一,昔日凤山书院因此得名。

象山,在县西四十三里,其形类象。考《统志》,江西广信府有象山,陆子静兄弟实钟生焉。徐水之西有山庞然如象,为扶舆盘郁之气所成,故钟毓多奇伟,如元郝天挺、明郑襄敏诸公,几堪与诸陆媲美,象山之峙,岂徒然哉。

釜山,在县西四十五里,山形如釜。相传黄帝会诸侯,合符于此。顶上有石隙,可以注水,经久不竭,味极甘美,有患目疾者,洗之即愈,俗传为石釜琼浆。

班姬山,在县四十一里,云汉婕妤,一云班彪之女曹大家,一云隋炀帝妃,从征高丽卒,葬于此。三说未知孰是,但山既以班姬名,则班姬之在当年其懿行必迥异寻常,乃能与山岳并传不朽。

孟村岭。在县西南五十里,多产奇石土人,每掘地得之,坚润有光,白细若指甲状,旧京贵游,每以孟村石互相竞美,比之琳琅小品云。

羊山,在县西四十里。宋咸平元年戊戌,契丹入寇,田敏从王显为先锋,大败契丹于此。二年己亥,杨延昭以功拜鄚州刺史,契丹内侵,延昭伏锐羊山掩袭,其背进保州团练使,驻遂州,羊山之名由此益着。

黑山,在县西四十五里。汉明帝太和元年,公孙瓒城雄州以自固,与徐水黑山贼为乱,袁绍讨平之。山位面阴,土壤多黑。附近有黑山村。地形高塽,林木交荫。山上旧有清凉寺,为游观胜地。

围道山,在县西四十五里,四山高耸,道路围在其中,故名。

牟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山势平阔。

柏山,在县西北五十里。

马山,在县西大王店东。

形山,在县西樊村。

药栏山,在县西五十里,有黄伯阳洞。

釜阳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阳山坡,在县西五十里佃头村南。

杏山,在县西四十五里,曲水村。

红土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小牟山村西南,石皆红,故名。

郎峰,在县西八十里,系易县界,旧志采入八景,故附录之。

河流

徐水县境内河流,有发源于本境者,有发源于外境者,分别详叙如左。

徐河,在县南四十里,发源易县五回岭,南流经满城县,北复东流,至清苑县北境入徐水县,南境折而东,入安新县西淀。考《汉书》载,汉光帝元始癸未,击铜马五蟠于北河,顺水进保范阳。按,顺水即徐河别名。《宋史》载太平兴国元年,丙子,裴济知定州。契丹三万骑来攻济,击之于徐河。四年己卯,钱守俊屯兵定州,征范阳,师还,道遇敌,战于徐河,端拱四年辛卯,宋将尹继伦大败契丹于徐河。本河在历史上最关重要,今已淤涸,遗迹尚存。民国三年,安肃易名徐水,即根据于此。

瀑河,一名雹河(按《通志》云,雹河即南易水,合毖浑等水为别支,总其委者为长流,水经新安城入淀)发源易县石虎岭,由易县贾庄村入县境,经大牟山村南,流至范村,西北复东南,流至小赤鲁村东、曲城村西(曲城即戊巳台)与曲水河合流,南下至冯家疃村,北复向东流经大庞村、张华村及东关、谢坊、王马等村,至县城西北里许,岔河口滚水坝,即分二支,一支东流至北关瀑河桥,与鸡爪河合流,下至兴隆庄,出境折入安新县西淀。一支南流经南关永济桥东,南流至迪城村,出境入安新界,考此河因县西地势高峻,河身狭窄,水势涨落俱急,上游无水利可言,惟县东及县东南一带,沿岸田园藉资灌溉,物产丰腴,获利独厚,并可通舟。查乾隆二十八年,经知县谢昌言详请,挑浚自岔河口起至兴隆庄止,底宽一丈五尺,面宽五丈,深一丈。又乾隆二十九年。经直督方观承,奏准。于岔河口建滚水石坝一座。

漕河,发源易县龙门庄村南老龙潭(旧志载漕河发源西北朔宁县曹河泽)。查本河旧道,向由满城县留马村西折而东南流。自清光绪初年,因留马村西河道淤塞,故折而向东北,流经满城东庄店辛庄,至北楼村之西,入本县境,复经于坊、毛家营、东西白亭、马官营、河西等村,至空城村之东,始与旧道相合,顺轨东流,再经漕河镇、留东营、南北高桥、东张店至南于家庄,出境入安新县界。每届夏秋之交,大雨时行,山洪暴发,堤岸溃决,沿河各村屡受潦灾,加以水挟沙行,浅深不等,船运难通,有害无利。清乾隆二十九年,谢昌言挑浚自慈航寺前起,至南于家庄止,又于南岸加筑长堤,计四千九百一十三丈,顶宽一丈,底宽三丈,高五尺,录之以备查考。

萍河,在县北二十里,发源定兴县久安庄,至田村铺始入县界,绕村东南流至北里村易古桥(乾隆丁丑春,掘土补桥,得石碣,镌“易古桥”,始传为南易水故道),从寨里、史端两村之间入芦草湾村,复经南北二营,直达容城县界。旧志谓田村铺西北第一泉,起归入安州,实无考证,或古昔泉流,而今淤塞,亦未可知,惟此河既无水利可兴,亦无泛滥可虑,涓涓细流,浮萍一碧,旧八景“萍泉流润”即指此。

鸡爪河,在县西北二里,发源计有四泉,均在定兴县西南境,一出陈村营,一出李家庄,一出马家庄,一出姚村镇,次第汇流至盐台淀,达申家庄,始入县境太平庄村、南白塔铺村西,一脉南流经孤庄营至递运所,与瀑河相汇。一脉东流绕白塔铺,经何庄入芦草湾村,与萍河合流,形如鸡爪,因而得名。此河水泽浓厚,沿岸汲水灌田,种菜极美,而黄芽菜尤为肥嫩(即白菜)。合流于瀑水,为利更多。

养泉,距县西北二十里,屯庄村西北,有泉数亩,南流十里至石桥村西,南与瀑水汇流两岸,田地藉资灌溉,惟源头因贪种稻田,大半壅塞。民国甲子春二月,吴县长履夷,首倡捐廉浚泉以利民生,筑桥以济行旅,因泉甘土肥,故名养泉河名,年旺,民多利赖之。

象山泉,在县西四十三里。考象山大头岭上,旧有泉眼,宽丈余,传为宋代运粮河发源地,现尚有水道可考,但泉水已涸,河身亦淤,惟每遇大雨即成河,流经兴隆庄、南隆善、童王庄、河北庄,至北楼村,西北归入漕河。

履夷河,本河为吴履夷县长所开凿,用泻狼山涧水,民众德之,故以号名河。按县属丁郎翟马四庄,地势洼下,为狼山涧水所潴,北接定兴之盐台陂,南连县北之梁门淀,每逢夏雨淋漓,山洪陡发,四庄之地,咸成泽国,民叹其鱼。民国癸亥秋,吴履夷县长同北区巡官崔海亭履亩勘灾,提倡挖河泻水,以息民患。翌年甲子春,即今崔巡官,同安重三君,监视民夫从徐杨二庄有泉处开挖,至郎五庄西北,转向东南入鸡爪河,汇流于瀑。吴公又捐廉佽助,筑三桥以通行旅,数年来四庄之民,咸歌大有吴公之德,洵足称矣。

曲水河,在县西四十里,发源郎山,合瀑水。

黑水沟,发源正村西北隅,绕村一周,东流经王家、辛庄、杨家庄、史各庄、刘祥店、十里铺、黄土岗、五及等村,至葛村,与瀑河南支会流,沟身浅狭,向无堤岸,平时水势极微,且有时干涸,每逢夏秋,大雨如注,沟水涨溢,四出横流,沿沟各村颇受其害。民国二十一年春,县长刘公溪清提倡疏浚,会同绅耆,督率民夫克日兴工,两旬告竣,当不致再有泛滥之虞焉。

平河,在县南十里,久淤,无考。

白沟河,在县北十里,久淤,无考。

南昌水,在县西二十里,东流过梁门,引为陂塘,以溉民田,见通志,久淤,无考。

梁门陂,在县北,考《水经注》,易水东分为梁门陂、陂水,北接范阳陂,见《通志》,历代变迁,旧迹已难考矣。

徐水县志1998年版:

山川河流

浅山丘陵

徐水为浅山丘陵区,主要由中上元古界地层组成,面积91.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736.65平方公里的12.4%,地形标高一般在150~50米之间,其中海拔100米以上的面积为44.3平方公里。主要山峰有象山、釜山等。

象山,形如卧象。位于区人民政府驻地西偏北24.5公里处,西黑山、孟村之间,走向西北~东南,长约3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370.4米,为境内最高点。

釜山,山形如釜(俗称锅顶山)。位于区人民政府驻地西北22.5公里处。西、北、南三面山势较陡,东坡略为低缓,走向西北~东南。面积约2平方公里。海拔高度290米。

古河旧道

徐水区境内河流属于大清河南支水系,主要有漕河、瀑河、萍河,支流有曲水河、屯庄河、黑水沟、鸡爪河等。因各河流年代久远,历经平淤改道之变化,故本志所述与古记载或有不同。

漕河

漕河,又名徐河、徐水,亦称漕水。发源于河北省易县五迥岭东麓,沿山谷迂回东下,流经易县、满城县境内浅山区,至大册村南入平原地区,在北楼村西进入徐水区境,左侧接纳泥河沟和六各庄洼地排水干渠汇入,到米家营村东横穿京广铁路、公路(107国道),再经南、北高桥村之间至迪城村东入安新县界。漕河为季节性河流,全长120公里,流域面积800平方公里。其中本区境内长33公里,河道宽50~1500米,砂质河床不稳定。流经正村、漕河、南留、留村、南亭、南白塔、大因7个乡境,流域面积139.9平方公里。河床坡降京广铁路以西至北楼为1/1500,铁路至北高桥为1/2000,北高桥以东为1/3000。铁路桥处正常行洪量258 立方米/秒。

其支流泥河沟,源于象山东麓,宋时曾为运粮河道。经兴隆庄、河北庄至北楼村西汇入漕河。因年久失修,泥沙淤积,故时常干涸,雨季排沥。

瀑河

瀑河,又名鲍河、雹水,古称南易水,发源于河北省易县狼牙山东麓石虎岭(现称杨树岭),自发源地东下,流经西山北、塘湖至屯庄村北入徐水区境,流向东南,于小赤鲁村南接纳曲水河汇入,转向东,至石桥村西遇屯庄河汇入,经遂城、南张丰乡境,到前所营村东穿京广铁路、公路(107国道),遂分为南北二支。北支过北下关,再经大寺各庄乡境,在崔庄乡北邵庄村东入萍河(现北支已不能通水);南支经县城转向东流,于葛村村西接纳黑水沟汇入,复向东南,穿南白塔乡、大因乡到迪城村北进安新县境,后注入白洋淀。该河为常年河,全长73公里,总流域面积545平方公里,其中本区境内长43.3公里,流经11个乡镇,流域面积295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宽度80米,石桥村以上坡降】/1500,以下坡降1/3250,铁路桥处安全行洪量204.3立方米/秒。黄土河床较稳定。

县域内瀑河支流有曲河、屯庄河、黑水沟。

曲河,发源徐水东釜山,流经大王店乡北部,至小赤鲁村南汇入瀑河。河道全长16.3公里,流域面积43平方公里,属季节性河流。

屯庄河,发源于徐水屯庄村内,瀑河水库潜流形成溢流泉水,流经屯庄村南到石桥村西汇入瀑河,常年有水,河道全长8.5公里,流域面积39平方公里。

黑水沟,季节性河流。西起正村,流经史各庄、刘祥店、山东营、敬上村、伍级,到葛村村西汇入瀑河南支,河道全长12.4公里,流域面积113.5平方公里。

萍河

萍河,又名萍泉河,古称范水。发源于河北省定兴县久安庄,自源头南下,至肖金营村北进入徐水境内,转向东南,于田村铺村西穿京广铁路、公路(107国道),流经东、西史端村,在下河西村北接纳鸡爪河汇入,流向东,到陈庄村南入容城县境,后注入安新县白洋淀。该河为季节性河流,河道全长25公里,总流域面积440平方公里,其中本区境内长15公里,流域面积174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宽度100米。铁路桥以上坡降1/1000,以下为1/1200,下河西公路桥处安全排沥117.5立方米/秒。

其支流鸡爪河,发源于河北省定兴县西南,此河由陈村、李家庄、马家庄、姚村的4股泉水汇流而成,于申家庄村北进入徐水境内,至侯家窑村北接纳郎五庄洼地排干渠,转向东流,在白塔铺村西穿京广铁路、公路(107国道),于下河西村北汇入萍河。该河为季节性河流,区境内长13公里,流域面积87平方公里。


徐水区境,春秋属古燕地。战国时期,为燕国南陲,燕置武遂和桑邱邑。

西汉(公元前206~25年)初期,始置北新成县。隶属冀州刺史部中山国。据《河北通志稿》记载,汉置北新成县,治所在今县城西南20里,即漕河附近。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于境内封桑邱、樊舆侯国。桑邱侯国,故城在北新成县西南(今空城),隶属中山国,至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国除。樊舆侯国。故城在北新成东20里,属涿郡,至王莽时国除。《中国历史地图集》示,樊舆地处今之徐水。《河北通志稿》曰,樊舆故城在北新成东20里。新莽时(8~23年)北新成曾改称朔平。

东汉(25~220年),复称北新城县,只将“成”

(清·乾隆《安肃县志》    )改为“城”,免樊舆侯国入北新城县,隶属幽州刺史部涿郡。

三国·魏(220~265年),属冀州河间郡。

西晋(265~316年),属冀州高阳国。曾增置樊舆县,后废。

十六国时期(316~398年),先后归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

北魏(398~534年),改称新城县,属高阳郡。太和元年(477年)析新城县南部置清苑、永宁两县:复置樊舆县即改扶舆县,高阳郡增领扶舆。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因营州在孝昌年间被流民军攻克,遂与昌黎郡、辽东郡及新昌县侨治于新城县之“英雄城”。时以韩瓒为营州刺史,行达遂城,值卢曹构逆,就置南营州,以瓒为刺史。所部三千余人,并雄武冠时,遂城因号“英雄城”。

东魏·北齐·北周(534~581年),东魏时新城县属瀛州高阳郡,侨南营州、昌黎郡、辽东郡、新昌县沿置。北齐时昌黎郡沿袭,辽东郡废,新昌县废,改新城县为新昌县,属昌黎郡,沿治北新城县故城。北周时沿称新昌县。

隋,开皇元年(581年),南营州移治燕之侯台(今易县城),改名易州。开皇三年(583年),废昌黎郡,新昌县徙治于遂城,隶属易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新昌县改称遂城县,治遂城,属易州。大业三年(607年),易州废,改属上谷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郡设州,又以易州领遂城。天宝元年(742年),罢州改为上谷郡,遂城隶之。至德二年(757年),罢郡,复属易州。

五代(907~960年)沿置遂城县。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易州陷入辽,而遂城县未陷入,即改属泰州。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收复易州,遂城县仍属易州,治今遂城。后周于今县城置梁门口砦。

北宋(960~1126年),以军治县。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在遂城县置威虏军,军治遂城,辖遂城县。以梁门口砦置静戎军,又析遂城县3个乡置静戎县隶之,军、县同治今县城。景德元年(1004年)威虏军改名广信军;省静戎县入军,并改称安肃军。广信军、安肃军均属河北西路。宣和七年(1125年),废安肃军改为安肃县(后复置安肃军)。北宋末年,金兵攻克遂城、安肃县,两县均入金境。

金,天会七年(1129年),安肃军改名徐州军:广信军改名遂州,仍治,领遂城县。天德三年(1151年)。改徐州军为安肃州,仍治,领安肃县。贞元二年(1154年),废遂州立龙山郡。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废龙山郡复置遂州。泰和四年(1204年)遂州降为遂城县,属保州。贞祐二年(1214年)复置遂州。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省遂州及遂城县并入安肃州,后复析置遂州,而废安肃县。二州均无领县,先属顺天路,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隶保定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遂州降为遂城县。次年,安肃州降为安肃县。洪武八年(1375年)二月,遂城县并入安肃县,隶属保定府。

清(1644~1911年),安肃县隶属直隶省保定府。

民国2年(1913年),保定府改称范阳道,辖安肃县。

翌年(明年,次年,即1914年),范阳道易名保定道,安肃县属直隶省保定道。同年7月,因安肃县与甘肃省安肃道重名,又县内有徐河,故易名徐水县。

民国17年(1928年),废直隶省置河北省,徐水县直属省辖。

民国26年(1937年)春,划属河北省第一督察区。

9月19日,徐水县城沦陷为日军占领区,沿用原建制。

民国27年(1938年)12月,徐水县路东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驻地始无定所,主要在肖家迪城。隶属冀中区四专署。

民国28年(1939年)12月,设徐水县路西县佐公署,驻地西峪村,隶属冀西行署一专区。次年8月,路西、路东合并为徐水县,治所西峪村,属晋察冀边区冀北办事处领导。

民国31年(1942年)2月,成立徐(水)定(兴)联合县,隶属北岳区三专署,县政府驻易县李庄一带。

民国33年(1944年)1月,联合县撤销,恢复徐水县建制。同年6月,属北岳区一专区。9月,改属冀察区一专区。

民国34年(1945年)11月15日,徐水划属察哈尔省四专区,县民主政府驻地大王店村。民国36年(1947年),徐水县改属察哈尔省五专区,县民主政府驻西黑山。

民国37年(1948年)7月20日,徐水县城解放。同年8月,徐水县人民民主政府从西黑山村迁至徐水县城,改属北岳区五专区。

民国38年(1949年)1月15日,改属察哈尔省易水专区。8月1日,设立保定专区,徐水为其辖县之一。

以上资料与徐水县志(1998版)相同,

徐水县资政志鉴另有内容: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以下为徐水县志(1998版)后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建置沿革:


1958年9月21日,容城、安新两县及定兴县南部29村并入徐水县,县政府驻地徐水城内。 

1960年5月3日 ,撤销保定专区,徐水县属保定市管辖。同年12月19日,安新县从徐水析出,恢复原建制。1961年5月23日 ,徐水改属保定专区。同年7月9日,析徐水和易县复置定兴县。1962年3月27日,容城县从徐水析出,徐水县恢复原建制。1968 年8月专区改称地区,徐水县隶属保定地区。

2015年4月28日由徐水县撤县设区而成徐水区。

徐水县志


阅读 224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