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的种家军

作者      吴建华

用户14107494
创建于2024-11-01
阅读 38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次在延安旅游,忽然想起《水浒传》里史进的师傅王进为避高俅迫害,带着老母投奔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后来史进犯事,从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去延安府找师傅王进,延安在华州正北,可他却寻到了西去的渭州(今甘肃省平凉市)。渭州也有个经略府,史进又碰到了鲁达鲁智深,鲁达告诉他你师傅王进因恶了高太尉,已投奔在延安老种经略相公处勾当,俺这渭州,却是小种经略相公镇守……

       其实,《水浒传》里老种和小种经略相公大家都不熟悉,但在《宋史》里关于种家军的记载,却远比杨家军功勋更大、名气更高。但凡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宋朝自建立以来边庭就不稳定,受到北方多个游牧民族的打压,直至两宋灭国都是如此……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高俅升任东京殿帅府太尉时,为了避难,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带着老母连夜出城,逃到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便隐姓埋名起来。而这位老种经略相公是否是种家军的老种,及渭州小种经略相公又是否是种家军的小种,还有待佐证。

       种家军的老种叫种师道,小种叫种师中,两人是兄弟。祖父种世衡为北宋大儒种放之侄。种世衡(公元985~1045年),字仲平,祖籍洛阳,北宋边庭名将,是种家军的创建者。戍边其间曾巧施离间之计除去野利兄弟,使西夏军元气大伤。他善于团结边境族群部落,搞好军民关系,战时做到全民皆兵。并率领军民修筑了清涧城(今陕西榆林清涧县)和细腰城(今甘肃庆阳环县)。种世衡病逝后,他的八个儿子及孙辈都在军中服役,镇守西北边陲,使西夏不敢擅自入侵。他们当中尤以种谔、种师道和种师中战功卓著……

        种谔(公元1027~1083年),字子正,北宋名将,种世衡之子,初荫其父入仕,又因战功累有升迁,后镇守清涧城。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种谔设计逼降西夏将领嵬名山夺取绥州(今陕西榆林绥德县),并迅速带领军民修筑绥州城,累迁鄜延经略按抚副使。后率军攻克米脂,大败西夏八万援军于无定河。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种谔背发痈疽去世。宋神宗诏赠

        种师道(公元1051~1126年),字彝叔,北宋末年著名戍边将领,初任文职,善谋略改任武官,因抵御西夏有功尊为“老种”,晚年奉诏征讨辽国。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初)金兵南下,又奉诏进京勤王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抗金期间多次提出正确主张,无奈钦宗一味听信投降派主和,屈辱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及河北、河东领土,使种师道悲愤交加于十月病逝于东京。钦宗获悉亲临祭奠,为之恸哭,追赠开封仪同三司。然而两个月后,也就是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1月9日),发生“靖康之变”,这天,金兵攻陷京城开封、掳走了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宫嫔妃、皇家宗室成员,还有各种工匠一万多人以及大量的金银珠宝。押往金国途中,钦宗嚎啕大哭捶胸顿足说道:“吾悔不听师道之言,以至于此!”,“靖康之变”之日亦标志着北宋灭亡之时。徽、钦二帝押往金国后,又先后转辗多地,最后囚禁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并死于此地。

        种师中(公元1059~1126年),字端孺,自幼长于军中,果敢慓悍,武功高强,北宋末年名将,长期戍守于西北边陲,历任多地知州及军事要职,时人称其“小种”。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初),金军兵分两路南下欲直取东京、太原,为此,钦宗一面启用李纲筹划东京保卫战,一面紧急诏令种师道、种师中率部东进勤王,然而勤王期间种师中遭遇友军失约,于五月救援太原时陷入重围,力战身亡。种师中捐躯后钦宗诏赠少师,谥号庄愍。

       综上所述,种家军自种世衡筑清涧城始,一直镇守边关威震西北,前后五代从军,驰骋疆场一百余年,战死者达数十人之多。然而这段长达百年、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却未能象宣传杨家军那样用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展现出来,使百姓耳濡目染,而是遗憾的躺在了史学家的文字里,让人难以释怀……另外,《水浒传》写的是北宋末年徽宗帝在位后期的故事,故事中的老种和小种经略相公是对父子关系。然而根据他们的年龄、职务及任职地点,史料中找不出可以对应的种家父子。由此看来小说里的父子是施耐庵虚构的人物,只是巧合姓种罢了。

阅读 38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