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西访古之十六——长子法兴寺

小鸟
创建于2024-10-26
阅读 592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长子法兴寺,国三。

去年我曾到法兴寺一游,那时圆觉殿还不能拍照,彩塑还保护在铁栏杆之内。去年我们一行人在法兴寺请到了小张给我们讲解,小张是有名的张宇飞的儿子,张宇飞是法兴寺和崇庆寺文保所的所长,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文保员开始,30年来致力于文物保护和传播,到现在获得过很多荣誉,是山西基层文物保护者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小张子承父业,也为参观者做讲解,讲得不错。那天老张后来才来,大家也是挺高兴的和他聊天,老张带来了十二圆觉菩萨的画册和画片,画册价格比较高,画片还好,同行团友买了不少回去当纪念品。

去年的照片

从窗户缝拍的圆觉菩萨,有点魔幻。

小张讲解得不错。

时隔一年多,再次站在法兴寺里,没有老张和小张,没有卖画册和画片,圆觉菩萨前的铁栏杆也撤掉了,圆觉菩萨也可以拍照了,大殿背后也打开了,再此为山西文旅点赞。

言归正传,进入正题。

法兴寺创建于北魏,据说当年有一高僧云游至慈林山,十分欣赏这里的风光,便在山上修了一座慈林寺。唐咸亨四年(673年)高祖十三子李元懿赐佛舍利和藏经三千卷,还建了一座造型别致的舍利塔;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敕以慈林寺额改赐广德寺,唐大历八年(773年)造燃灯石塔,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重建十二圆觉菩萨殿,并更名为法兴寺。此后,元、明、清屡有修葺。

七十年代后期因其所处位置正是慈林山煤矿的主要采掘区域,寺庙出现地面陷庙基裂缝,殿宇倾斜,院墙走形,有倒塌被毁的危险。经文物部门勘察研究,确定把法兴寺搬迁到对面的翠云山上。法兴寺搬迁复建工程于1984年破土动工,到1996年10月竣工。

在寺院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舍利塔、园觉殿和毗卢殿,依山势逐渐升高。

山门是搬迁过来重建的,匾额和崇庆寺一样,是曾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所题。

进入山门,就看到一座舍利塔,这是唐代寺院前塔后院的格局。舍利塔也称石殿,通体用砂石板构造,平面为正方形,外形呈重檐楼阁式,正南辟拱形石板门,顶部用石板叠涩成瓦顶坡面。塔内圈结构向上直砌成塔身,内部装饰莲花藻井,构成二层塔顶。顶部同样是石板叠涩成顶,上部一个仰莲相轮火焰式石质塔刹。整个外形颇为奇特,非塔非阁非楼非殿,是我国古塔中罕见的形制。

舍利塔内部

网上有一篇文章说,上世纪70年代法兴寺老照片显示舍利塔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而是下面这张图片的样子,一层的顶是布瓦灰顶,二层是四脊攒尖木构屋顶,灰瓦覆盖,最顶部的塔刹是相轮、宝珠和三叶叉。因为慈林山腰上的法兴寺年久失修,顶部漏雨,所以才增加了一些防雨措施,也就是说老照片中的舍利塔已经是今人加工过的了。搬迁复建时,依据唐代形制恢复了之前的样子,复建时塔刹是参照后面的燃灯塔塔刹而重新制作的。有古建专家根据整个法兴寺的布局和舍利塔的形制特点,推测原塔的高度应该是30米左右,7层高,现在舍利塔是在残塔基础上加了一个塔刹形成的。

从这张照片也可以看出后面圆觉殿的模样。

舍利塔之后,圆觉殿之前,有一唐代石雕燃灯塔,国内现存唐代石灯塔仅有三个(另两座一在太原龙山童子寺,一在黑龙江宁安县隆兴寺),法兴寺这盏石灯造型最精巧,雕刻最工细,保存最完整,被誉为古石雕的珍品。

燃灯塔通体青石质地,雕刻精美。通高2.4米,底部是圆形须弥座,三层八角塔身,顶部是八角攒尖顶和山花焦叶宝珠塔刹。

底部基座上雕着12只神兽。有鱼、龙、熊、鹰等不同飞禽走兽的头身组合成的图腾形象。

基座上须弥座上的石雕八个伎乐人,或长袖善舞、或弹琴吹笛,神态灵动,造型优美,可惜头都被破坏了。

隔柱上刻有“唐大历八年清信士董希璇于此寺敬造长明灯台一所”。实在辨认不完全啊。

最上一层就是灯室,外形为八角亭子,四面开窗,其余四面为假窗。

这座燃灯塔之所以叫长明灯,是因为在古代,塔的灯龛部位的灯火,不管如何风吹雨淋,塔内灯火永远长明不息。这个神奇的现象已经有专家进行了揭秘。原来,古代工匠极具智慧。灯塔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地势和建造的技巧,使得四面敞口的灯室内,风不会直吹灯火。首先,长明灯不在整体建筑的中轴线上,而是向西偏移了73厘米;其次,在未搬迁之前,法兴寺位于慈林山西坡半腰,没有东风。而南北风又被前后的舍利塔和圆觉殿所阻挡;第三,灯室四面小窗,看似一样,其实有高低之差。南窗比西窗高2厘米。这样一系列利用地形地势、构造技巧、建筑位置等综合手段下来,使得长明灯只有西风可以进入,又从北窗出去,中心的油灯不受影响。

法兴寺整体搬迁之后,格局由原来的平面变成了逐层升高的布局,地形地势也有了变化,所以,曾经光照四野长明不熄的长明灯光辉不再。

园觉殿,是法兴寺的主殿,建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柱为石质方形抹角柱,柱头铺作为单抄双下昂,殿内四椽栿对接乳栿。从老照片看,圆觉殿搬迁之前的屋顶已经被改为悬山式,系民国五年信众修缮时将外檐拆除所致,搬迁时进行了外檐恢复。

圆觉殿内现有19尊彩塑,据宋碑记载,殿内主要佛像均在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塑成,900年间历代多次维修装饰,多数已有三层彩绘饰面,但大多数佛像主体造型与整体美感仍保留了宋塑的原韵。

方形莲台上,为释迦牟尼坐像,两旁有阿难、伽叶二弟子,文殊、普贤二菩萨和两尊护法金刚。

两侧圆觉菩萨皆以女性形象出现,面目圆润,身姿婀娜,服饰色彩柔和,衣带飘逸。12尊菩萨各具神态,极具人性化,长而弯曲的眉毛,下视的眼睛略微张开,嘴角漾起神秘的微笑,如此娴静优雅,如此静谧安然,有一种惊人的自然,仿佛拥有了灵魂,拥有了呼吸。气质上承唐风,又有宋韵沉静淡泊的格调,是难得的彩塑艺术品。

法兴寺圆觉殿这一组佛像群的作者在北宋政和二年的造像功德碑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大宋政和元年,塑匠人冯宗本,画匠人陈道荣、吕荣,这是我国现存的宋代彩塑中,唯一有明确的塑制年代和匠师名字的。

在圆觉殿的背后,还有一尊自在观音像。自在观音原名"水月观音"。她一改佛教造像直立或打坐的成规,右腿曲蹲,左脚轻踏荷叶,重心落在左胯,右手微抬微翘,左手为支撑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其姿态出色地突显了观音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身段。人们于是忘却了她本来的名字,亲切地称她自在观音。


圆觉殿后为毗卢殿,悬山顶,有精美的明代琉璃构件,前檐额枋和雀替为清嘉庆年间所制。殿内塑三身佛,中间为法身毗卢遮那佛,左报身卢舍那佛,右应身释迦摩尼佛,分列胁侍及壁画,不知年代,但塑工和画技均颇佳。十二圆觉菩萨在前,他们就被忽略掉了,有些遗憾。

游览期间,有俊男美女身着古装在拍视频,颇为养眼。

重游法兴寺,依然欢喜!

阅读 592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