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室研学纪行:走进红壤站 深度探索土壤科学奥秘

李志红
创建于11-01
阅读 206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秋风轻拂,阳光温柔地洒在空旷的田野上,稻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在这个收获的季节,祁阳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室组织师生带着对土壤科学的浓厚兴趣和对教育的热情,驱车前往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站。

    2024年10月31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带着对知识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踏上了这段充满期待的旅程。红壤站,这个承载着无数科研梦想和成果的地方,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去领悟,更重要的是,去为我们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

    红壤站科研人员刘立生热情接待了我们,带领我们开启了一段探索土壤奥秘的奇妙之旅。

参观红壤站站史馆

    走进红壤站站史馆,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我们详细了解了红壤站自建立以来的历史沿革、科研成果及其在推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都承载着红壤站的精神,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参观土壤样品库

    “一克土比一克黄金还贵”,这句话在红壤站的土壤样品库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最早的土壤样品来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每一份样品都记录着岁月的痕迹,见证了土壤研究的历程。这些珍贵的样品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料,更是人类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与追求。

参观四纪红土、花岗岩红壤、紫色土

    在科研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四纪红土、花岗岩红壤和紫色土。每一种土壤都有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和特性,通过近距离观察和聆听讲解,我们对土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瞻仰刘更另院士铜像

    在红壤站的中心广场,矗立着刘更另院士的铜像。刘院士是中国土壤科学的杰出代表,他的铜像不仅是对他的纪念,更是对科研精神的传承。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铜像,感受他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探访刘更另院士旧居

    刘更另院士的旧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我们了解了刘院士与鸭屎泥田改良的感人故事。他的坚韧不拔和创新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参观者,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对科学的追求和热爱。

参观科普馆

    科普馆内,各种实验用仪器和土壤样本令人目不暇接。五颜六色的土壤小样、土壤剖面标本、土壤形成过程的展示,让我们对不同类型土壤的形成、分布、特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每一份土壤样本都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让我们在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稻田土壤样品采集与制备体验

    在红壤站科研员刘立生的指导下,我们分组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学习正确的采样方法和注意事项。回到实验室,我们参与了土壤样品的制备过程,包括干燥、研磨、筛分等步骤。通过这些实际操作,我们不仅掌握了土壤分析前的预处理流程,更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细致性。

 山坡山脚土壤PH值野外调查

    携带PH计和专业工具,我们前往指定田地进行土壤PH值现场测定。记录数据并分析土壤酸碱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加深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理解,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一次数据的记录,都是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认知。

    活动的最后,我们在红壤站前和红壤站科研人员合影留念。这一刻,不仅记录了我们的笑容,更记录了我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土壤野外考察实践活动是学习土壤知识的重要方式。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学会了野外考察土壤的方法和技能,还成功将课堂中学到的土壤理论知识应用于真实地理环境的问题解决中。他们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提升了观察、感知和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能力,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

    更重要的是,学生们从刘更另院士的科研精神和事迹中汲取了无尽的力量。他们学会了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科研态度,明白了科学探索的艰辛与美好。这些宝贵的经历和精神财富,将成为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

    通过实地参观与学习,老师们加深了对红壤特性的理解,这不仅是对自身专业知识的深化,更是对地理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红壤站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专业的讲解,让我们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案例。

    刘更另院士的科研精神和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们。他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科研态度,不仅激励我们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更激发了我们对地理教学的热情和动力。我们深知,作为地理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通过此次参观学习活动,祁阳市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不仅拓宽了视野、深化了专业知识,更将所学所感融入教学实践,为培养更多具有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的地理人才贡献力量。

    随着研学活动的圆满结束,我们满载而归。这次走进红壤站的研学之旅,不仅让我们对土壤科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让我们在科研精神的熏陶下,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的教学角色和使命。在此,我们要向刘立生及红壤站的全体科研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阅读 206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