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奥运之力,展竹园风采”班级系列活动之五:
竹语石言,自然之声
秋风习习,落叶满园,2024年11月2日上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小学四年级(1)班竹园班同学们来到了位于北京市西四羊肉胡同15号的中国地质博物馆进行参观。同学们在这里学到了丰富的地球、地质知识,领略了大自然丰富的矿产资源,见证了自然环境、人类发展历史的变迁。听竹与石言,品自然之声。进馆之前班主任李老师做了精彩的开场,竹园班同学在地质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中国地质博物馆科学传播部高级工程师郭昱和藏品保管部副研究员谭锴两位老师分别带队,以提问题的方式让同学们积极开动大脑回答,后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详细地补充描述,同时还通过生动的事例和现场模拟,为同学们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科普宣传,同学们在互动中不仅学习知识,更增进了友情。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硕大的地球,这个地球以一个倾斜的角度自传着,同学们学习到了昼夜、四季形成的原因。走到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前,同学们了解到冥王星为什么不是太阳系的行星,而是矮行星;同学们还知道了星球能够成为太阳系行星、卫星的重要条件。
在讲到地球板块形成过程时,郭老师和谭老师以一个问题“地球往前、往后五千万年,地球板块之间还是现在的形状吗?”同学们纷纷将自己所知道的讲给老师听,之后老师们通过更为丰富的知识点进行了补充和讲解:原来地壳中有炎热的可以流动的岩浆层,地球陆地的漂移形成原因是岩石圈板块的运动造成的,这些地壳运动逐渐形成了目前的世界地图,并且这个地图板块在若干年之后还会因地壳运动、板块漂移将会有更大的变化。
从火山喷发到地震海啸现象,从峡谷海洋到冰川溶洞形成,同学们知道了每一项知识,并且知道了这些知识的背后都是科学家们深入实地考察,身体力行去探索和发现的,他们为我们展现了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如何绵延流长、声声不息。
二层是矿物岩石厅和宝石厅,这里五彩斑斓的矿物标本和璀璨的宝石让人目不暇接。同学们了解了从蓝铜矿、孔雀石、高岭石、天然水晶,到雄黄、雌黄,再到宝石厅的各种绚丽夺目的红宝石、蓝宝石、和田玉、翡翠、钻石等天然矿物质的形成、矿藏、功能等知识。
这些熠熠生辉的矿产、宝石体现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矿产丰盛,这些宝石、矿产资源为人们提供可佩戴的首饰,同时还在工业生产、绘画颜料、陶瓷产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广泛的意义。
其中江西景德镇高岭村是瓷器发源地,在那里开采的高岭土便是用于生产瓷器的重要非金属矿产资源。目前江西景德镇还有一个从宋朝开始使用的近700年的瓷器窑,景德镇窑,它生产出的瓷器挺拔秀丽、玲珑剔透,深受广大瓷器爱好者青睐。
三层是史前生物厅。在这里,同学们穿越到远古时代,各种远古化石如三叶虫、恐龙、翼龙和巨大的猛犸象让大家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源头、自然选择和大自然的竞争。
在这里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一个生动的游戏:选6位自告奋勇的同学,其中4个同学每人拿一个小道具当做叶子围成一圈,一位小一些的同学站在四人中间去用胳膊当做恐龙的脖子,手当做头去吃叶子,另外一位高一些的同学也站在四人中间去取食叶子。大家发现,小一些的同学需要走几步才能吃到树叶,而高一些的同学不需要挪动脚步也可以吃到树叶。小一些胳膊短的同学就代表短脖子恐龙,它要通过移动更多的脚步才能够吃到食物,因此短脖子恐龙体型较瘦;高一些胳膊长的同学就代表长脖子恐龙,它由于通过较少的运动就可以吃到食物,因此体型会胖。通过这个游戏,让同学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了为什么很胖的恐龙脖子很长,而瘦的恐龙一般脖子都很短,这是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在史前厅,同学们还看到了鲨鱼化石,了解到鲨鱼的牙齿是从下颌的软骨中生长出来的,很容易脱落,尤其是在捕食进食的时候。因此鲨鱼不同于人类,它们一生中会替换几十次甚至几千次牙齿。
地质博物馆中有世界上发现的第一只带有羽毛的恐龙化石——中华龙鸟,它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在这里,还有谋人化石仅有的两件标本,元谋人两颗牙齿的化石;在这里的化石还有扶仙湖虫、凌源潜龙、圣贤孔子鸟、玄武蛙、震旦角石等等远古化石。同学们都认真的听着每个化石的由来,它们在自然界如何产生以及关于这些化石背后的故事。
这次“借奥运之力,展竹园风采”班级系列活动之五——“竹与石言,自然之声”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之旅,竹园班同学们学习到了什么是自然,它是物质、世界、宇宙的万事万物,是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无生命的物体和世界现象。同学们倾听自然之声,感受到自然的威严和魅力;同学们与石对话,领略地球亿万年地质变迁、沧海桑田。我们人类需要利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去进行生产、生活,同时更要珍惜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