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运河印记,承非遗文化

用户13975145
创建于11-01
阅读 21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条跨越千年的古老之河,沿着历史的深处缓缓而来。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提出“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总体要求。本次选择的研学路线是清江浦区“淮水安澜 心动运河”线路,前往的地点是清江浦区记忆馆、陈潘二公祠和里运河画舫。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大运河江苏段时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十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对于淮安这座历史文化古城而言,依旧意义非凡。为找寻运河历史,传承运河文化精神,福地路小学“勤学”、“善思”小队走进清江浦区,展开大运河研学之旅。

寻访前,队员们观看纪录片《大运河之歌》,队员们对纪录片中提到“哺育淮安的运河精神”感到好奇,大运河究竟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队员们带着疑惑精心设计了研学单,开启了清江浦区“淮水安澜 心动运河”研学之旅行。

一、淮水安澜 运河印象

一座古城,因运而生。漫步大运河畔,聆听历史回想。下面我们跟随着队员的

清江浦记忆馆展示明清以来600年清江浦城市发展为脉络,以复现城市记忆为主线,通过情景再现式,探寻淮安城市发展的根源,感受昔日“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繁华。

老字号的粮行、盐栈、清江浦电报局、崇实书院、老半斋酒楼、清江铜元局……一下子就将队员们拉回那个繁华热闹的年代。

走进东大街,淮安方言的简单呈现,看到方言变成文字,方知区别确实不小。也有一些民俗内容的展示,嫁娶的习俗,生活场景的展示、厨房的复原等,充分感受淮安民俗的魅力。

记忆馆追溯运河从无到有,滋养城市发展的根源,重现古代“运河人”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通过沉浸式参观清江浦记忆馆,我们深入了解了淮安段的运河文化,感受到运河边淮安人民的智慧和努力,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淮安作为运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的重要意义。

二、运河成长 工匠精神

过渡:在大运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还有一群人默默守护着运河,护佑着运河上的航运,念着百姓的安居乐业。

而其中的代表就是治水名臣陈瑄和潘季驯。

臣陈瑄、潘季驯的合祀祠。两位先贤在治理运河的过程中,刻苦钻研,励精图治,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沉积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他们知道了“清江浦”原来是一个埠头的名字。原来陈瑄建造了五座大闸,其中有一座居然就是离我们学校很近的板闸。当运河历史和如今平常的生活勾连起来,队员们对淮安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了解。古老的清江大闸历经岁月风霜,依旧屹然在古运河上,也是大运河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

• 长长运河水,悠悠匠人心。潘季驯四次治理运河,时间横亘十余年。在他的努力下,我们淮安的高家堰成为淮扬地区的枢纽。他提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这一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后续的治河工程中,影响了其后200多年的治河策略‌。

队员们倾听着这两位治水功臣的故事,仿佛回到了五百多年前,触摸着时代的印记,感受着陈瑄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匠人精神。感受着潘季驯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匠人精神。

三、运河繁荣 共谱新章

踏浪而行,寻觅运河千年往事,那就随队员们一起乘里运河游画舫感受大运河生生不息,海纳百川的精神。

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从游船码头出发,沿着水路徐徐向前,秋高气爽的天气里,画舫推开平静的水波,遇见越秀桥便调转龙头,随后可观中洲岛全景,直面清江浦楼,从一座座或古或今的桥梁下穿行而过,清江大闸、石码头桥、大运河文化广场等美景串联成线,迎面而来。

队员们兴奋地看着沿途风景,时不时在研学单上做记录。

悠悠运河水,汇聚滴滴暖流,荡涤心底,也点亮了“勤学”“善思”小队对大运河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心。

最后,我们还做起了小记者,采访了清江浦记忆馆馆长,运河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他热情地解答队员们的疑惑并对队员们提出了殷殷期望,希望队员们成为淮安运河文化宣传的小使者,传承运河精神的先锋队。

与非遗手工撞个满怀

最让队员们兴奋不已的,莫过于亲手体验漆扇的制作过程。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与引导下迅速掌握漆扇的制作流程和技巧要点,积极投入到漆扇制作中。

伴随着白扇入水抖动、浸入、出扇,同学们用“点、甩、弹、划”等手法,在水面绘出不同图案效果。原本平平无奇的白扇慢慢变成了一把把精美别致的漆扇。

非遗剪纸、雕版印刷术更是激发了队员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

研学结束,队员们纷纷分享了自己的收获。

研学是方式,传承才是目的。习近平总书记说:“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队员们在探秘运河文化的实践中学习着流动的文化,深度解锁了家门口的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将家国情怀厚植于心,争做新时代运河文化的传承人。

——END——

阅读 21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