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前我们看到宝宝吃手,怎么看怎么觉得可爱。
两岁后三岁后再看宝宝吃手,不禁生出疑惑,手到底有什么好吃的,怎么改都改不掉!
关于孩子吃手的问题,大多数家长开始重视的时间往往是3岁以后或者是学龄期,发现孩子依然时不时把手指塞到嘴里,再去通过一系列方法阻止。
事实上,关注的时间错了,方法也错了,才会导致孩子吃手、咬指甲的问题久久不能解决。
吃手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
一般在出生两三个月左右,宝宝就会进入口腔敏感期,这个阶段你会发现他会把很多东西往嘴里放——
起初是自己的小手,然后变成任何他的嘴巴能够到以及他的手能拿到并送到嘴里的东西,包括衣领、玩具等等。
这种表现并不是因为饥饿,而是他在尝试用嘴巴认识世界,了解外界各种物质的属性,比如金属、木块、纸类、塑料等都有哪些不同的感觉,并永远记住这些感觉。
只要他把想要品尝的东西都尝过一个遍,保证口部获得足够的触觉刺激,顺利度过这个关键期,吃手的现象就会慢慢消失。
也就是说,宝宝一岁以内吃手或把东西往嘴巴里塞都是正常现象,是宝宝智能发展的进步,并不需要特别去矫正,只需要保证所有进入他嘴巴里的东西都是干净卫生安全的即可。
吃手,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更多能力
吃手,其实不单单是满足孩子的口欲期发展的正常需求,还有更多的作用。
01 发展手部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能力
很显然,我们的眼睛是看不到自己的嘴巴的,但是手却可以准确地把食物放到嘴里。
这是因为我们有非常成熟的本体觉,能够很随意地确认自己的身体“存在”于哪里。
但是孩子刚出生时,本体觉才刚刚开始发展,他们的身体不会那么容易被自己控制,比如想把小蛋糕放嘴里,却因为找不准嘴巴的位置,常常把蛋糕涂得满脸都是。
只有经过口腔敏感期的训练,不断尝试把各种各样的东西捏起来放进嘴巴里,他们基础的本体觉才能逐渐被发展,为日后独立轻松地拿勺子,筷子,做出各种手部的精细动作,实现手眼协调打好基础
02 顺利过渡到抓握敏感期
成年之后的我们,想要探索一样事物,很自然就会做出用手来摆弄它的动作。但在抓握敏感期到来之前,孩子们用以探索的工具,只有嘴巴。
孩子在生命本能的驱使下,在自己动手抓起东西往嘴巴里放的过程中,逐渐唤醒并发掘出“手”的作用,再到熟练使用“手”这个工具,从而顺利从用嘴巴探索的阶段过渡到用手探索的阶段!
这之后,他的探索活动才能更多地,甚至完全地依赖自己的双手。
但如果在此期间,我们刻意阻止或者妨碍他进行其他口腔探索的活动,导致他未能获得充分的口腔触觉刺激体验,那么这项行为就会向后顺延,即使已经到达3岁或者5岁左右的年龄,依然会存在吃手咬指甲,啃咬玩具、桌椅,甚至动不动就发生咬人事故等等。
改善吃手 以「弥补」为主
一般来讲,孩子频繁吃手的时间会集中在0~1岁期间,而后会逐渐减少频率。
但如果他在两岁以上,仍然在过度吃手,我们就要注意了,以「弥补」为核心帮助他来改善,具体方法有这些。
❶ 做手部触觉按摩
当你看到孩子在吃手时,可以轻轻地把他的小手拿过来,然后从指根向指尖推,每根手指推10-15次,推的过程中可以稍稍用力,通过按摩来满足手部需要的触觉刺激。
另外,如果身边刚好有沙子或者泥土,可以让孩子去玩一玩;如果没有,则可以在家自制一个触觉训练百宝箱:准备一个桶或者纸箱,里面放些小米、大米、红豆等,让孩子每天用手快速地深插20分钟左右。
❷做口腔触觉按摩
给儿童做好口腔触觉减敏,方法如下:
准备好干净的纱布,缠在手指上,伸到孩子的小嘴巴里,以他能够接受的力度,轻轻按压牙龈、软腭以及舌头等部位。
注意,有异物进入口腔时,孩子会本能地抗拒,这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强行按压,避免孩子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咬伤你的手指。同时,如果发现有任何不适,也要及时停止。按照孩子的接受程度,控制按摩的时间长度和频次。
此外,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可以多让孩子吃大颗粒的食物,比如花生、开心果、牛肉粒等等,让他多多咀嚼,也可以达到触觉减敏,弥补口腔触觉刺激的目的。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家长还要结合孩子当时的心理状态灵活调整应对方案,如果他天生比较内向,容易紧张、焦虑,也会通过吃手、咬衣领等来缓解。
这时候,家长就要给他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平常多进行亲子互动,给他足够的安全感,这也是改善吃手问题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