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学习之芳华 绘教研之美篇--记邹小红胡晓英工作室2024-2025学年第九次工作

小敢
创建于11-01
阅读 43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11月1日,小学数学邹小红胡晓英名师工作室研训活动在余江区第四小学举行。此次活动以新课标指导下大单元教学模式的探索为主题,通过课例观摩、研讨的形式,工作室老师在两位名师的带领下,共同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活动在热烈而有序的氛围中拉开帷幕。

课堂展示

        第一堂课是来自余江四小的宁真真执教的《圆的认识》。宁老师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形的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钟面、硬币等。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圆的认识‌。接着通过学生的自学书本解释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随后在画圆、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圆的特征。最后,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教学反思:该堂课的设计需要将画圆与圆的特征(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直径和半径都相等、圆心决定位置半径决定大小等信息)串联起来,而不是将各个部分割裂开来。另外板书的设计上需要更加的简洁明了。

       第二堂课是由来自余江四小的何淑梅老师执教的《烙饼问题》。何老师从一个鸡蛋要用5分钟,那煮熟3个鸡蛋最快要用多长时间?引入课题。接着,从烙1张饼和两张饼时间对比,初次感受烙饼次数决定了烙饼时间以及不让锅空着的优化思想。然后,讲授3张饼的烙法,比较12钟和9分钟的区别。掌握烙3个饼时候的统筹方法。4张饼的烙法进一步建模,5张饼的烙饼建好模型,6张和7张饼脱离操作,完成建模。最后让同学们观察烙饼方法,发现规律:烙饼所需最少时间=饼的张数×烙一面的时间(饼的张数>1。

       第三堂课的授课教师黄建,他设计的《方程的意义》这堂课以动物做跷跷板的短视频导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平衡需要两边重量相等。接着通过师生互动认识天平,明白天平与等式的关系。从空杯子的平衡,到给空杯子加水后的天平不平衡,再到增减砝码使天平平衡得出含有字母的等式。接着,让学生通过练习列出含有字母的等式,列出含有字母的等式后,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等式的等量关系,说清楚是如何列出这个含有字母的等式的。让学生合作探究对比不等式、等式、以及含有字母的等式。先按要求分成两类,得出了不等式和等式俩类。再从等式中接着探究,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根据等量关系列出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然后引导学生对比等式和方程的关系,以及尝试自己写出方程,并说一说如何判断这是方程,最后再进行练习巩固。

       教学反思:练习环节中如果能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那课堂可能会更精彩。

教师们在认真听课

评课环节

金微老师提到:

       黄建老师执教的《方程的意义》视频导入特别好,让学生感知平衡和不平衡,对理解方程意思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课的重点难点是会区别和联系方程和等式的关系。黄老师全程交给学生,很好的做到了以生为主。就是如果能突破数量关系这个点会更好。

       宁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各个环节也很清晰到位。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圆。不管是教学圆的各部分名称还是画圆都以生为主,该放手就放手,该指导就指导,学生表现也很好,宁老师教态很自然很亲切,值得我学习。就是能把圆的教学与生活联系会更好,数学源于生活,就像胡老师和邹老师所说,为什么轮子要做成圆形等等。

       何老师执教的《烙饼问题》一看就准备的非常充分。不管是学具还是教具都准备的很好。全程何老师引导也很到位。先有2个饼如何烙最快让学生知道锅不能空余,还要做到次数最少。每次烙梳理很清楚,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教的很仔细。学生烙的也很好。就是个人觉得可以不考虑顺序,本课的重点是优化省时。那我们能不能只突破这个问题。不然我怕学生会混淆。个人意见不妥请见谅。

吴凯丽老师提到:

       听了三位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

       宁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深入探究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特征,并理解其内部规律。教学过程清晰,方法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感觉练习设计更有层次会更好。

        何老师执教的《烙饼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情境引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用日常生活的煮鸡蛋情景引入,煮一个鸡蛋要用5分钟,煮六个鸡蛋需要几分钟?顺势导题。二:何老师,非常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一张饼,两张饼烙的方法时,引导学生对比思考:为什么一张饼要烙六分钟?两张饼也是烙六分钟?引导思考得出烙饼的次数一样都是两次,为省时要做到同时烙,别让锅空,为后面教学难点三张饼的烙法做好了铺垫。三:充分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探究三张烙饼的最优方案时,何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以数学课本为锅,圆片为饼,动手烙一烙,然后填写表格,最后组长汇报结果。一系列的活动,何老师都放手放学生去进行,教师只是做必要的引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个人觉得四张饼,五张饼等就不需要让学生再动手去操作,可以根据表格引导思考逐渐建模会更好。

       黄老师教态自然大方,执教的《方程的意义》导入很有趣,互动新授部分也是结合天平图、空水杯,往水杯加水等动态展示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思考问题。整堂课的课程结构设计合理,环环相扣。

吴园红老师提到:

      非常荣幸听了宁真真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深有感触。宁老师的课堂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并且通过多种方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的展示了教与学的魅力。课堂上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如自学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里我有两个建议:一、尺规规范画圆时,对于定长的理解有点欠缺,可以通过圆规两脚张开的距离张大画出的圆大,缩小画出的圆小去理解定长;二、学生在汇报时,可以先提示学生用怎样的句式汇报,如我们组得出的结论是……是通过哪些方式得出的结论,这样学生就能清晰的表达出组上的讨论结果。

周雅萍老师提到:

       三位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个人看法:

       1.关于黄老师的《方程的意义》。方程是学生代数思想的启蒙,与之前学习的算术的思想有较大的差异。黄老师紧抓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利用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的状态列出一些等式和不等式,在观察比较下自主发现方程的概念,通过层次多样的练习巩固了方程的概念,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了方程的数学模型,设计非常巧妙!如果能把方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更好了!

       2.鉴于一些原因没有听到何老师的课非常遗憾!

       3.宁老师的《圆的认识》。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平面图形的概念及面积周长等公式,圆的认识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点。宁老师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物品找圆,对比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发现圆的概念,然后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画圆,自主学习圆各部分的概念,最后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发现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在“做”与“思”融合过程中逐步内化圆的本质,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在练习的方面再优化就更好了!

朱晶老师提到:

      黄建老师执教的《方程的意义》导入具有趣味性,将平衡与不平衡具象化,方便学生理解,同时将平衡与不平衡过渡到等式与不等式非常自然,也为后面方程的意义的学习做好铺垫。黄老师全程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简洁,教学环节也比较紧凑!整体是一堂比较高效的课堂,如果能增加等量关系这内容会更好!也会为以后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打好基础!

涂子逊老师提到:

      三位老师的课都十分的精彩,我深有感触。

      宁老师的《圆的认识》,课堂生动有趣,师生互动十分愉快且高效,课堂内容从生活中认识圆,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现实世界,再到如何去绘画圆,认识圆规,如何使用圆规绘画,学生绘画,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进一步讲解半径,直径,圆心等圆的组成部分与重点知识时,敢于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动手操作,生生之间沟通,更加理解本课的知识点,整堂课非常高效。

      何老师的《烙饼问题》,板书精美,课堂活跃,教师引导也非常到位,从两个饼,到三个饼,再到四个饼…每一个烙饼都讲的非常细致。我一些看法就是讲完五个饼时,其实如何烙饼的方法已经初步明白了,何老师讲得很细,讲到这部分很多同学都听懂了,接下来就可以尝试让学生去动手进一步发现和总结出模型,可以让他们理解的更加透彻。

      黄老师的《方程的意义》,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十分透彻,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强,能有效的引导学生。新授部分将知识点和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并将完整的式子列出,逐步分析各个式子,让学生积极思考,完成分类,深刻明白了方程的意义。

刘芳老师提到:

      我觉得何老师的教学过程设计合理 ,由易到难, 每个环节都由问题.思考、动手、说一说.展示总结组成,稳扎稳打,尽量让每个学生在自行探究中慢慢掌握烙饼问题.我想,对于那些认真听课,跟着老师一起思考的学生来说.这节课一定觉的很充实,但可能是何老师比较少到第三组这边来.第三组后面几个学生基本上在玩没听课,所以建议何老师除了关注那些发言活跃的学生,也要关注那些不发言的学生。

名师有话说

       三节课当中,老师们都能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理解知识本质,能借助有效问题的设计,加强学生的数学思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动力。

     《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注重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三位老师在引入新课时都创设了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情境、真问题中产生探究学习的真需求。

       2.选择引发思考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在基于问题情境的探究中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样能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身经历从感知到探究的每一步,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数学的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教师挖掘和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学习任务和练习,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中经历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及小组展示活动。在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比分析中,促使自主学习悄然发生,逐步进入深度思考。

       本次教研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我们的学习和探索永不止步。邹小红胡晓英名师工作室将继续秉承“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共同成长”的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阅读 43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