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宝石幼儿园中三班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小小广播员

创建于11-01 阅读861

主题起源

在一次与孩子们的日常交流中,我预告了下周即将轮到我们班进行晨间园内小广播的消息。这一消息瞬间激发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他们纷纷回忆起小班时参观或参与广播的经历:“是我们小班的时候去过的广播室吗?”“我记得我小班也去广播了!”“我没去过……”“广播室是在舞蹈室吗?”“可是老师我不会讲故事。”“我会背古诗。”“广播室是用话筒来广播的,这样大家都能听见。”孩子们有的兴奋分享,有的则表达了对未知的好奇与担忧。同时,孩子们对于广播室的位置、广播的方式以及自己能否胜任广播任务等问题展开了丰富的讨论。其中,部分孩子表达了对不会讲故事或担心自己表现不佳的顾虑。

基于孩子们对广播活动的浓厚兴趣与广泛讨论,以及他们面对新挑战时的真实感受与需求,我们决定开展《小小广播员》这一生成课程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与探索,帮助孩子们了解广播的基本知识与流程,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自信心,同时满足他们对广播活动的好奇与期待,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长的乐趣。

主题脉络

在确定主题后,我们并没有急于开展活动,而是先与孩子们一起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我们围绕“对于广播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已经做过什么,还想做什么?”这四个核心问题,引导孩子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惑。

乐乐觉得表现好的小朋友才能够去当广播员。靖轩觉得当广播员有点害羞。晞宇认为自己不会讲故事,有一点担心。杰燊说广播室就是在舞蹈室里。悦悦说我会唱歌,可以唱歌给大家听。雨晨说广播的时候大家都能听得到。包子说广播的时候要拿话筒。沐风说要保持安静……所提出的要点都反映了孩子们对于“广播员”这一角色的初步认知,即表现好的小朋友才有机会担任;也表达了许多孩子初次面对公众表达时的害羞心理以及害怕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讲故事;另外还提醒了我们,幼儿对于广播室的具体位置和功能还缺乏了解。基于幼儿提出的问题,我们再次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生成了一系列活动的初步网络图。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幼儿的倾听与清晰的表达,还能够促进幼儿在自我表现中更加自尊自信。

小广播员是做什么的?

在我们预告下周轮到我们小广播的时候,孩子们回忆起自己在小班时的广播经历。然而,由于时间久远,他们对广播员的具体职责和需要准备的事项印象模糊。为了让孩子们对广播员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与他们展开了讨论:广播的作用是什么?作为广播员,我们需要准备些什么?

这两个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他们纷纷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分享。

晞宇说:广播员需要介绍自己的名字。

靖轩则认为,广播员要向大家分享学过的古诗。乐乐表示,只有表现好的小朋友才能担任广播员。

诗琪指出,广播员需要声音响亮,这样大家才能听到我们的分享。

雨晨提到,广播员需要进入广播室。杰燊好奇地问,广播室在哪里?是在舞蹈室吗?

浩文也举手补充道,进入广播室要保持安静,不能打扰他人。语墨也迫不及待发言,她也觉得广播员要介绍自己的名字,让大家认识自己。

在倾听了孩子们的分享后,我们共同总结了作为广播员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1.广播员的职责就是每天都要进行时事、日期、天气故事、儿歌等事情的播报;2.广播时介绍自己的名字,让大家认识自己。3.在广播室内要保持安静,以免打扰播报。4.广播室里有音响、话筒等设备,供我们使用。

通过孩子们的分享,他们对广播室和广播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增加了对广播的经验,也激起了孩子们的广播兴趣。

走访广播室

第一组小朋友在前往广播室进行广播时,其他尚未轮值的小朋友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同时,正好广播的小朋友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对于广播室环境不了解导致去了会紧张。因此,我决定带领小朋友们亲自前往广播室进行实地走访。

在我们前往广播室的路上,孩子们已经开始热烈讨论。浩文提到,我们需要先下楼梯,然后走到另一栋楼,还要经过两个洗手间。羽泉提醒大家,走楼梯时要特别注意安全,因为既要下楼梯又要上楼梯。西语则说,我们还会经过路路老师的教室。

到达广播室后,孩子们发现这个房间比我们的教室和舞蹈室都要小。广播室位于另一栋楼的二楼,并不在舞蹈室所在的楼层。孩子们走进广播室,充满好奇地观察着,梓墨发现里面有一张长长的桌子。逸宇和丹丹注意到一个大箱子,里面装着许多话筒, 并分享:这就是用来说话的话筒。乐乐则发现了两个大音响,老师解释说,这些音响是可移动的,可以在需要时拿到班级或操场上使用。

小女生们一起围在两个大柜子面前,讨论着柜子上有玻璃门,里面装着会发光的器械和许多按钮,孩子们好奇地问:“老师,这是什么?”我解释道,这是学校的总音响控制台,可以调节声音大小,决定哪里播放音乐,哪里保持安静。例如,当我们在外面运动时,可以关闭教室的声音。

我借此机会提醒孩子们,广播室里有很多电源、电线和按钮,不能随意触摸或调节,因为这些设备带电,非常危险。在不了解使用方法的情况下,必须注意用电安全,保护自己。

参观完广播室后,孩子们对广播室的地理位置和路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知道要从教室三楼下到一楼,经过操场,再上两层楼梯,路过两个洗手间和璐璐老师的教室,才能到达广播室。

此外,孩子们对广播室内的物品和大小有了初步了解。广播室里有学校的总音响控制台、两个可移动音箱、话筒、广播台和椅子。通过我的提醒,孩子们也提高了安全意识,知道不能随意触碰电源和电线。

自我介绍

当我询问孩子们成为小小广播员时该如何自我介绍,晞宇首先提议:“我们应该有礼貌地打招呼,比如:‘大家好,我叫刘晞宇。’”他说完后,小手合十放在肚子前,鞠躬后介绍自己。晞宇的表演给予同伴们一个很好的示范:礼貌是沟通的第一步。

接着,我邀请了依琳,她自信地说:“大家好,我叫陈依琳,今年4岁啦。我喜欢玩玩具。”她不仅介绍了自己的名字,还分享了年龄和爱好。依琳的表现让我意识到,孩子们正在学习如何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我,并增进自我认知。

随后,我请蒙凯乐分享。凯乐说:“大家好,我叫蒙凯乐,我喜欢玩玩具,我很喜欢坦克。”他精准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的兴趣,不仅表达了爱好,还展现了自己对某一事物的喜爱。他的表现激发了其他小朋友对广播内容的思考。

小宝也积极举手为大家做了示范:“小朋友们、老师们,大家好,我是中三班的吴俊轩小朋友,今年4岁,我喜欢唱歌和踢足球,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首古诗《小池》。”小宝的示范引来了热烈的掌声,让其他孩子跃跃欲试。

诗涵和诗琪也纷纷上场,各自展示了他们的广播内容。这不仅使课堂氛围愉悦,也让每个孩子得到了表现自己的机会。

话筒的使用

孩子们担任小广播员的时候,我注意到他们在使用话筒时的姿势各有不同。有些小朋友将话筒贴得很近,导致声音模糊不清。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话筒使用技巧,我决定组织一次关于话筒使用的讨论会。

我邀请小朋友们分享对当天广播的看法,并请他们评价广播员的表现。钟晨露小朋友说:“我觉得声音有点模糊。”这引发了大家对话筒使用的兴趣。

为了让广播的声音更好听,我请刘晞宇小朋友来示范正确的拿话筒姿势。她自信地说:“大家好,我叫刘晞宇,我来演示一下怎么拿话筒。”她展示了小手的位置,强调话筒不能碰到衣服或嘴巴。

接着,我请李诗琪小朋友展示她的拿法。冯杰燊观察到,诗琪用一只手拿话筒,另一只手不知道放哪里。诗琪的小手轻轻握着,放在肚子前面,话筒没有贴近嘴巴。

语墨也举手想要进行展示,她首先站端正,面向大家,展示了如何拿话筒。梓墨和雨晨观察到,陈语墨的小脚一前一后,话筒离嘴巴较远,另一只手自然垂放在身体旁边。

最后,我通过照片展示了在节目中当小主持人的小朋友照片来示范,照片中展示了如何用一只手握住话筒,另一只手自然垂下放在两边,话筒离嘴巴一拳距离,脚错开呈丁字步站立。通过这次活动,小朋友们了解了正确的拿话筒姿势。我鼓励他们回家练习,以便在未来的广播中表现得更好。

通过这次活动,小朋友们不仅学习到了正确的拿话筒姿势,还提高了对声音传播的理解。他们意识到话筒与嘴巴的距离会影响声音的清晰度。活动中,小朋友们积极参与,互相观察和学习,增强了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在活动中,我发现小朋友们对实践操作的兴趣远大于理论讲解。通过让他们亲自示范和观察同伴的表现,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技巧。未来的活动中,我会继续采用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小朋友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发音练习:大小和多少

经过几天的广播练习,我发现孩子们在播报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孩子们的发音不够正确。当他们拿到话筒时,可能因为紧张或不熟悉话筒的使用,导致声音不够响亮。其次,孩子们的发音不够清晰和准确。

针对这些问题,我向孩子们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的孩子说是因为记不住内容,有的说是因为不会使用话筒,还有的认为是因为说话声音太小。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我想到可以通过增加绕口令或口部操的练习来帮助孩子们。我选择了一个关于“大”和“小”,“多”和“少”的绕口令练习法。我给孩子们展示了一段绕口令视频,孩子们认真观看,仔细聆听视频中发音的细微差别。接着,我通过反应力游戏:准备了一个大圆形、一个小圆形、一张多圆点的卡纸和一张少圆点的卡纸,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进一步感受大小和多少的区别。

在游戏过程中,我问:“你们觉得哪个圆形更大?”子轩回答:“这个大圆形更大!”布丁补充道:“多圆点的卡纸上有很多点!”通过这些互动,孩子们对“大”和“小”、“多”和“少”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接着,我们开始创编动作来熟悉绕口令,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经过一两次练习,他们的发音和咬字变得更加清晰和准确。活动结束后,我布置了家庭小任务,让孩子们在家中继续练习。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不仅提高了发音的准确性,还增强了对语言的敏感性和自信心。绕口令的练习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发音技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

02:02

学习与发展

通过本次《小小广播员》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小广播员的职责,还亲身体验了广播工作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幼儿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更加愿意勇敢地去表达自己。

语言领域:通过绕口令“大小和多少”的活动,促进了幼儿的发音准确性,发音和咬字变得更加清晰和准确。对于“大”和“小”、“多”和“少”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升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通过反复练习和家庭任务,孩子们在使用话筒时变得更加自信,声音也更响亮。

社会领域:通过《走访广播室》更直观地了解广播工作的社会环境,增强对社会的认知与理解,同时培养观察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并通过广播员的实践体验,增强了自信心和表现力。

健康领域:通过《话筒的正确使用》与《发音练习》幼儿探究了如何正确使用话筒,包括握持姿势、与话筒的距离控制等,并进行发音练习,特别是《大小和多少》这类绕口令的练习,正确使用话筒能保护学生的嗓音健康,而发音练习则有助于提升口腔肌肉的灵活性,促进发音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科学领域:通过广播室设备调节声音传播与《大小和多少》发音练习的学习,幼儿初步了解科学现象声音传播的原因,同时感受不同大小、数量的区别,培养幼儿数学概念发展。

学习反思与策略

本周我们开展了《小小广播员》的生成课程,通过走访广播室、自我介绍、话筒使用及发音练习《大小和多少》等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小广播员的职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并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策略优化。

教学反思:

1.家园共育配合与互动较低:在发音练习《大小和多少》的家庭任务打卡环节,我们发现家长与幼儿的互动较少,导致幼儿的学习效果不连贯,难以形成持续的学习动力。解决策略:加强家校沟通:通过家园沟通,向家长详细介绍课程目的、家庭任务的重要性及具体操作方法,增强家长的参与意识;设计趣味家庭任务:将发音练习融入趣味游戏或亲子互动中,如“家庭广播站”角色扮演,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家长的积极性;反馈与奖励机制:建立家庭任务打卡反馈机制,对积极参与的家庭给予奖励或表扬,形成正向激励。

2、教师在活动中的进度太快,幼儿实践体验不足:由于时间分配不当,教师在活动中的进度较快,导致幼儿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体验,影响了学习效果。解决策略:分组教学与个别指导: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对需要更多帮助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实践机会;增设实践环节:在原有活动基础上,增设更多实践环节,如“小小广播员试播”、“发音挑战赛”等,让幼儿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 86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