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濂溪校区数学组开展了以《小问题·大思考》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方婧老师带领的四年级数学备课组承担,旨在建构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真正关注学生视野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大约”就要估算吗?从字面上的意思“大约”和估算并没有任何联系。李秋灵老师分析到在数学里,有时虽然有“大约”这个词,以下情况下不需估算。1、统计“平均”下的“大约”不需估算。2、动态“平均”下的“大约”不需估算。3、未知“干扰”下的“大约”不需估算。4无理数“近似”下的“大约”不需估算。
为什么(a+b)÷c=a÷c+b÷c,而c÷(a+b)≠c÷a+c÷b?针对这个问题,黄雅婷老师借助长方形图来分析,根据面积公式很快可以推导出(a+b)÷c=a÷c+b÷c,c÷(a+b)≠c÷a+c÷b。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受了乘法分配律负迁移的影响,知道乘法分配律后,就不自觉进行类比,认为c÷(a+b)=c÷a+c÷b。针对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可以让学生猜想除法中是否存在类似的运算规律,并鼓励学生举例论证,进而引发学生的质疑和思考。教学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试着举出反例验证,通过返利帮助他们学会质疑,分辨真假。
"为什么面积单位用正方形来规定?"方婧老师利用前测的形式展示了学生视野下的数学问题。接着,她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分析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解决自己的疑惑。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是人类为了使用方便而自然选择的结果。可以说正方形因其方正、易绘制、能密铺等天然属性,成为面积单位的不二之选。
填“东北”、“西南”还是“北东”、“南西”?关于这个问题对于成年人的我们似乎是不是问题,不需要问也不需要解答。但站在孩子们角度来思考,这就是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是”北东“?袁爱梅老师就从这个小问题入手,从两大方面分析了其中原由:一是带我们认识了甲骨文“东、西”,“东”字就像太阳停在一棵树上,古人认为太阳住在一棵名叫扶桑的大树上,每天早晨太阳从树上升起,为了描述这个现象,古人创造了这个我不生动形象的字。甲骨文里的“西”字,从字形上看,像挂在树枝上的一个鸟巢。古人把太阳看作一只叫金乌的大鸟。傍晚天色暗下来,太阳回家,鸟儿归巢。因此,古人也创造了形似鸟巢的一个字来代表太阳下山的西方。西,太阳落下去的一边。在自然生活生产中,人们先确定了“东西”,为补充了“南北”;二是从音调来看:“东北、东南、西北、西南”,音调是由平到仄,读起来更顺耳、舒服。从这两个角度来看,人们在命名时,一般遵循由前到后、由易到难的原则,优先采用自己熟悉的东西,再慢慢接受陌生的东西。
0为什么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解答这个问题,要先了解数的起源。朱晓雯老师给和大家一起了解了数字0的来源,从自然数、起点、标准、界限和分界阈值几个方面剖析了0的丰富含义,解释了0与正、负数的关系。最后朱晓雯老师还分享了教学0的含义的两点建议,一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体会0的含义,二是借助数轴理清0与正负数的关系。
精彩的分享让全体数学教师受益匪浅。活动现场部分与会老师提出了一些相关问题的建议。最后,科研处主任汪浩浩在聆听四年级数学备课组分享和现场教师的建议基础上,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次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我们深刻意识到,有时课堂中问题虽小,却能引发大大的思考。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是磨练我们的思维和培养我们的能力,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成长,更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