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至29日,“第六届全国思维型教学大会——聚焦综合与实践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科学教育创新实践样态现场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此次盛会有相关政府领导、学界泰斗、各学科课标修订组专家、高校知名教育专家、教育科研专家、全国各地教育局长、教研员、中小学校长、教师等近1050人亲临现场,我校校长、教导主任、教师代表也赶赴现场积极参与此次意义非凡的大会,与来全国各地的同仁们齐聚一堂,携手共促教育改革的深化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同时,未能到现场的老师们也通过线上参与的方式参与了此次教育交流之旅。
本次大会以“综合与实践”为核心议题,深刻揭示了思维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综合与实践”对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深远意义。旨在深度挖掘这一教育理念的精髓与价值,为教育工作者铺设实践路径,提供策略支持,携手共促教育改革的深化与核心素养的培育。
开幕式嘉宾致辞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常纪文、蔡春、王丽梅、胡卫平、陈国荣)
开幕式上星光熠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北京市人大代表常纪文;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蔡春;北京市昌平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丽梅;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组长胡卫平;以及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校长,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教育集团总校长陈国荣等重量级嘉宾纷纷发表精彩致辞,共贺大会盛况,寄语教育未来。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的学生代表们也带来了精彩的展演《武动梨园》,这一融合了武术与戏曲元素的表演,充分展示了该校在综合与实践课程上的积极探索和丰硕成果。跨学科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多元知识的滋养下,思维得以自由飞翔,智慧得以充分展现。
伴随着阵阵掌声与声声祝福,第六届全国思维型教学大会正式拉开帷幕。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区、校负责人将带来一系列精彩的主题汇报和实践分享,共同探索“综合与实践”在教育实践中的新路径、新策略,携手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专家领航
探寻综合实践方向
刘燕华
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原参事、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创新方法研究会理事长刘燕华带来题为《认知创新--未来人才的培养》的主题分享,其中提到:
当下及未来,搜索引擎与知识加工(即AI)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分享中,他例举了创新的思维、方法与工具。刘燕华强调,资源依赖,就会怠泄创新;拒绝否定,才会自圆其说; 强化固有,就会被甩得更远。因此,一线教育人要打破固有认知,让优良的“种子”在适合的环境中成长。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提出以“教育与发展观”来指导培养后备创新人才,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创新理论,提炼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程。他强调,创新或创造性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动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必须从培养造就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入手。
龚亚夫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则指出:品格与思维品质是融合与贯通的,而素养在完成语言任务过程中习得,因此教师要做语言思维品格融合的教学设计。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品格与创造性智力为切入口,引出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认识——核心素养要通过完成融合语言、行为、思维技能、品格、价值观念的任务逐渐形成,是让学生长期做正确的事情,而外语的学习为学生融会贯通提供了一扇窗口。
熊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组长熊璋则与我们探讨了信息科技教育的挑战与机遇,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的关系,他提出要在立德树人的初心基础上,把握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赋能,促成教育高质量发展。
张咏梅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副主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咏梅分享了学习进阶理论对于教育的作用与长远意义,她提出,对于学习进阶的应用有助于为学生核心素养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一条清晰可依据的路径,使“学为中心”成为现实,让教学评作一体化的建构更加系统。
郭华
跨学科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跨学科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在这一领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明远教育书院院长,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跨学科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郭华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她指出,教师在理解跨学科学习时,应聚焦于“学习”本身,将“主题”作为载体,“跨学科”作为实现目标的路径。郭华还通过几个优秀的跨学科实例,结合新课标,阐述了在分科课程背景下实现课程综合化、实践化的有效改革措施。
夏雪梅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人大代表夏雪梅则从双新视角出发,对跨学科学习的定义进行了系统阐释。她建议学校要明确“必做”与“选做”的任务,在探索基于课标的“必做”任务时注重校本化创新,同时基于真实问题创造性地落实课标要求。对于教师而言,则需要在实践中选用更适合的载体和跨度来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李霞
此外,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国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李霞也做了题为《核心素养导向思维深度参与的跨学科学习设计与实施》的主题分享,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跨学科视角的学科教学和跨学科课程学习两条路径来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直击课堂
解析综合与实践实施要点
聚焦“综合与实践”,不同学段、学科的教师展现了他们的思考与创新,不论是优质课的展示还是教学实践的分享都异彩纷呈。教师们以微项目、跨学科教学为载体,以真实情境创设真问题,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生们或是作为小小研究员,或是变成渔民画创作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民族文化,理解科学原理,习得思维方法,提升思维品质。
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科学教育创新实践样态专场,通过场域体验+优质课展示+成果分享的形式,生动展现了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在科学教育领域的先进成果。特别是该校五大工作室(创客、墨客、霞客、极客、潮客)的建设成效,展现了以学科思维为导向的新型科学课堂风貌及教育实践成果。
活动中,回龙观育新学校的丁雪莹主任分享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探索过程与实践经验,着重阐述了智慧作业系统的实施效果。刘艳秋老师则结合实例,详细讲解了智慧作业系统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场景。
科教助力
彰显综合与实践全新样态
此外,还精心呈现了10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示范课,各工作室负责人也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发展历程与实践成果,全面展示了学生在跨学科探索、科技创新及个性化发展方面的卓越成就与巨大潜力。
创新课堂展示
此次大会在北京秋意渐浓之际,我们以教育的热情增添了一抹温暖色彩。我们立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关口,围绕“综合与实践”的核心议题,共同展望教育未来的璀璨图景。
闭幕式上,胡卫平教授发表致辞,总结了会议达成的几点重要共识:
一、课程改革方向与思维型教学理论相辅相成,两者理念高度契合,为课程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知识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脱离知识的素养培养是空谈,而仅关注知识而忽视素养同样不足取。
三、以思维为核心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是支撑核心素养有效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学科学习与跨学科学习应有效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纵横联系的教育模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与实践。
胡卫平
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过去成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教育事业的美好展望。我们深知,教育的未来需要每一位教育同仁的共同努力和不懈探索。
让我们携手并肩,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共同开辟教育的美好未来,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愿我们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