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故事]蜗牛引发的思考——礼县东城小学 杨芳

summer#
创建于2024-10-31
阅读 57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杨芳,中小学二级教师,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从任教科学学科开始,我就觉得科学是一门有趣、让孩子充满好奇的学科。承担了科学这门课程,就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要使孩子在科学课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过程,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科学知识,教师就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进行探究活动的所需材料。

     记得有一节课是观察蜗牛。学生很感兴趣,但是这节课似乎不是特别的顺利。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叫每组学生准备几只蜗牛,也准备一些蜗牛吃的食物。到了上课这天,学生都带来了蜗牛,并带了一些食物,有胡萝卜、菜叶、馒头等等。教学一开始,我先问孩子们:你们在什么地方抓来的蜗牛呢?学生就七嘴八舌得说开了,在这里就让学生知道了蜗牛比较喜欢的生活环境。接下去就让学生自己说说:你还想研究蜗牛的什么呢?于是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研究蜗牛的身体结构,有的说它怎么爬行的?又有的说它怎么吃食的等等。于是我综合所有的问题,对学生说: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先来研究其中几个最感兴趣的问题:研究它的身体结构、怎么爬行和它喜欢吃什么食物。

      接下来我就引导同学们观察蜗牛的身体结构及如何爬行,经过十五分钟左右的观察,学生知道了蜗牛有头部、腹部、尾部,蜗牛头部有眼睛、触角、嘴,知道了蜗牛是用腹足爬行的,学生感到收获比较大。接着,孩子们拿着自己带来的食物放到蜗牛面前,想要观察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怎么吃。可是蜗牛无论如何都不肯吃,有的蜗牛还把身体躲进壳里不出来了。有的学生调换了食物、把蜗牛放入食物中,花了不少时间,但是蜗牛还是不吃食,学生感到非常失望,随之下课铃声也响了,这节课以下半节课失败而告终了。 

      课后,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蜗牛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有晚上出来活动的习性,课堂上学生观察时的光影、噪声以及桌椅晃动等都与蜗牛的自然生活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出入,所以蜗牛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不吃食了。 

       第二堂课时我就问学生:你们想过为什么蜗牛在课堂上不吃食吗?在家里能吃吗?很多学生都说可以,于是我继续追问:那你们觉得蜗牛比较怕什么呢?是不是因为害怕所以在课堂上不敢进食呢?那它害怕什么呢?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得说,有的说这里太吵,有的说可能光线太强,针对不同的干扰因素,在我的指导下,把蜗牛放在昆虫盒里安置在不同的位置:教室的角落里、窗台边、花盆里等等,再让学生分组去喂食,学生就发现了再阴暗的角落里,蜗牛能够吃食物,窗台边因为阳光太强烈,总是把头缩进去,学生通过这次的实验,就可以自己得出结论:蜗牛比较喜欢阴暗的环境,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蜗牛才会安静得吃食。应该说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也学到了相应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通过上蜗牛这节课,经历过第一节课的失败,第二课的重新探究,最终学生获得成功,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方法获得结论,让学生经历这个探究的过程,对结果印象就非常深刻。作为教师,应该亲身亲近科学去感染我们身边的学生,同时让学生体验科学并知道科学实验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不断进行探索。

阅读 57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