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县崇庆寺,国四。
原计划此行没有安排长治市,因要去高平铁佛寺,看路程高平和长治的长子县不远,而长子县有名的法兴寺圆觉菩萨现在可以拍照了,为弥补去年没有拍到的遗憾,遂去长子县看看,也一并将去年没有看的崇庆寺一起看了,事实上确实不虚此行。
崇庆寺在长子县城东南紫云山半山腰,开车到了山下紫云山景区牌坊处,自驾车不能上去,需要换乘电瓶车上山。上山时电瓶车先到崇庆寺,下山时还会在三嵕庙停留,两座寺庙相距几百米。
崇庆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宋元丰二年(1079年)塑像完成,明清均有扩建和修葺。
全寺由天王殿、千佛殿、卧佛殿、大士殿、地藏殿等殿堂组成一个四合院布局。
山门与天王殿为一殿两用,是该寺院的正门。
天王殿建造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仔细看匾额为夏荆山书,以为是当地书法名人,网上查后知是一位有名的居士,美籍华人,佛教绘画艺术家。后面千佛殿和十帝殿都为赵朴初题字匾额,崇庆寺匾额为曾任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题。
天王殿内仅存半边彩塑,左边为东方持国天王,右边为南方增长天王,是上党地区现存体量最大的明代彩塑天王造像。二天王手中法器(东方持国天王手中琵琶和南方增长天王手中宝剑)与脚下鬼怪缺失,但整体造型依然完整,天王豹头环眼,怒目圆睁,身躯呈曲腿坐姿,又似随时可以猛然跃起,整体气势威猛逼人。至于什么原因只保存下来半边天王,也没有具体说法,倒是给天王殿增添一丝神奇了。
三大士殿,也称西配殿、罗汉殿,单檐硬山顶,面阔三间,中间开板门,两边是直棂窗。建于宋初,重修于清嘉靖年间,外观已为清式风格,而殿内梁、枋、柱、额几乎全是宋代原物。
殿内柱子有火烧痕迹。
殿内佛台较低,上塑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均为慈祥柔美的女性形象,侧身垂足坐于神兽坐骑上,气定神闲,姿态优雅,为宋代佛像人性化典型。佛坛前沿砖雕束腰处,留有两方刻字,铭记着造像年代及布施者姓名,证实了塑像制作的确切年代为宋元丰二年(1079年)。
六牙白象眼睛活灵活现。
菩萨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大小比例与真人略同,无论少年或长者、圆润或嶙峋、沉思或嬉笑或怒目,均神态生动自然,极具写实性,被著名雕塑家钱绍武誉为“宋塑之冠”。
“天下罗汉两堂半”指的是苏州保圣寺的半堂罗汉、紫金庵的一堂、山东灵岩寺的一堂,曾得到梁启超和画家刘海粟的大加赞赏。然而,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任世民看了崇庆寺的十八罗汉后表示,“梁刘不识崇庆寺,天下罗汉三堂半。”
1991年12月,一伙盗贼将12尊罗汉头盗割,并推到了三尊菩萨像,幸罗汉头追回修复,但菩萨像已毁,只能按照原照片复原,虽然还原度极高,但终究意难平。这也是山西古建文保员,俗称守庙人存在的重要因素,颇有名气的张宇飞在1993年成为了崇庆寺和法兴寺的文保员。
千佛殿是寺内主殿,为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兴建,殿内墙壁上原有千尊悬塑小佛像,这也是千佛殿名称由来,但目前仅西壁有少许留存。千佛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明间设板门,次间安破子棂窗,侧脚升起明显,建筑稳固有力。檐下柱头间阑额、普拍枋不出头,柱上仅施柱头斗栱,无补间铺作,柱头斗拱为单抄单下昂五铺作,耍头昂形,整体简洁疏朗,古朴大方,尚袭唐代遗风。
院内正殿阶前甬道两旁,各有一丛千年牡丹花。
殿内佛坛束腰须弥式,坛上一佛二菩萨及背面侧座观音像,造于宋代,明代补塑、彩绘,主尊释加牟尼佛华丽无比的泥塑背光即为明代重塑,文殊与普贤二菩萨背光是在宋代原作基础上修缮。
二菩萨背后个各有一尊倒座立式观音菩萨像,形制独特。普贤菩萨后观音为明代原塑,文殊菩萨后观音为2002年补塑。
地藏殿,即十帝殿,位于千佛殿南侧,三开间悬山顶,檐头斗栱四铺作,殿顶琉璃及门窗装修,皆为明代遗物。
殿内塑地藏菩萨及侍者,左右塑十殿阎王,两山墙塑六曹判官,上部悬塑佛、菩萨、天王、弟子、明王等,都是明代作品,塑工高超,保存完好。殿顶脊刹背面龛内题字:"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五月十五日本寺僧人明钟烧琉璃一堂。"殿内脊板下墨书题字:"大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丙辰月癸卯日崇庆寺建立十王殿僧……"两处题记,为研究该殿建筑与彩塑确切的年代记录。
卧佛殿为近年重修,闭门谢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