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融通 多元适性

——五中滨江学校变弱为强的实践

Ilt
创建于2024-11-01
阅读 26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12月12—25日,我到广州市五中滨江学校跟岗学习,有幸认识一所曾经生源不足、教学质量薄弱的学校如何通过实施“教体融通 多元适性”的教育思想,成功实现华丽转身,最终成为一所生源爆满的优质学校。这跟岗不仅让我深受启发,更让我对教育的本质和学校的变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吴校长深情地回顾了学校曾经的困境。那时,学校因为诸多历史原因和政策变化,导致学生流失严重,生源严重不足。面对这样的困境,校长没有选择逃避或抱怨,而是带领团队深入剖析问题根源,积极探索变革之路。正是这份坚韧和决心,为学校的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变革的过程中,校长提出了《教体融通 多元适性》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实现教育与体育的深度融合,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多元化的教育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体育特色作为切入点,撬动学生内驱力和自信心,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具体来说,这一思想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体融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传统教育中,教育与体育往往被割裂开来,形成了“重智育、轻体育”的弊端。而教体融通的理念则强调,体育不仅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团队精神、竞争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将体育课程纳入到了整体教学计划中,不仅增加了体育课的课时——每周5节体育课,还开设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比赛,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成功、学会合作、培养毅力。同时,学校还将体育精神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种教体融通的教育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坚韧的意志,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多元适性,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发展需求。因此,“多元适性”的理念强调,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和发展路径。学校通过开设体育兴趣小组、特长班、选修课程等方式,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此外,学校还实施了分层教学、个性化辅导等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量身定制教学计划和辅导方案。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帮助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实现了个性化的成长。

    三、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加大了师资建设的力度。一方面,学校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学校还加强了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这种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机制,不仅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更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四、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深知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建立了完善的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册等方式,学校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需求,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出谋划策。此外,学校还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和决策过程,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支持者和参与者。这种紧密的家校合作关系,不仅增强了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和支持,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跟岗完毕我深受感动和启发。这所学校的变革之路虽然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正是凭借着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他们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教体融通 多元适性”的教育思想不仅适用于这所学校,更可以为其他薄弱学校的变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将积借鉴行这一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需求,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多元的教育服务。同时,我也将不断学习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管理科研能力,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 26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